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亚行贷款项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10 22:47王桂芳赵冬青段淇斌
社科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王桂芳 赵冬青 段淇斌

(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利用亚行贷款项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王桂芳 赵冬青 段淇斌

(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亚行贷款甘肃特色农业及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作为农业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项目,探索了适宜不同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方式以及金融的有效支持方式,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推广的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亚行贷款 产业融合 探索 实践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提出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为打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3](P26-29)。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特别强调了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甘肃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甘肃省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多途径融合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和其他省份相比,甘肃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农业发展一直是甘肃工业化提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提效“三化同步”的短板,存在着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低、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如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甘肃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是甘肃经济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当前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建设富美甘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4](P43-44)。简单地说,农村产业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从业者为主体,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将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前伸后延、左右拓展,使之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生产经营策略和模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新经济、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科学选择。因此,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5]强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同时也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及服务业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亚行(亚开发现银行以下简称五行)贷款甘肃特色农业及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与创新

亚行贷款甘肃特色农业及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亚行项目)作为农业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它将亚行1亿美元贷款与甘肃省6亿元农村产业发展配套资金结合起来,遵循“产业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和包容性”的原则选定甘肃中东部的11个县(区)作为项目区,依靠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为导向,以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或提升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产品价值链条开发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为支撑,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为载体,选择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突出具有发展潜力、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形成特色品牌的种养产业,组织他们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加工,市场化经营,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等领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直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亚行项目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提升,强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

针对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的状况,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提升。项目在五年内通过建设和提升145个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包括57个经济作物基地,73个畜牧养殖基地和15个林果基地),突破项目区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及生产效率低下的瓶颈,以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提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示范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基地建设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2.强化支持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开发,支持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针对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的状况,项目通过支持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特色农产品加工、仓贮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引导他们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进行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构建和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同时,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工作,支持他们通过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手段,打造产品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项目还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支持他们通过农超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和知识营销等渠道进行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项目在五年内在项目区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质量追溯体系,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6个,注册商标33个,打造品牌58个,改造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休闲农业基地8个,建成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站125个,建设门店106个,为项目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通过技术、装备支持和能力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针对项目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活、产品不优,尤其是大量中小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刚刚开始涉足农产品行业,生产基地建设、冷链贮存和市场销售的一体化程度不高,盈利能力较弱,税后资产收益率低的状况,亚行项目通过技术、装备支持,研讨调研,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措施支持151个农民合作社和66家农业企业,使其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亚行项目按照“分类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经营管理人才、种养能人为主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对骨干人员生产技术和产品营销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产品销售意识,以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人员开展组织管理、创业经营、市场谈判、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增强它们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完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运行章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整章建制活动,建立健全其内部运营机制,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二)亚行项目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点

1.亚行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亚行项目以本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项目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提升为基础,着力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户与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这也是近期中央提出的农村发展的新理念。

2.亚行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亚行项目以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或提升为基础,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为载体,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融合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突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推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联动聚集、生产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特色农产品产、加、销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技术路线是创新的。

3.亚行项目融资方式和管理机制创新

亚行项目在申请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再结合国内农村产业发展配套资金,注重结果导向,项目本身有清晰完整的结果指标体系;同时,贷款资金与国内配套资金结合使用,既尊重了贷款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又较好地体现了我国各级政府对项目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亚行项目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引入金融中介贷款模式,通过政府宏观指导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让银行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优势,不仅能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放大贷款效应,扩大受益面,而且有助于构建“将资金留在农村、用于农业、惠及农民”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此外,亚行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基地+市场+资本”的循环发展模式,探索了一条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融资方式和管理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亚行项目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典型实例

亚行项目以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或提升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产品价值链条开发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为支撑,积极推动项目区内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项目区的农村产业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项目区的农业现代化。

案例一:灵台县“秦宝模式”的推广建设——助推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灵台县秦宝牧业结合亚行项目与“现代万头肉牛产业园”项目,建设了万头育肥牛基地、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肉牛屠宰厂、排酸牛肉冷链运输系统及牛肉、饲料、有机肥的销售网络。同时,秦宝牧业把产业园作为实训基地,让养殖户带薪轮训,更新观念,提升技术,培养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秦宝牧业这种以肉牛养殖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将饲草料种植、加工供应、有机肥生产销售、肉牛屠宰加工销售与肉牛养殖连接起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互支互促、融合发展,“秦宝模式”已成为拉动灵台县“三农”发展新的增长极。

