达州市通川区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2017-04-03 06:08荣世权伍松柏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农牧站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7年6期
关键词:达州市检疫兽医

□荣世权 伍松柏/.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农牧站 .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达州市通川区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荣世权1伍松柏2
/1.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农牧站 2.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随着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异军突起和大量传统散养农户的逐步退出,达州市通川区动物防疫工作在探索构建防控长效机制、从未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该区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主要工作做法

1.1 筑牢一个基础

健全行政、业务双轨目标责任与责任追究制,将“一免二堵三监测”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细化到人头,年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层层传导压力,齐抓共管保无疫情。乡(镇)政府组织动员、补助工作经费,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采购物资,业务部门负责物资发放、管理、实施、监测、评估,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一线督查,区委目督办、区政府监督室明察暗访,健全通报问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1.2 狠抓两个环节

采取专题讲座、示范教学和以会代训、集中学习的方式,定期分级开展养殖业主、村级防疫员、基层兽医和实验室化验人员的技能、道德培训。广泛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向农户发放“免疫明白卡”,公开免疫事项、消毒时间、服务人员、联系方式以及举报电话。同时,加强动物疫病案例的宣传,增强群防群控意识。

1.3 强化三个重点

一是养成消毒习惯,落实消毒措施,规范操作流程,严把疫苗冷储、注射和剂量“三关”,以“五统一”(统一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统一免疫标识、统一评价免疫质量)和“五不漏”(免疫工作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为原则,对散养畜禽春秋集中免疫,对新补栏或暂缓免疫的畜禽及时补免,督促规模场按程序免疫,佩戴标识、建好档案、强化监管,落实养殖经营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二是在重点部位和区域建监测点、设疫情观察员,增加对高风险动物的监测数量和频率,严格疫情举报核实、疫情快报制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兽医实验室监测能力,随机、科学、点面结合,对口蹄疫、禽流感等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病原学监测,对抗体水平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在确保区域免疫畜禽抗体保持高水平的同时,研究疫病发生规律,正确评估疫情。三是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违法者“黑名单”、有奖举报制度,完善“户(业主)申报、乡(镇)农牧站受理、业务部门监督、保险公司理赔、财政补助”工作法,实施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派驻官方兽医纵深推进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电子联网出证。从调运前的备案申请到指定通道入境、再到落地报告实现信息跟踪,从官方兽医的落地检疫到驻场兽医的隔离观察监督、再到加强免疫的实施,实现监管跟踪;坚持“四到位”标准,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制度,严防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畜禽及产品上市。

1.4 健全四项机制

一是按标准补偿应激反应死亡且无害化处理的畜禽,有效化解强制免疫的矛盾纠纷。二是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全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储备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应急物资。三是进一步完善疫病应急预案体系,印制“动物疫情响应模式图”,规范相关防控流程,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四是实行“部门领导包乡镇、业务人员包规模场(养殖小区)、乡(镇)农牧站兽医包村到户”的“三包”责任制,跟踪督导免疫进度和产地检疫、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将质量、效果与基层兽医、村级防疫员的劳务报酬挂钩。

2 存在问题

2.1 形势严峻

1)当前动物疫病种类多,病原变异速度加快、免疫带毒时有发生,频繁出现新老动物疫病的暴发与蔓延,周边地区区域性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尤其小反刍兽疫、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的发展,使得跨区域调运活畜禽再次受到高度关注。加之,随着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些养殖场不断扩大规模,同一场(点)多种病原并存、混合感染严重。

2)一些小型养殖场和部分散养农户免疫意识缺乏,个别业主法制观念淡薄,强制免疫、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制度不能落实到位,随意丢弃甚至贩卖病死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动物疫病、公共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较大。

3)达州市通川区位于达州中心城区,畜禽产品需求量大,畜禽产品跨区域调运频繁,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动物卫生安全监管压力大、责任重。

