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游角度探究《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的文化差异

2017-04-10 22:47何波
社科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李汝珍镜花缘格列佛

何波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从海外游角度探究《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的文化差异

何波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源自于二者不同的发展历程,这一点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镜花缘》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作品,其内容以《山海经》为框架,通过主人公唐敖、林之洋等人的出海游历经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格列佛游记》则是爱尔兰小说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作品,在西方该书被称为讽刺小说的经典,小说通过外科医生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等国家的游历经历,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讽刺。两本书创作的年代相近,内容也均以出海游历为主,通过两张本书的比较,可以总结中西方文化上的几点差异。

《镜花缘》《格列佛游记》 中西方 文化差异

《镜花缘》是我国清代小说,通过主人公唐敖视角,讲述唐敖协同林之洋等人的出海游历历程,从而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观点。这种题材的小说在当时极为少见,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作品选材,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次突破。《格列佛游记》则是西方讽刺文学的代表,同样也是出海游记,借助小人国、大人国等国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描写,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相近写作题材和创作时间,使得两部作品常被放在一起比较,本文即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这两部作品。

一、从出海目的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找到时代的印记和对前代文学的传承,在探究《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表现的文化差异时,结合时代背景,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镜花缘》创作时间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清朝政府对海禁的态度比较开明,出海游记题材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写的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故事,起因是唐敖考中探花,却因小人陷害而被夺去探花之名。经历此番变故,唐敖心生避世退隐之心,恰巧梦见仙人托梦,讲述百花仙子被贬凡间,委托唐敖代为出海寻找名花十二。唐敖妻弟林之洋是出海跑外的商人,唐敖便借此机会随之出海,一方面游历散心,消除探花被革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完成仙人委托,探寻名花十二,以修功德。

唐敖是中国古代文人形象的代表,与作者也最为相近。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推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文人无法与社会黑暗现实相争时,通常就会想到避世归隐。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等。唐敖出海是受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是抱负不得施展的思想矛盾在现实行为中的实际表现。这与作者李汝珍的个人经历相似,李汝珍自小饱读诗书,富有才学,但仕途坎坷,终其一生也未能考取什么功名,作者一生著作仅有三本传世,本书名“镜花”取自镜花水月,表达了内容的虚拟性,却也寄托了作者孤寂不得志的内心思想。

与唐敖不同,《格列佛游记》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外科医生,其出海带有强烈的主观趋势,次要目的是赚钱,主要原因是格列佛这个人物内心对于探险及异域风情的向往。这一点在书中也有表现,如格列佛从小人国回家之后,虽然在小人国有一段相对危险的经历,但他仅在回家两个月后,就再次萌发出海的念头。“到外国去观光的心愿再也不让我住下去了”。

格列佛出海是对未知的探索,而唐敖则是避世寻找仙缘。从两种出海动机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侧重于追求道德修养的提升,不重视知识的发展;而西方哲学则认为理智能力是人类心灵的根本特征,侧重于对世界的探索认识。这一点与中西方发展史实相符合,西方自英国首先实施殖民地政权以来,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大航海运动,在主宰欲、掠夺欲的支配下,西方各国热衷于出海探险。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政权尊奉儒家思想,主张“礼”治,同时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对于现实的探索较为匮乏,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行为更证明了这一点。

二、从对海外国家的描写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镜花缘》中唐敖游历了多个海外国家,遭遇诸多离奇故事,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想象才能与文学功底。但作者在描绘海外国家时,虽然刻意描写海外国家的不同,但许多海外国家政治机构、语言等均与唐傲所处社会相同,对于海外国家唐敖也会根据自身见解进行主观描述。

《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每到一个国度,首先表现出的是惊讶之情,作者会借助格列佛的视角,重点阐述海外国家与正常世界的不同,以强调二者的差异。在这些国家中,主人公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并习惯其自然条件,探险意味十足,主人公往往需要历经多次危险后才能逐渐接触到这个国家的本质。

这一描写上的差异,实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外界事物理解角度的差异。《镜花缘》中描写海外国家的方法,带有明显的中式特点,即从俯瞰角度观察世界,侧重于人物内心描写,整体描写较为客观;而《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并未将自己当作一个观光者,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积极、努力地用自己的思维去了解、学习当地文化,使自身融入到这个国家中,整体故事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

从中西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神话传说较为丰富,但由于儒家思想出现的时期较早,且成熟较快,导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想象力方面,缺少应有的表达。在这样的文化传承背景下,《镜花缘》能有这样的思想突破,已表现出作者超常的想象力,而其中与现实的关联,则是正常的文学表现。相比较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一直以想象力丰富著称,可以说想象创作是西方文学的传承特点,无论是中世纪前后,还是文艺复兴等时期的文学作品,均带有较为浓厚的想象色彩。《格列佛游记》对于海外国家的细致描写,从文学传承的角度分析,可谓水到渠成。