案例二:镇原“中盛”模式——发展草畜产业助推种养业重组主导的循环经济型融合

镇原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三高”为标准,按照产业全链条、市场全球化、富民全县乡、责任全社会和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循环链的“四全三链”要求,建成“饲料加工、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分割、转化利用、市场销售”六大板块,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互利双赢链式开发模式。同时,镇原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镇原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县(区)集中推进草畜配套、设施养殖、循环发展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现代畜牧优势产区建设,年更新种植紫花苜蓿100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小区)1320个,规模养殖示范户1365个,推进了当地草食畜牧产业的稳步有序发展。“中盛农牧”这种以种养业重组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型融合发展模式,开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先河。

案例三:永靖县“农业+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业”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助推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融合

永靖县充分利用亚行项目建设契机,依托县域久负盛名的炳灵寺石窟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中国西部休闲水乡与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品牌以及宝贵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同时,永靖县还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与生态建设、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开展创意农业、果园采摘、民俗饮食、餐饮娱乐、垂钓休闲等服务,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求新求变、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探索了“农业+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业”这种发展休闲农业助推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案例四:临洮县“互联网+质量追溯+品牌+市场”模式——夺取市场话语权助推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临洮县亚行项目通过配备相关设备推动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农业建设。临洮县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者落实质量安全措施,严格按准出要求组织生产。同时,临洮县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认证的“婵乡源”等品牌优势,结合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市场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临洮县通过“互联网+质量追溯+品牌+市场”这种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引导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服务产品流通,起到了带动农民增收的目的。

案例五:榆中县“电子商务+知名品牌+示范区认证+市场”模式——通过认证加强市场和品牌建设助推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型融合

榆中县着力打造“全国特色高原夏菜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使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凸显,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万亩,总产量86万吨,实现产值14.2亿元,蔬菜种植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贡献率达到35%,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原夏菜产业也带动了包装、餐饮、运输、劳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全年新增产值22亿元,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同时,榆中县通过电子商务带动榆中洋芋淀粉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榆中北山百合、胡麻油、青城醋、甘草羊、北山散养鸡等农产品网上交易势头良好,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榆中县充分利用亚行项目建设契机,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知名品牌+示范区认证+市场”这种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型融合发展模式,给榆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案例六:积石山县大河家蛋皮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型融合

核桃产业在积石山县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品种和质量享誉省内外,“大河家鸡蛋皮核桃”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获国家绿色食品、甘肃名牌产品。亚行项目扶持积石山县大河家蛋皮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服务,走上了“山村合作”、“农超对接”的订单农业之路。大河家蛋皮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载体,融入“三产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分享产业红利,以创新驱动增添内生动力,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四、亚行项目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

亚行项目的实施为项目所在市(州)县(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从而极大地推进项目所在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的进程。亚行项目培育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典型,形成了一些在本区域乃至全国均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探索了适宜不同条件、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方式以及金融的有效支持方式,总结提炼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资借鉴推广的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亚行项目建设也因此被赋予了为甘肃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路的使命。这一使命,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变得更加清晰。亚行项目的建设思路和实践与被频频提及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不谋而合,亚行项目的实践开启的正是甘肃省农业结构性问题的破冰之旅,也承载着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攻坚步伐的厚望。

[1]中国政府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EB/OL].(2016-01-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04/content_10549.htm.

[2]中国政府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印发[EB/OL].(2016-01-27).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3]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

[4]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

[5]中国政府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力出大招——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五大看点》印发[EB/OL].(2016-12-21).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1/content_5150879.htm.

F322

A

1007-9106(2017)06-0035-05

王桂芳(1970—),女,副调研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扶贫开发、外资利用及农业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赵冬青(1970—),女,副主任,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农村扶贫开发、外资利用及畜牧兽医等工作;段淇斌(1963—),男,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扶贫开发和外资利用等工作。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