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日本高校二外汉语教育中培养汉语交际能力教材的研究
——通过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的分析

2017-04-11 03:22秦衍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交际性机械性选择权

秦衍

(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亚洲研究中心,日本东京1638001;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苏州215006)

有关日本高校二外汉语教育中培养汉语交际能力教材的研究
——通过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的分析

秦衍

(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亚洲研究中心,日本东京1638001;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苏州215006)

近年来,在日本高校二外汉语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现行汉语初级教材中的练习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日本近年出版的10种初级教材为对象,对其练习题进行调查。1.按练习参与者人数将练习分为三类:单独完成的练习、两人共同完成的练习、三人以上小组完成的练习。2.对两人以上的练习进行进一步调查,以交际双方是否存在信息差、是否拥有对传达内容与传达方式的选择权、对于获取信息是否作出反馈与即时调整为基准,将练习分为机械性练习、半交际性练习、交际性练习,并计算各练习占总题量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材以机械性单方向的练习为主,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的交际性练习极少。就此提出以下改善建议,希望对今后的汉语教材编写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1.教材编写应在设置练习题时除了机械性练习外,也需要增加交际性练习,以期达到增强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目的。2.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灵活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练习和活动,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3.编写指导性的二外汉语总体大纲,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日本;汉语教材;练习;交际能力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日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在日本高校二外汉语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始终是一个问题,如何编写相应的教材也是不少学者与教师探讨的课题。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练习的设计和编写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汉语初级教材中的练习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先行研究

关于日本汉语教材的研究有不少,津田(2010)从教材的现状、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了日本汉语教材的两极化现象,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具体方案。田村(2012)通过与新旧HSK大纲的对比,对汉语初级教材的词汇进行了调查。侯(2012)对日本的汉语教材进行分析后,指出了教材中出现的语法解释不当、插图有误导、注释有误等8个方面的问题,其中针对教材练习提出“语法练习欠严谨”。秦(2014)通过日本大学中级文化教材的调查,对中级阶段的跨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2015年日本汉语教育学会第12次大会以“汉语教材的发展之路:从过去到未来”为主题,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对日本的汉语教材进行了探讨。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汉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多媒体教材等的研究。但没有看到从培养交际能力这个角度,对几种教材的练习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

三、日本二外汉语教育概况

(一)二外汉语教育概况

在日本,汉语已成为了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大部分的大学和短期大学均开设汉语第二外语课程,在校大学生和短期大学生选修汉语的大约超过200万人。”(胡,2014:127)“听说大一学生选修汉语的有20~30%,不少大学高达40%”(舆,2005:12)。由于统计数据较陈旧,目前选修汉语的学生比率应该更高。史、周(2004)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如下日本大学二外汉语的性质和特点:(1)时间短,二外汉语教学一般为两年,共四个学期学习,有的时间则更短一些。(2)课时少,二外汉语教学一般一周只有4-6课时……,少数大学则更少,一周只有2课时。(3)人数多,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一般达到30-40人,甚至更多。郭(2008)也指出过同样的问题,“上课时间少,每班学生人数多”。可以看到,由于课时少、班级人数多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有很大困难的。

(二)二外汉语教材概况

二外汉语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数量之多,无法统计,每年新教材层出不穷。“水平相同或相近的教材大量出版,致使同等水平教材重复率很高。”(津田,2010:111)“大量已出版或者将要出版的汉语课本百分之九十是初级(入门)教材。”(胡,2014:130)“教材的水平等级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二外汉语课程一般以学年为单位,所用教材与之相适应,一学年为一册。最近几年开始出现适合以学期为单位的教材。”(史、周,2004:134)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10种在日本出版的注重交际能力培养的汉语初级教材,这些教材在标题或前言的编写目的中强调可以“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培养能听会说的实践性汉语能力”。按出版年份排序,各教材情况如表1所示[1][2]。

表1 教材情况

编号初版出版年教材名称编写者出版社课数学习时间编写目的2 2002.2 2012.4《初次的汉语交际》高桥良行、村上公一、陆明同学社10课培养交际所需的基础汉语能力。3 2009.3 2012.4《初次见面!汉语》喜多山幸子、郑幸枝白水社12课一周一次,学一年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4 2010.1 2012.2《能听会说汉语基础篇》古川典代金星堂12课注重听说,与仅靠文字记忆的方法不同,能够掌握交际性的汉语。5 2010.2 2011.3《从基础开始的汉语会话》陈浩、梁月军同学社16课一周一次,学一年培养综合的汉语交际能力。6 2010.4 2011.5《新交际汉语level1》冈田英树、绢川浩敏、胡玉华、张恒悦郁文堂10课一周三次,二次四次一课本书参考CEFR,以交际(交流)为中心编写的。7 2011.1 2011.1《校园汉语会话课程》村松惠子、于小薇、伊藤正晃白帝社15课能培养一定的会话能力,说一口流利的汉语。8 2011.12 2013.3《大学生的初级汉语24课》杉野元子、黄汉青白帝社24课一周一次,学一年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9 2013.1 2013.1《汉语的TOBIRA》赵秀敏、富田升朝日出版社12课一周一次,学一年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听说能力。10 2013.1 2013.1《愉快地掌握We Can!汉语》徐送迎朝日出版社25课一周一次,学一年外语教育需要重视交际能力。培养能听会说的实践性汉语能力。

