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联盟的蚕桑丝绸产业链科技培训

2017-04-05 03:14杨晓瑜李琼秀杨祖凤刘凯旋
四川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蚕桑丝绸四川省

杨晓瑜 程 明 郑 丹 李琼秀 杨祖凤 刘凯旋 祝 莹

(1.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 成都 610031;3.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产业论坛

基于产业联盟的蚕桑丝绸产业链科技培训

杨晓瑜1程 明2郑 丹1李琼秀3杨祖凤1刘凯旋2祝 莹3

(1.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 成都 610031;3.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通过整合四川省蚕桑丝绸行业的科研院所技术资源、行业协会社会资源、龙头企业生产资源,探索开展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先进工艺技术普及和技能培训、现代营销与市场推广培训、科技项目管理培训、国家行业标准宣贯培训等活动方式。经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改善全行业科技、管理和经营等交流活动大环境,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科技普及率、成果转化率和商务成交率。

蚕桑丝绸 产业链 产业联盟 科技培训

1 前言

蚕桑丝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国蚕桑丝绸产量和贸易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是少数几个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蚕桑丝绸产业有着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家纺用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到出口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农业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四川省内具有传统蚕桑资源和生产的县(市、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均把蚕桑生产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和脱贫奔小康的重点项目,因此,开展蚕桑丝绸科技推广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四川省的蚕桑丝绸生产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通过科技培训弥补这一差距。然而,蚕桑丝绸科技培训面临培训内容广、涉及产业链长、覆盖面宽、技术提升空间大等问题,为了较好地实施蚕桑丝绸产业链科技培训,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两年的科技培训活动中,针对蚕桑丝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点,有效地调动了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行业协会的社会资源、龙头企业的生产资源,广泛开展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先进工艺技术普及与技能培训、现代营销与市场推广培训、科研项目管理培训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贯培训等活动。本文在立足于产业联盟的科技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蚕桑丝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技培训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

2 产业联盟资源整合

2012年中央1件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对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植保员、种养大户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适应新农村经济建设。在蚕桑丝绸资源聚集的中西部地区科研院所中,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是唯一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蚕桑、丝绸、印染、化工助剂、丝绸机械等专业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成果推广应用、行业中介服务、国内外贸易等业务科技类服务机构。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在建立科技培训团队、聚集服务资源时,与行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社会团体协同服务,如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大学轻纺服装学院等科研院所协同合作,与四川省丝绸协会签订协同服务合同,与省内的四川朗瑞丝绸、依格尔纺织、四川顺成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整合培训资源、组建专家团队、建立服务机制的同时,获得省级政府机构支持,建立起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产业联盟培训体系。

3 蚕桑丝绸产业链的科技培训

四川省蚕桑丝绸科技培训是在建立蚕桑丝绸产业联盟的基础上,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蚕桑丝绸产业链多个方面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先进工艺技术推广培训、现代营销与市场推广活动、科技项目管理培训、国家标准制定及生产标准宣贯落实等内容。

3.1 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

2016年四川保有桑园面积187万亩,涉及19个市(州),从事种桑养蚕农民有100余万人。联盟单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桑树繁育、蚕茧生产、蚕桑综合开发等领域里储备有如“良桑嫁接扦插育苗技术”、“一步快繁建园技术”、“桑树快速养型技术”、“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蚕标准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桑园立体种养技术”等科研成果技术,为四川开展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和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冬季蚕桑生产休眠空档期,组织蚕桑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承转科技成果的示范基地进行蚕桑冬季管理技术集中培训授课;在蚕桑生产旺季,蚕桑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现场上课讲解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上蔟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农技人员不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目前,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已建立起以科研院所专业农技服务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科研单位、农资企业、协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养大户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够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和项目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先进工艺技术普及与技能培训

为加快茧丝绸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将科技研发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茧丝绸行业推广应用,并在推广过程中进行应用管理培训和技术普及培训。在缫丝工业技术提升中,将省内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减压自动煮茧新技术新设备”在浙江嘉兴召开的“2015年全国茧丝绸行业技术推广会”上进行推广和技术培训,来自省内的朗瑞丝绸、武胜安泰、绵阳天虹、宁南南丝路、盐边天成等40余家龙头企业代表和全国茧丝绸企业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技术推广和培训。该项新技术在2015年获得科技部的“中国好技术”称号,并于2016年获中国“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在全国茧丝绸主产地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显著效果。近两年,培训体系的煮茧缫丝专家为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到省外的江苏海安、广西华虹、云南新丝路、广西盛锋、重庆昌州,省内的盐边天成、内江松林、高县立华、武胜安泰等缫丝企业现场淘汰旧煮茧设备、安装调试新减压煮茧设备,并培训操作和保养的技术人员。

针对丝绸工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先后邀请各类专家开展针对性技术讲座。面对缫丝生产中存在工艺、生产管理以及生丝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制丝专家举办了“缫丝工艺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针对缫丝环节的煮茧能耗大、生丝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煮茧专家举办了“减压煮茧新技术及新设备”培训,介绍减压煮茧技术与生丝质量关系、煮茧新设备原理及其节能降耗效果;基于目前真丝绸的染整设备及染色工艺的现状,举办了“真丝绸染色及数码印花技术发展趋势”培训,详细阐述了现代数码印花新技术及其在真丝绸上的应用;围绕近年来热门的北方、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举办了“丝绸之路”、“丝绸文化”培训讲座,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五千年的丝绸文化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重大影响和贡献。