2.2 经费不足

1)地方财力差,北部9个乡(镇)的划入使得业务费用大幅上升,动物疫病监测经费仅能购买实验室易耗品、诊断试剂,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标准执行的仍是多年前标准(猪、羊最高补偿480元/头,牛、禽无补偿);经费审签程序又十分繁琐,免疫反应死亡补偿费划拨到位时间滞后。特别是随着动物防疫政策中强制免疫目录的调整,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将退出国家强制免疫,地方支出将增加。

2)小农观念仍未转变,部分乡(镇)对动物防疫重视不够,补助经费难以解决免疫所需耗材和免疫应激抢救所需的费用。

2.3 人才缺乏

1)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正值农忙季节,一些病种需要加强免疫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不仅畜禽补针率高、工作人员任务繁重,而且免疫畜禽发生应激反应或死亡的频率加大;加之工作人员面临感染人畜共患病、爱到意外伤害等风险。在此条件下,村级防疫员待遇却很低(每村每年1 700元),人才流失严重;部分村级防疫员是村组干部兼职,导致防疫服务能力既跟不上形势需要,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目前兽医工作者培训仍以“老把式”当家或“师带徒”方式为主。由于没有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和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遇到复杂病例或出现重大疫情时往往力不从心;尤其在全面暂停征收检疫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站合并为乡(镇)农牧站后,各级政府、部门过多抽调(借用)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在岗兽医人员“行政化”现象普遍,导致动物防检疫职能严重缺位。

3)一方面,兽医行业需要技术积累、时间沉淀,养殖、流通、屠宰环节(如诊断、治疗、防疫、药品、技术培训、屠宰检疫、动物卫生监管、无害化处理)都与兽医工作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差、待遇低,特别受专业技术岗位职位数量限制,年纪轻、学历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排队”等待职称晋升机会,导致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区级在编在岗兽医专家综合素质低,有编缺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应急机制

1)强化应急领导,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队伍,储备应急物资,适时举办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现场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2)增设流行病学调查点,持续监测动物养殖、免疫、流通、屠宰环节的风险因素变化情况,结合特定动物疫病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评估疫病防控效果,优化防治路线,科学指导防控。

3)深化产地检疫,加强流通监管,巩固定点屠宰,强化疫病追溯,实行责任倒查、严密监视动物疫情,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运营,有效控制、高效管理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的兽医卫生风险。

3.2 增大财物支撑

1)争取相关部门建立检疫经费补贴机制,优化强制免疫、完善强制扑杀等补助政策,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疫情监测、免疫反应死亡补偿和重大动物疫病扑杀、无害化处理等费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据实报销。

2)拓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渠道,添置或更换疫(菌)苗冷藏设备、交通工具,淘汰、销毁过期失效疫(菌)苗,确保质量安全,严防浪费。

3)丰富监管手段,建立养殖防疫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加快畜禽养殖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动物防疫工作“横向全覆盖、纵向到畜禽”,实现“有病不成灾、有疫不流行”的总体目标。

3.3 加强队伍建设

1)稳定队伍。协调相关部门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标准,足额到位补贴,建立工伤保险机制,采取村聘村用、严格考核、一年一聘、择优续聘办法,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兽医人员给予补贴,提高中、高级职称聘用比例,化解基层兽医人员职称评聘矛盾,激发基层兽医工作热情。

2)激发活力。依托养殖、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动物诊疗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政府购买防疫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向养殖场(户)提供高质量的动物防疫服务;规范外单位借用人员制度,对空缺岗位及时公开招聘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员及应届毕业生,或以“千名硕博进达州”方式引进特殊人才,加快补充和壮大基层兽医力量,解决个别乡(镇)农牧站力量薄弱问题。

3)提升素质。在激励引导兽医工作者立足岗位、钻研业务,提供优质兽医卫生服务的同时,结合职称评聘开展继续教育、技术交流,对接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家教授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加大在岗兽医专业知识的更新力度,提升兽医工作技术支撑、监督执法和突发疫病应急处理等能力,提高兽医人员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达州市检疫兽医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我是兽医志愿者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检验检疫学刊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