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龙头 创新机制 发展现代蚕桑产业

2017-04-05 03:14颜永生
四川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蚕茧蚕业桑园

汪 勇 颜永生

(1.绵阳市涪城区农委,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绵阳 621000)

培育龙头创新机制发展现代蚕桑产业

汪 勇1颜永生2

(1.绵阳市涪城区农委,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绵阳 621000)

蚕桑产业是绵阳市涪城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八倍蚕种植、桑之玉果桑、桑之玉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社参与,带动蚕农共同进行桑资源综合开发、蚕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涪城区打造成了现代蚕业的样板。目前,全区已建成桑园基地30000亩,其中龙头企业(公司)统一承包流转土地建设标准桑园7000亩,有养蚕农户近1万户,经营20亩以上、年收入15万元的专业大户220余户。2016年养蚕6.02万张,生产鲜蚕茧2600余t,生产生丝200余t,桑果、食用菌产量1500t,蚕旅接待10万人次以上,综合产值2.3亿元,养蚕农户增收 1800余万元。

1 扶持龙头企业集中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涪城区将蚕桑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列入“十三五”规划,从产业布局上支持龙头企业成片集中规模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桑园培育业主大户融入发展,形成了金峰3000亩精品蚕茧基地特色产业带,具备打造川西北万担精品蚕茧基地第一镇的基础。主要有三大扶持发展措施:

1.1 蚕业配套设施用地支持

区级相关部门、乡镇现场调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本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原则合理规划,以50亩桑园为单元建1个蚕棚对应匹配,支持蚕桑特色产业发展,合理运用配套设施用地政策为生产服务,解决参与受益农户规模化生产后用房实际困难,统一规划、统一报批、及时调规,支持龙头企业以产业为中心集中统一建设标准化蚕棚设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2 财政资金扶持

全区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激发龙头动能,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财政资金投向与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相配合,区政府整合涉农部门资金,近年集中安排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了统一流转成片集中发展培育业主大户的蚕棚设施、道路沟渠、品种改良、物化补贴、绿色防控、蚕茧加工等方面的建设。全区七个基地乡镇现有桑园30000亩,其中流转土地成片建设标准化桑园7000亩,统一建设养蚕大棚200余个。

1.3 农业保险试点

政府将蚕业生产纳入政策性农特产品保险试点,由政府出资75%,龙头企业出资25%,每季对养蚕5张以上的农户给予蚕桑保险保障,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不同程度的赔付,最高可赔付每张1200元,减少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2 坚持科技创新,做大规模、做精产品、做亮品牌

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坚持精品发展战略,瞄准市场定位,走高端路线,做优产品确保有效供给,实行蚕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一是做大规模。通过连片流转土地等形式,近3年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7000余万元(含财政奖补投入)新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桑园7000亩,并将桑园返包给爱蚕业、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的农户生产经营,从而带动了农村青壮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融入参与,使之成为涪城现代蚕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做精产品。坚持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建立蚕种孵化中心、科技开发中心、蚕桑产业院士工作站,为生产精品提供技术保障,按照高端要求生产优质蚕茧,打造全国质量最优(中国纤维检验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桑蚕茧抽样检验结果数据的“涪城蚕茧”),涪城现代蚕业基地成为“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区”。三是做亮品牌。以优质茧丝作为名片宣传涪城,宣传涪城蚕业,提升其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涪城蚕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涪城区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七彩之虹”生丝全部直接出口欧洲市场,年产6A级高品位生丝200余t,作为“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的上品原料享誉全球,成为G20峰会、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原料丝,优质产品使企业一直处于行业前沿。

3 农企联姻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以“成片标准化桑园+配套蚕棚设施”为平台,制定政策扶持业主大户,支持返包户融入发展,培育大户500余户,其中20亩以上的业主大户220户,全区共带动养蚕农户近万户,生产者、经营者结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1 建立业主大户持续投入扶持机制

