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生期盼的教改

2017-04-11 01:59吴汇泽
民生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教育

吴汇泽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着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和难题,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中生,自上初中以来便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受深刻,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亟待改革,现就我的经历和认识,谈谈我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想法。

解决就近入学问题

家长为什么不愿孩子就近入学,是因为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有的中小学硬件软件条件差,家长和学生盼望上软件和硬件都好的学校。就北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好小学如西城的实验小学,海淀的中关村三小,东城的史家小学、光明小学等;好中学如西城的北师大实验附中、四中,海淀的人大附中,东城的二中、五中等。像北京地区这样的好学校,大家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般挤向这样的学校,就造成了好学校门庭若市,普通校门可罗雀,即现在这种现象。要着力解决就近入学问题,就应该完全实现教育均衡化,整合资源,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软硬件的差别,使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或者说都一样。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使中小学校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合理布局,是解决就近入学问题的基础,在各地区现有中小学校的情况下,根据地区人口多少和区域学校分布状况,整合资源增减学校。就我来说,“良禽择木而栖”最能概括我的求学经历。幼儿园上的是蓝天幼儿园,家长也盼望我能上一个好的小学和中学。我家住在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附近,附近没有好小学,有幸我小学终于能在离家15公里的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上。为防止上学迟到我不得不每天6点起床,吃完早餐,就要急匆匆地由家人开车送我上学,下午放学再接我回家,有时候若碰上堵车,这一来一回使得我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近3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6年直到小学毕业。我粗略计算过:求学6年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多达4770小时,按8小时工作时间合算596天,即路途耗费了一年半时间之多。我想,耗费在路上的这一年半多时间我要学习多少东西。

小学毕业后,家长与我的心情一样,想上一个好的中学,终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钢琴特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几年上中学与我上小学的路程差不多。回想起我上小学、中学的这些时光,我深深感觉到如果家附近有好学校将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

第二,不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不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是解决就近入学问题的一项举措,这是千万家长和学生盼望已久的事,要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由于教育未达到均衡发展,普通校的教育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不愿就近入学进普通校,甘愿舍近求远上好学校。于是这就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普通校教育资源浪费,路途中耗费许多对学生而言十分宝贵的时间,家长辛苦,学生辛苦,开车拥堵污染环境等。近年来,多方支持加大了对硬件条件差的普通中小学校园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建设和改造,使其硬件建设赶上,达到与好学校硬件建设的相对平衡。而今比硬件条件更关键的是,这些中小学校的软件建设不均衡,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目前的状况是好的学校教师资源过剩,差的学校大多老师都不愿去,造成优秀教师资源紧缺,师资力量分配不均。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及政策规定和激励机制,使老师愿到这些原来软件差、缺师资的学校任教。这样达到学校与学校软硬件均衡,自然而然地就会没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了,学校与学校发展均衡,即教育资源的均衡,会给就近入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教育体制方式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体制方式方法改革,一是成立教育集团,整合原来重点校周边的普通校,对老师进行调整交叉任教,将原重点校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安排到这些原普通校任教,以带动这样的学校。二是对原来普通校的老师加大培训力度,到原来的重点校任教,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还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网络化远程教学手段,名师在一个班教学授课,多班级千万名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视频同樣感受到名师的授课,达到同样的授课和学习效果。

革新教育理念站在高的起点

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应试教育,围绕高考进行,死记硬背和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还是占主流,而学生为了考试,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标准答案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健康身体素质的时间就少多了;最重要的是缺少教育的开放性,创新能力差,站在世界的高度,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受到局限。

最近,在与美国回来的一位从事教育的叔叔交流时,我听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前几年,一位从国内研究生毕业到美国工作的夫妇,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美国一所小学上学,因为美国人大多是多个国家的移民,老师给这个孩子所在班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出的作文题目是《你所在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老师出完作文题,讲了如何采访、如何找资料和如何完成这篇作文,并提出思考题《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什么看法?》。这个小学生就翻阅了中国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清朝灭亡、抗战、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红旗飘飘、改革开放等方面,写出了10多页纸,完成了这篇作文,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了解,完成了思考题。

这个故事对我启发颇深,我想,在美读书的小学生通过写这篇作文,对我国历史有了系统的了解,通过思考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了系统的了解,这自然而然地就一下使他的思维上升到世界高度,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将来成才就会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创新。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中学生,我们中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真正理解吗?

