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教育呼唤社会

2017-04-07 12:24于桂兰
东方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聋哑人社会化教育

于桂兰

摘要:聋哑教育的社会化及聋哑教育的非专业系统化和生活化、大众化,它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那么,到底如何发挥全社会的整体效能,达到聋哑人自身成才,并对社会有所用的目的呢?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激烈的竞争现实,可以说聋哑人教育的社会化伴随特殊教育改革的大潮正步入较深的层面,也同样带给人们新的思考与课题。

关键词:聋哑人;教育;社会化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右华的宗教界人士就很看重社会寄予聋哑人的教育作用。他们以传播神谕为契口,倡导善举,要求人们自觉奉献爱心,有意识培养聋哑人的生活技能,以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进至二十世纪初期,民众自发的关心聋哑人成长的聋校有了雏形,并且编印的聋幼儿教科书《启喑阶段》被视为社会对聋哑人负责的最有力标志。正是基于人性的善良,给聋哑教育和聋哑人成才带来了曙光。一股来自社会民众的力量推动着聋哑教育的发展,既如此,我们如何正视社会化的动力源,又如何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教育的要求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聋哑人一旦存在于社会中必然伴随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纠缠上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且当聋哑人在基数上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诸多问题就显现的非常激烈和尖锐。就算是最低级的生存,生活也不例外,表现的极不协调。社会的发展永远验证他本身就是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针对于聋哑人的出现,社会有责任做出正确的解答。我国著名的教育界先驱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召唤所有的社会中人去融教育于无形之中,把一种无时无刻不促人成长的氛围营造的丰满而充实,且这种教育必须有规有矩,因社会的需要而定。由此可以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聋哑人教育的社会化指向。

其次,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两字应是拔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其中的第一层含义强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聋哑人教育社会化应是更有理念和道德素养,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能以扶弱济困与人为善的心愿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将人们的切切爱心转到促其成才的路上。第二层含义则强调“特色”二字,先辈阐述过“洋为中国”,“把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之路”的结论。具体到聋哑人的社会教育领域,学习外国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就必须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分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依据特点,创造特色。此外,当前中国正处于大改革、大变动的特殊时期,众多领域面临除旧布新,改头换面的新问题,针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呼唤的社会化聋哑教育改如何把握航向,也是一个急于解答的问题,是不是也效颦于其他领域,只要提法,不顾实际,只求创新,无论效果,答案不容商榷。我国聋儿教育的社会化趋向,决定了他本身必须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用渗透交流作为最有效的手段,掀起一个生动活泼的、全民参与的新天地。总之,就中国特色的聋哑教育,关键在认知,出路在导向。除了认识、观念上的提高外,还有心态做法上的改善问题。丢掉了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浮躁心理,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的做法等包袱,我们聋哑人教育社会化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实现。

聋哑人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势在必行,但前进的征程并不平坦,尤其必须防止走入区域限制,地方特色的误区,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广泛的社会化。目前社会上盛行社会教育的说法,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社会化的圈子太小,地域性过于明显,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人们的认识观念和心理承受力受制于狭隘的地方主义,不能很好的发挥社会的整体协调功能,达不到社会教育的经常性、反复性、统一性要求。这就需要动员和依靠一切社会力量,在贯彻落实“三个面向”的指示基础上,把教育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大社会去,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作宗教,与人们群众打成一片,取长补短,趋利避害,达成共识得出真知。

前面我们对聋哑人教育社会化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分析说明,但他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中心,既对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着眼点和最终目标又如何定位,下面可分点说明。

其一,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做到有目的、不盲从。社会是个伟大无比的学校,我们就应自然而然的运用社会力量。让教育面向社会,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示。將统筹过死的,偏面单一要求的教育,转变为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教育。

其二,正确认识和估价学校教育在整个聋哑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不夸张也不保守,使社会教育成为其有力补充。列宁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习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依赖的”。社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必须在社会性和实践性上体现他的价值,而他的直接目的就是让聋哑人在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其三,把握“学—做—学”循环往复的教育规律,以学促做,以做促学,适应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引导残疾学生培养理想,注重自身的人格。残疾学生尽管没有敏锐的思维接受能力差,但是,他们同样有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有利求上进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残疾学生学习和了解如张海迪,保尔等身残志不残,身残志不短的事迹。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启迪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他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不能有(畸形)心态和卑微心理,(自觉接受)社会的----约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社会--道德行为要求的成员,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和道德规范的人格和心理,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理想,使残疾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使残疾学生真正成为残而不废,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这一点特教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也责无旁贷。帮助残疾学生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残疾学生(这里指聋生,盲生和弱智学生)由于各种生理缺陷,导致了各种功能缺陷和心理异常,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往往成为社会的累赘和包袱。

因此,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特殊规律,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是多聚道运用各种感官进行的。如盲生除了听觉以外,无法以视觉得到对方的非语言的信息和交流,而限于不适原因和知识的匮乏,影响到他们对别人意思的全面理解。而聋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以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社会交往除了面部表情,手势比划,不准确的书面语以外,只能靠揣测猜疑,这就造成了残疾学生社会交往的被动性,不完整性,不准确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猜疑,畏惧和自卑。所以,在尊重残疾学生的同时,尽量拓宽残疾学生交往的面,使他们走出班级,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鼓励他们与各种人去交往,变被动为主动,并要教育诱导残疾学生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既要平等待人,又要严于律己,不卑不亢。平等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

社会的发展与聋哑人教育的社会化改革奏鸣号角,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聋哑人教育新路势在必行,让我们把握好社会这块沃土,让聋哑人回归社会主流,实现自我价值,让我们民众的这颗爱心化为硕果。

参考文献:

[1]《现代特殊教育》2012年期刊,《现代特殊教育》2013期刊王雁,冯雅静.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价[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107-110.

[2]张爱琴.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猜你喜欢
聋哑人社会化教育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手机里的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验10分钟黑暗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