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研究与分析

2017-04-08 01:48王玉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教版德育小学生

王玉梅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以及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人文性日渐彰显,德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教版教材是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中最优秀的教材之一,其教材的选文具有一定的德育性。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进行分析。

语文教材德育因素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且相对成人而言,小学生的耐心也较少,且当代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超前。此种情况下,若依旧采用说教、惩罚的方式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还有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新课改赋予了小学语文教育更多的德育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要蕴含更多的德育因素,辅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

在语文教材编撰的过程中,选文、排版、注疏、点评和印刷构成教科书编撰的基本工作,其中,选文是基本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众多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可取之处,也具有一定的不足。现阶段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文选型”教材。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一直以来备受瞩目,教材中课文的增减变动经常会引起各方的关注与讨论,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编订人员会广泛听取多方意见,使得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性逐渐加强。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选文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选文或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或教导学生热爱祖国,或教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方式及特点

1.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基本方式

现阶段的语文教材选文,除论说性文本外,涵盖了儿童诗歌、故事、小说、书信等多種形式的文学载体。将多种文学体裁的文章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一方面,能初步培养小学生的文体意识,为小学生建立系统的文体观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能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丰富学生的性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德育因素均不会采用对学生直接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将德育教学暗含在选文里,彰显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2.选文德育因素呈现方式的特点

(1)正反人物形象对比,肯定正面积极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多选用叙事性文章,在叙事性选文塑造人物形象时,多塑造两个正面人物形象,正反人物在故事中进行对比,突出正面人物光辉伟大,歌颂正面人物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牛郎织女》中,将王母娘娘与牛郎、织女对比,用王母娘娘的冷酷无情与牛郎织女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以及两个孩子对母亲的维护进行对比,烘托牛郎织女的爱情,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选文中《尊严》也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肯定正面形象,作为难民的哈默,在看见食物后,没有像其他难民一样不顾一切地争抢,而是与农场主表达自己无功不受禄的心态,必须在付出劳动后才能得到事物,这与其他难民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哈默通过为农场主捶背的方式换的事物,最后迎娶了农场主的女儿,成为著名的石油大王,文章肯定了哈默对尊严的追求,引导学生向哈默学习,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材中,有很多塑造英雄人物的选文,如《牧童和狼》《揠苗助长》《林冲棒打洪教头》等,都是通过塑造正反正反两方面人物进行对比,通过文章对正面人物的歌颂与肯定,让学生在学习选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正面人物的熏陶,从正面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2)直接说教和间接呈现相结合,以间接呈现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采用直接说教的方式进行德育,会引起小学的反感,但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有些道理若不明确指出,学生很难参透和理解,同时,语文课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不同,因此,大部分的选文均采用间接呈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

运用间接的方式呈现德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选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教学《詹天佑》时,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时中国的境况,了解当时铁路技术的落后情况,从而充分感受詹天佑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像詹天佑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选文还有很多,如《林海》《狼牙山五壮士》《长征》《一夜的工作》等。

当然,语文教材中也有对学生进行直接德育教育的选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就直接记述了老区人们对毛主席的感谢之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拥党爱国教育。

(3)低年级阶段主理,高年级阶段主情

在心理学范畴,学龄前儿童仅具有本我概念,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利他主义,10~12岁的儿童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初步形成道德判断。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中,一至三年级主要选文多倾向于让学生明白事理,四至六年级选文侧重表达道德情感。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选文《我不能失信》,通过讲述宋庆龄因与同学约好为其补习功课而放弃去伯伯家看鸽子的事情,向学生灌输做人要遵守诺言讲诚信的观念,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通过季羡林对亲生母亲以及祖国母亲的怀念,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可能阻碍德育的因素

1.部分选文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描述当代科学技术的文章少之又少,这类文章能为学生展示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展示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伟大,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可见科普文章对学生德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所介绍的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有些甚至早已被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再称为当代科技。例如,选文《新型玻璃》中介绍的玻璃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难以引起学生好奇心,选文传递使命感和共鸣感的功效也会大大降低,影响德育教学效果。

2.部分选文成人化印记较重,与儿童发展阶段不符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为达到德育教学目的,大部分选文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情感分析和道理描述,虽具有强烈的德育性,但是小学生却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思维和语言,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选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萨沙用雨衣为小花遮雨并问妈妈:“我还是最弱小的吗?”选文中主人公萨沙的举动和语言过于成人化,与儿童的行为和逻辑不符,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理解萨沙的举动,难以产生共鸣,无法取得德育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秀材料,也是语文教师德育教学的主要依托。因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编纂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晓放,张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5):15-19.

\[2\]陈凤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研究\[J\].读天下,2016,(14):6.

\[3\]常贝贝.多元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族群文化的探究\[D\].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人教版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我是小学生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