比如我们看到了秦始皇这个人物,便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促使秦国的建立,脑子里全是要如何把这道题答全要点,得到满分,而不是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既然未曾有深入的思考,何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教育缺少开放性致使我们的创新能力弱化,站在世界的高度,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受到局限。这样能提高我们的境界吗?能使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创新吗?

思路决定出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改革高考制度适应发展需要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年来,一考定终身,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但高端人才还是很少,能拿到世界级人才奖项诺贝尔奖,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人多,我国还是寥寥无几,近年华人有莫言、屠呦呦和前些年美籍华人杨振宁获得了这一奖项。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是应试高考,这对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考验、对身体能力的培养和考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验都有缺失。

现行的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合理,但从发展和长远看还有弊端及问题存在。我思考了很久,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不从根本上改革解决问题,好多弊端是难以消除的,当务之急是要从高考的根本制度上进行有效改革。

第一,高考改革改进分数录取方式。高考录取分数分三个分数段,即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品德表现占20%、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占30%、高考分数占50%,这三项相加就是高考的总成绩,大学按这个总成绩录取。我想,如果改革了高考分数录取方式,按上述三个分数段作为高考录取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家长就不会逼孩子学习,就会重视孩子的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及身体的健康锻炼,就不会出现畸形发展,就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高考改革取消一切高考加分办法。如三好生、奥数奖、文艺奖等奖项,高考不再加分。就我的经历而言,我出生于2000年,21世纪的开端。彼时的中国已经基本进入小康社会,大部分家庭不再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那样为恩格尔系数发愁,而与之并行的是限制出生率的计划生育政策。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便自然而然地成了父母的“掌中宝”,父母对我们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悉心地培养,这便衍生了一个词叫“望子成龙”:父母们给孩子报了大量的兴趣班来使得孩子们“全面发展”。就我自己而言,珠心算、舞蹈、奥数、钢琴、围棋,我一样都没有落下,于是自打上了幼儿园起,我的周末基本不是在某个兴趣班,就是在去某个兴趣班的路上。我不得不说,这其中的一些我的确感兴趣并且堅持了下来,而非抱着一种“不输在起跑线”的从众心理学习,比如钢琴、围棋,都陪伴了我十余年,我从中找到了兴趣,感受到了音乐给予我的浪漫情怀,体会到了围棋给予我的缜密的思维模式。尤其音乐,更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愿与之相伴一生。然而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不希望音乐,这能够净化心灵、擦拭灵魂的东西过于世俗化、功利化,说得通俗些就是被用作加分。说实在的,如今的兴趣班早已不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不如换言之:“远程高考加分班”。如此的恶性循环,是时候该停一停了。

第三,大学改革要严进严出。大学入学不能像国外大学那样宽进严出,也不能像现在的国内大学严进宽出,进大学门,严格按改革后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品德表现占20%、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占30%、高考分数占50%这三项考评和考试相加为高考的总成绩,择优录取,进了大学校门,要圆满完成学习的课程内容,经过严格考试才能毕业。

我身边有许许多多考上大学的学长学姐们和我说:“努力吧,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熬过高考,上了大学你就解放了!”诸如此类。这直接反映了如今大学教育方式严进宽出、本末倒置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大学的教育水平和学习质量及有用人才的培养成长。

我所希望的大学,一是能够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搭建好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二是重视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侧重金融经营,而鼓励行行出状元;三是中国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特别是把国学作为大学教育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四是大学主要是学习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学生适应社会多种能力的培养!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学生)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