四、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需要在使其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训练,进行尽可能接近现实的交流。Morrow.K.(1981:61)指出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应尽可能地将现实中的交际活动引入课堂指导中。实际的交际活动,不是单方向,而是双方向的交流,因此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才可以进行。按照参与者人数可将练习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a.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练习。主要是以单词、句型的操练为目的、不发生交际活动的单方向练习。

b.两人一组共同完成的练习。由两人进行对话,产生交际活动来完成练习。由近似机械性的练习到交际性练习,按照设定不同,交际性程度有低有高。

c.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组共同完成的练习。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组共同完成的练习,往往自由度较高,产生更为复杂的交际活动。

2.Morrow.K.(1981)指出交际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信息差(information gap)、选择权(choice)、反馈(feedback)。其中,信息差是指交际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的差异。由于现实中的交际活动都存在双方间的信息差,利用了信息差的练习更接近实际的交际活动。选择权是指学生有自由选择说什么、怎么说的权利。反馈是指能得到对方即时的反应,如现实的交际活动一般,听话者会对说话者所说的内容作出反应,对自己的发言随时作出调整。

横沟(1997)根据上述Morrow.K.的理论,以是否存在信息差、选择权、反馈为基准,将练习分为3类:(1)以训练发音语法为目的的练习(机械性练习)。不存在信息差、选择权、反馈。(2)具体语境中的练习。不存在信息差、选择权,但是存在反馈。(3)任务及角色扮演的练习。同时满足信息差、选择权、反馈三个条件。

本研究参照上述研究,根据以下原则分析教材的练习。

信息差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否相同;是否事先知道对方回答的内容选择权说话方是否有权利选择说什么、怎么说;回答是否唯一,是否允许有多种回答,允许有创造性的回答反馈是否需要作出真实的反馈和即时的调整

按照以上原则,将练习分为以下三类:

①机械性练习

在机械性练习中,双方不存在信息差、选择权、反馈。如何回答,用何种句型回答都已事先规定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机械性练习以操练语言为目的,是进行交际性活动的基础,胡(2009: 80)将之称为交际前练习或受限制练习。主要有替换练习、转换练习、问答练习、扩展练习、连接练习等。

②半交际性练习

满足信息差、选择权、反馈中的部分条件。在一定的语境限制下,进行近似现实中的交际活动。对培养交际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有按照实际情况回答问题、看图对话等。

③交际性练习

满足信息差、选择权、反馈所有条件。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行更真实的交际活动,有助于培养交际能力。主要有采访同学、角色扮演练习、任务型练习。

(二)调查方法

按照上述研究框架,对10种初级汉语教材的练习部分进行以下调查[3]。

调查1首先参考各教材练习题前的指示,罗列出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练习。再按照练习参与人数进行分类,分为以下3类:a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练习。b两人一组共同完成的练习。c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组共同完成的练习[4]。在教材中,有一部分练习难以区分是a还是b,则参照练习的指示,如标明“请进行对话”、“两人一组说一说”等,有明确指示需要两人共同完成,可以看到编者让学生们通过交际活动来完成练习的意图,便划分为b。如无明确指示,则划分为a。然后,对各教材a、b、c三种练习的题量分别进行统计,a、b、c相加得到各教材的总题数。

调查2由于b、c都是通过交际活动完成的练习,调查2对调查1的结果进行进一步调查。调查练习b、c中交际双方是否存在信息差、是否拥有对传达内容与传达方式的选择权、对于获取信息是否作出反馈与即时调整(即双向的交流),以○×表示,归纳成表格,来观察各种练习形式的交际性程度的高低。然后,通过除以调查1中得出的总题量,计算①机械性练习、②半交际性练习、③交际性练习[5]各占总题量的比例为多少。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1

调查结果1如附表1所示。可以看到个人单独完成的练习a在各教材中占了绝大部分,而通过交际活动来完成的练习b、c不多。

调查结果2

调查结果2如附表2所示。各教材中练习①、练习②、练习③占总题量比例如表2和图一所示[6]。

表2 各练习分布情况

图一各练习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不存在信息差、选择权、反馈的练习①在各教材中占了很高的比例,其中教材5、7、8、10高达100%,也意味着这些教材中只有机械性练习。根据Morrow.K.的理论,不存在信息差、选择权、反馈的练习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机械性练习,脱离了交际需求和现实语境,不属于交际性练习。此种练习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的纯熟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需求。

满足信息差、选择权、反馈中一部分条件的练习②在5种教材中出现,其中教材9中达到31.0%。较之机械性练习,这样的半交际性练习更接近实际的交际活动,对培养交际能力有一定作用。

