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尼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

2017-04-12 19:41王逸
音乐爱好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清教徒歌剧院歌剧

王逸

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贝利尼歌剧《清教徒》(I Puritani),实在可以说是一部“欧洲协和号”的作品:贝利尼是意大利作曲家,《清教徒》的故事发生在英国,而歌剧的写作和首演都是在法国巴黎完成的。可惜的是,这部歌剧也是贝利尼的谢世绝作。

1833年,年轻的贝利尼在个人生活上发生了一点麻烦。那年春天,贝利尼住在他朋友图里纳家里几个月,他的朋友与妻子不和,贝利尼却和他的妻子发生了恋情。当图里纳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后,逼迫贝利尼离开意大利。因此,贝利尼来到了英國的伦敦,在那里,他帮助歌剧团排练了三部他自己的歌剧。那年夏天,他又从伦敦来到了巴黎,想看看是否能找到为巴黎歌剧院创作一部歌剧的机会。贝利尼在巴黎很受欢迎,巴黎的歌剧观众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早有所闻,再加上贝利尼得到一位流亡在巴黎的意大利米兰公主贝尔乔约索的青睐,后者把贝利尼介绍给巴黎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正是在那些聚会上,贝利尼见到了巴黎当时的一些名人,如维克多·雨果、弗朗茨·李斯特、肖邦和乔治·桑等。

贝利尼在写给他叔父的信里描绘了他在巴黎的生活,也表达了他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为巴黎歌剧院写一部大作品的愿望。虽然他这个愿望最终因为一些生意合同上的问题没有实现,但是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却来请他为剧院写一部歌剧作品。他们推荐的歌词作者是一位意大利的政治家兼诗人卡洛·贝波利。不久,贝利尼就和贝波利商定,用当时的戏剧家贾克·弗朗索瓦·安瑟罗(Jacque-Francois Ancelot)和约瑟夫·范济·圣坦(Joseph Xavier Saintine)合写的一部新戏剧《圆颅党与骑士党》(Roundhead and Cavaliers)作为歌剧的脚本,而该戏剧原是取材于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小说《清教徒》。

《清教徒》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奥利佛·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时代的英国,但这个在英国内战中清教徒(圆颅党)打败骑士党(保皇党)的事件,并不是这部歌剧的主线,政治在这里只是陪衬。故事真正的主线是清教徒的女主人公埃尔薇拉爱上了属于保皇党的军官阿图罗,并通过其叔叔乔治说服了自己的父亲沃顿让她和阿图罗结婚。阿图罗也爱埃尔薇拉,但当他带着给埃尔薇拉的婚纱来到城堡准备和她结婚时,发现国王查理一世的遗孀亨丽埃塔·玛丽亚王后被关押在城堡里。王后向阿图罗诉说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阿图罗遂决定以给埃尔薇拉的婚纱头巾掩护王后逃跑。由于阿图罗的出走,没能和埃尔薇拉一同步入教堂举行婚礼,致使埃尔薇拉误以为阿图罗背叛了她的爱情而发疯。最后,阿图罗归来,虽然已被清教徒定为叛国罪而被捕,但这时前方传来捷报,克伦威尔的军队击败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军队,宣布大赦,埃尔薇拉终于得以和阿图罗重新举行婚礼,全剧才有了个喜剧性的结局。

贝利尼在看了《清教徒》的剧本后,觉得故事情节比较薄弱,就决定要在音乐上下功夫。当时,巴黎有一批很好的男高音和女高音歌唱家可以胜任贝利尼为他们写的曲调,所以贝利尼可以尽情地发挥他写美声歌剧的特长,把剧内的咏叹调写得曲调优美,技术难度高,并在歌曲中融入了很多花腔的元素。

贝利尼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创作的大师。一如他创作歌剧《诺尔玛》那样,《清教徒》里的每段音乐和每一首咏叹调都非常美妙动听。譬如在第一幕的第三场里,阿图罗带来了包括婚礼服在内的聘礼向埃尔薇拉求婚,这时他唱的一首谣唱曲《可爱的姑娘,我给你爱》(A te, o cara)先由他一个人独唱,随后发展成和埃尔薇拉的二重唱,最后成为和埃尔薇拉叔叔乔治以及埃尔薇拉父亲沃顿的四重唱,并不断有合唱穿梭其间,这样的作曲手法充分显示了贝利尼的音乐天才。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唱过这段经典的二重唱兼四重唱,我曾听过帕瓦罗蒂和萨瑟兰的录音,看过胡安·迪亚戈·弗洛瑞茨(Juan Diego Florez)和妮诺·玛切耶特兹 (Nino Machaidze)等人演唱的录像,但这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来自墨西哥的男高音哈维尔·卡马里纳 (Javier Camarena)和来自德国的女高音黛安娜·达姆尧(Diana Damrau)唱这首歌时,我还是热泪盈眶。我想,这主要是和他们两人之间音色的相配和他们对歌曲细腻独到的处理有关吧。

类似这样的精彩片断在《清教徒》里层出不穷。例如在第二幕里,发疯的埃尔薇拉唱出《他那甜美的声音将我召唤》(Qui la voce sua soave)一曲时,贝利尼用的就是花腔技巧作曲方式,以表现埃尔薇拉时而深情款款、缠绵人心,时而又慷慨激昂、如疯如癫的情绪起伏。在这里,埃尔薇拉的唱腔和表演不禁使人想起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奥菲丽娅变疯后口中不断念念有词,最后走向死亡的情景。这首歌和《可爱的姑娘,我给你爱》一起,被誉为贝利尼这部歌剧中最杰出的两首歌。另外,剧中埃尔薇拉的叔叔乔治在第二幕埃尔薇拉发疯后所唱的一首男低音浪漫曲《她头戴花环,秀发披散》(Cinta di fiori e col bel crin disciolto)也有精彩的旋律,而这首歌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一个长达十一个音节的连线,通常这样的乐句都是用在宣叙调和威尼斯小夜曲中的,而贝利尼把它用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在非常规作曲方面的才能。

《清教徒》于1835年1月24日在巴黎首演。八个月后,年仅三十四岁的贝利尼就去世了。这位意大利美声歌剧的作曲家为后人留下不少经典的歌剧,有人拿他和另一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作比较,如今在多尼采蒂众多的作品中仅剩下少数佼佼者得以上演,而贝利尼一生中所作的歌剧则很少有被淘汰的。

那天下午剧终后,我走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黄昏的广场上,很多年轻的男女们正手牵着手在那里散步,林肯中心大喷水泉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这时我的耳际还回响着刚才剧中阿图罗向埃尔薇拉求爱时唱的歌:

A te, o cara, amor talora

Mi guidò furtivo e in pianto;

Or mi guida a te daccanto

Tra la gioia e lesultar.

Al brillar di sì bellora,

Se rammento il mio tormento

Si raddoppia il mio contento,

Mè più caro il palpitar.

为你,我亲爱的,

爱情使我时而窥视,时而泪水盈眶,

现在,爱情领我到你身边,

何等喜乐,何等兴奋。

在这闪光的美好时刻,

假如我重温痛苦,

只会加倍我的欢乐,

因为我的心会跳得更欢。

正当我在内心为这一部不朽作品的流传至今觉得感慨时,我仿佛觉得贝利尼就在眼前。我忽然好奇地想,如果贝利尼今天也走在这广场上,看到这些年轻的男女们,他会做什么呢?他是否会微笑着点点头,频频向他们举帽,然后默默地走远呢……

猜你喜欢
清教徒歌剧院歌剧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走进歌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