三、从对海外问题的理解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均是通过主人公游历海外的见闻,来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见解和思想态度。这些思想观点是在故事描写中体现的,是整个故事的主体支撑。李汝珍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思想觉悟,在《镜花缘》中,其反复使用传统封建社会视角和先进思维视角,审视故事中的海外国度,小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提倡孝道。孝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重点提倡的美德之一。李汝珍对于孝道的赞美,在《镜花缘》中有直接体现。如廉锦枫下海取参、骆红蕖杀虎报仇、唐敖之女立志寻父等情节,均表现出作者对孝道的赞美和追捧。书中更是杜撰了一种“不孝鸟”,将其描绘得特别丑陋,并借多九公的口描述了“不孝鸟”的由来,重点突出了作者对不孝之人、不孝之行的深切憎恶。

第二,劝人向善。《镜花缘》中,唐敖游历到“大人国”,这个国家的居民都有云雾护足,且云色随人心而定,若此人心胸宽广、行事光明磊落,则脚踏祥云,隐有金光;若此人心胸狭隘、满藏龌龊,则脚踩黑云。作者以此表现对当时社会贪官污吏的不满和无可奈何,以此劝人向善,多行善举。

第三,广泛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唐敖游历国家众多,作者得以广泛表达对多种社会问题的不同见解。例如书中描写无肠国中富人以粪便为食,表达了作者对剥削阶级的批判;淑士国居民酸腐不堪,满口之乎者也却贪图蝇头小利,表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制度的讽刺。作者通过丰富饱满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多种海外生活场景,多与中国传统道德相悖,借以表达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和对传统优良美德的赞赏。

此外,作者将故事放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并多次阐述对女子权力的看法,表明了对男尊女卑制度的批判,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在书中女子参与科举中即可看出。在书中作者杜撰了一个女人执政的“女儿国”,通过大胆的想象,将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进行互换,表现对女性权利的肯定。但李汝珍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并未将对女权的肯定提升至女权解放的层次,仅存在想象中,表达了对传统女性陋习,如裹小脚等行为的批判,这也符合当时的文人心理。

与李汝珍相反,《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常年与政治活动相伴,是爱尔兰著名的自由战士,在当时社会备受尊敬和爱戴,在伦敦工作时,曾多次发表政论文章,以揭露社会的不公。作者回到爱尔兰时,号召爱尔兰人民为自由和独立而战,在这样一个战士的书中,主要表现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映射现实。映射社会现实是《格列佛游记》一书的重要特点,其中关于“小人国”的描述,借由“高跟党”和“低跟党”的斗争,映射当时英国的党争现实,将党派竞争比作鞋跟高低的竞争,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技巧。其中关于小人国官吏选拔方式的描写,则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英国政府的否定和不满。

第二,倡导和平。斯威夫特生活的年代,是战争频繁的年代,当时英国国力强盛,整个国家热衷于海外扩张和战争。在历史中真实记载了英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战争乱象,战争波及整个欧洲。在作品中作者毫不隐晦地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多次分析战争的根本动机和发生原因,阐述战争损害人民利益的事实,同时揭露殖民统治的残暴,表达作者向往和平,倡导和平的理念。

第三,广泛关注社会问题。两部作品的相同点,除当时社会主流问题外,还广泛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例如,《格列佛游记》对律师职业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相关法律虚伪的讽刺;再比如书中对“耶胡”这种生物的描写,则是对人类身上阴暗面的集中披露,表达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唤醒;此外,作者对马国的描写,则将自身的理想寄托于淳朴的社会理想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两部作品都是作者想象创作的文学作品,内容均以海外游历为主,借以表达自身观点。其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人性中美好现象的赞美和追求,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影响下,两位作者对各自所处社会的介绍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黄燕.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J].中州学刊,2010(04).

[2]姜艳.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文化行为的差异[J].理论月刊,2013(08).

[3]王葵.从影片《刮痧》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11).

[4]欣妍妍.基于英语文学翻译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J].鄂州大学学报,2015(05).

[5]鲁玲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I06

A

1007-9106(2017)06-0120-03

何波(1982—),男,铜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李汝珍镜花缘格列佛
镜花缘(视频)
《镜花缘》,果真一番镜花水月?
格列佛游记
镜花缘(13)
镜花缘(2)
镜花缘(1)
镜花缘(8)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