同时满足信息差、选择权、反馈三个条件的练习③仅在教材2、6、9中找到。其中教材6达到7.3%。Morrow.K.认为这样的练习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通过产生具体的交际活动来完成,其过程往往近似于现实中的交际活动,因此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效。

综上所述,教材6和教材9与同类教材相比,从练习这个方面来看,设置了更多的半交际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其他大部分教材略显不足。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日本出版的10种大学二外初级教材为对象,对其练习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这些教材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而编写的,但多数教材以机械性单方向的练习为主,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的交际性练习少之又少。的确,在初级阶段,由于所学语言材料有限,能开展的交际性练习比中高级阶段少,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交际性练习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改善建议:

1.初级教材在设置练习题时除了机械性练习外,也需要增加交际性练习,以期达到增强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目的。

如学习了年龄、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说法后,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汉语对在日本的几个中国留学生进行采访,并统计采访结果,向全班汇报。

2.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灵活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课内外练习和活动,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

如教材5第4课练习3(2)是阅读短文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短文内容如下:

我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妹妹和我。爸爸是公司职员,工作很忙。妈妈不工作,她是家庭妇女。妹妹是高中生。我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毕业以后想当公务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用汉语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情况,让小组成员边听边记录在指定用纸上,之后对发言者提问,进行自由问答。最后让小组代表综合小组情况,向全班汇报。

3.编写指导性的二外汉语总体大纲,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们一些参考。

当然,在上课次数少、课堂时间有限等客观情况制约下,教材编写者很难在教材中编入大量练习、面面俱到。本研究指出了当前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的一些不足,希望对今后的汉语教材编写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然而因篇幅有限,未能对教材在课堂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教师的教授法进行调查研究,这将作为今后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教材名称因无正式中文译名,均由笔者翻译。

[2]以下涉及教材名称时,均以教材编号代替,从教材1至教材10。

[3]调查对象不包括发音练习、单元小节练习、综合练习。

[4]以下简称为练习a、练习b、练习c。

[5]以下简称为练习①、练习②、练习③。

[6]四舍五入省略至小数点后一位。

郭春贵:《日本的大学二外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中国语教育》,2008年第6期。

侯仁锋:《对汉语教材中所见欠妥之处的探讨》,《县立广岛大学人间文化学部纪要》,2012年第7期。

胡金定:《日本的汉语教育现状》,《言语与文化》,2014年第18期。

胡玉华:《汉语教育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由理解到使用》,东京:东方书店,2009年。

津田量:《日本汉语教材综合研究及分析》,《汉语学习》,2010年第2期。

秦衍:《试论日本高校二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过日本汉语教材内容的分析》,Minjie Xing,《应用汉语语言研究V》,英国:Sinolingua London Ltd.出版社,2014年,160—173页。

日本中国语教育学会:《中国语教育》,中国语教育学会,2015年第13期。

史有为、周刚:《日本第二外国语汉语教育之探讨——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论集》,2004年第16集。

田村祐之:《汉语初级教科书的词汇调查:通过与新旧HSK的比较》,《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2012年第25集。

舆水优:《汉语的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中国语科教育法概说》,东京: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富山房international,2005年。

Johnson,K.&Morrow,K.:《交际法与英语教育》,小笠原八重译,东京:桐原书店,1981年。

Study on Communicative Com petence in Chinese Textbooks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Analysis of Exercises in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QIN Yan
(China-Asia Research Center,Confucius Institute at Kogakuin University,Tokyo 1638001 Japan; School of Overseas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 China)

In recent years,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Chinese in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It isworthy ofa lotof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by studying current exercises of Chinese primarymaterials,whether students are able to achieve the Chines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or there are any shortcomings.Based on 10 kinds of primarymaterials,a survey on the said exercises has been conducted.1.The exercises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the exercises completed by one,the exercises completed by two participants,the exercises completed by a group of three ormore.2.A further investigation has been made on the exercises finished by two ormore.Whether information gap exists between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whether they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communication,whether to make a real-time feedback as a benchmark,the exercises are divided into mechanical exercises,semi-communicative exercises,communicative exercises,and determin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exercises.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in mostmaterials,mechanical exercises are mainly,and there are few communicative exercises.Therefore,some suggestions aremade as follows,and hope this study can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the future Chinese teachingmaterials.1.Besidesmechanical exercises,communicative exercises should be added in the textbooks to increase the learners'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Teachers should make proper use ofmaterial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A flexible complement should bemade for the textbooks.A proper amountof exercises and activities should be added to stem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textbooks.3.Compile a guidelin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textbooks and teachers.

Japan;Chinesematerials;exercises;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195.4

:A

:2221-9056(2017)02-0237-10

10.14095/j.cnki.oce.2017.02.011

?

?

?

2015-07-09

秦衍,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教师,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与教材。Email:qinyan1224@hotmail.com

本论文曾在2014年12月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举办的第13届“台湾华语文教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猜你喜欢
交际性机械性选择权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初中英语教学突出交际性的策略探讨
重视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