3.3 现代营销与市场推广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内外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品牌战略,在省商务厅支持下,联盟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依托行业协会的社会力量,组织企业参加市场营销培训与市场推广等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宣传四川丝绸整体形象,展示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营销渠道。2015年,四川省丝绸协会组织承办了“四川省茧丝绸行业政策与监测培训班”,全省18个市(州)茧丝绸生产企业、蚕业站、行业协会等56个单位120余人参加。培训班对传统的茧丝绸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建立网络营销平台等问题作了专题讲解和引导,提高企业营销能力。2015年10月、2016年5月,四川省丝绸协会受省商务厅委托先后组织55家企业和48家企业参加“川货全国行·杭州站”、“川货全国行·苏州站”活动。在参展活动之前,协会引导企业收集整理参展资料、组织企业开展展前培训等活动;展会期间,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商务洽谈、参加中国丝绸国际论坛和中国丝绸面料大赛等系列活动。除此之外,还引导企业参加国内“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省内“时尚丝绸服装博览会”、“西部博览会”等活动,使四川丝绸整体形象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绸都”、“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等区域品牌形象更加突出。参展企业经过培训和引导,拓宽了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科技项目管理培训

四川省内蚕桑丝绸企业大多地处山区,信息环境相对滞后,且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自主创新弱、技术管理人才欠缺等弱点[1]。为使蚕桑丝绸企业能够深入解读相关科技项目申报文件,加强科技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与规范管理,专家服务体系专程组织企业在凉山、南充、成都召开了多次科技项目管理培训。经过培训,提高了企业完成项目的能力和科研经费管理的能力。针对南充地区行业龙头企业申报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召集四川依格尔纺织、南充顺成纺织、南部嘉佳等15家企业参加“四川省科技项目管理培训会”,对项目申报规范、项目甑选、可行性等内容进行培训;针对省科技厅、财政厅2016年预算编制政策的变动,在成都组织企业召开了“2016年省科技项目预算申报书的编制培训”;在凉山,围绕产业链项目承担企业进行项目管理实施、项目成果总结申报、科研财务预算等内容召开“蚕桑丝绸产业链科技项目培训会”;针对四川省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应用,召开了“科技项目管理培训会”,并用具体事例对科技项目申报、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和说明。通过科技管理培训,培养了创新人才,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

3.5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宣贯培训

国家和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不仅是科研成果,也是典型的应用型技术成果。技术标准和科研成果一样,经过研究探讨取得一定成果后,都是为生产服务,而且新的技术制定为行业或国家标准后,可迅速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蚕桑丝绸行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四川蚕桑丝绸产业联盟加强对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转化、转化过程的宣贯培训等环节的落实。在加强标准制定方面,联盟单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达的《蜀锦》国家标准牵头起草编制任务。经过前期生产和市场调研,以及与蜀锦非遗传承人、蜀锦生产企业等专业人士充分酝酿,形成初稿。随后,组织省内蜀锦专家学者以及生产者共20余位代表参与《蜀锦》国家标准研讨座谈会,形成《蜀锦》国家标准报批稿。另一方面,为推进巴中市柞蚕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巴中柞蚕产业技术体系,生物专家与巴中市农业局、通江县柞蚕种场等技术人员共同编制巴中市《生态柞园培植技术规程》、《柞蚕小蚕保护育技术规程》、《柞蚕大蚕绿色省力放养技术规程》、《一化二放柞蚕种繁育技术规程》、《食用柞蚕蛹生产技术规程》等系列柞园和柞蚕生产技术标准。在标准转化宣贯落实过程中,蚕桑丝绸产业联盟专家先后多次深入达州、巴中柞林资源区,对柞蚕养殖大户、蚕农进行柞林管护、柞蚕种繁育、柞蚕养殖等标准的宣贯培训,使柞树生态园、柞蚕小蚕大蚕、柞蚕种繁育等技术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生产,促进秦巴山区的柞蚕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使大巴山的精准扶贫得到有效地实施。

4 结语

蚕桑丝绸产业链培训体系整合了行业的科研院所技术资源、行业协会社会资源、龙头企业生产资源,探索开展现代蚕桑生产知识普及和技能、先进工艺技术普及和技能、现代营销与市场推广、科技项目管理、国家行业标准宣贯等蚕桑丝绸产业链科技培训活动方式。通过省力化、集约化、规模化地种桑养蚕生产培训,广大蚕农、合作社、中小企业掌握了先进的蚕桑种养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蚕桑生产,降低蚕农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亩桑综合产值、使养蚕农民实现了节支增效。通过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技术培训的多种形式,整合我省蚕桑产业链科技成果和技术培训资源,推动产业公共服务机构、推广队伍、工作条件和服务机制建设,争取当地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促进协会、学会、企业技术中心、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利用自身平台组建技术专家培训服务系统,通过开展实时现场技术指导,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改善全行业科技、管理、经营等交流活动的大环境,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科技普及率、成果转化率和商务成交率。

[1]杨晓瑜,郑丹,杨祖凤,等.创新驱动搭建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J].纺织科技进展,2016,(3):1-3.

[2]马鸿宾.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培训[J].科技创新导报,2015(02):205.

[3]刘琪,房金岑.标准宣贯实施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01(2):16-19.

项目名称:蚕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培训,项目编号:2017KZ0079

作者介绍:杨晓瑜(1966-),女,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丝绸产品工艺设计和茧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工作。

猜你喜欢
蚕桑丝绸四川省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