对流转土地一次性建设标准化桑园涉及的田型调整、桑苗、嫁接、人工等费用由天虹公司全额承担,对参与的返包农户,一是免收前两年的土地流转费,全额扶持前3年的生产资料投入,3年以后持续扶持土地流转费20%的物资;二是返包20亩以上的大户可免费使用统建的标准化养蚕大棚和桑园管理机具;三是对返包农户生产的鲜正茧实行35元/kg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四是采取“龙头+基地+业主”模式,实行标准化统建桑园与专用蚕棚及设施配套对应,让业主大户“拎包发展”,仅需投入生产耗用品和劳动力,不需投入固定资产等高投入项目,由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和市场保障,免除了技术风险,规避了市场波动,稳定了生产积极性。

3.2 建立龙头、共育户、农户互利互惠,利益共享机制

围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形成了“公司+共育户+农户”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即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主导,共育户为桥梁,农户为主体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龙头企业负责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价格稳定的蚕茧市场和价格优惠的物资服务,让蚕农享受到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全额现金收购优质蚕茧。二是共育户分片负责,联结辖区内养蚕农户,负责共育小蚕和农户技术服务,组织辖区内农户生产的优质蚕茧有序预约全额交售到公司,确保农户生产蚕茧全额收购。三是农户负责完善设施设备,按照标准化技术要求有序组织生产,坚持与公司紧密型合作,享受到技术、物资、价格等保障,最终获取优质高产的蚕茧,并全额交售公司。这样龙头、共育户、农户三方各司其职、市场运作、互动共赢。

3.3 建立“一对一”及“共育户+农户”的帮扶机制

全区有蚕业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基层共育员200余人,由龙头企业主导,实行技术员与返包业主大户“一对一”帮扶,采取过程管理、业绩与技术员收入挂钩,季考核、季排位,逗硬兑现奖赔,将业主大户的收入与技术员收入紧密连接,促进了技术员将技术和管理落到实处。实行共育户联农户帮扶,共育户划片共育,负责执行好各项技术措施和政策,指导好辖区内农户管好桑、养好蚕、卖好茧,将农户蚕茧产量、质量、统收率与共育户考核挂钩,让龙头、共育户、农户结成命运共同体。

3.4 严格执行违约退出机制

在龙头企业、共育户、农户合作中,双方自愿平等、互惠共赢、相互尊重,一旦合作,龙头企业严格遵守承诺做好技术服务、物资服务、价格保障,农户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必须坚持将蚕茧全额出售到天虹公司这个红线不动摇,如农户将蚕茧外卖,将终止合作关系,停止提供优质蚕种和各种技术服务,并且技术员、共育户将负连带责任。通过这种机制龙头企业的蚕茧收购有保障,达到收购率100%的良好效果。

4 全产业链开发促增收,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深度挖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开展桑树资源深加工,开发“八倍蚕”蛹虫草、“桑之玉”桑叶茶、“七彩之虹”丝绵被等产品。利用废弃桑枝条种植桑枝食用菌,年产鲜菌1000余t,产值1000万元。开发种植果叶兼用桑,年产桑果500余t,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桑之玉”品牌果桑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千鹤桑田观光带,集产业技术培训,亲子体验观光,蚕丝文化展示等为一体,开展蚕桑书画展、举办桑果采摘节、桑菇采摘节、蜀绣文化研究会等活动,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科技体验、健康养生的重要景区。

通过创新机制、管理,走成片集中发展培育业主大户之路,涪城区现代蚕业顺畅发展,蚕农积极主动参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蚕茧产量和农户收入,稳定发展一产。蚕茧产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为本土企业丰谷制丝厂提供了充足的精品原料,为生产6A级生丝打下基础,满足高端市场、客户对高品位生丝的需求,稳健发展二产。开发产业链附加值产品,完善现代蚕业体验园区的蚕旅融合项目,快速发展三产。涪城区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达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标,成效初显。

汪勇(1972-),男,大学,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蚕茧蚕业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