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7-04-13 11:45李丽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

李丽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李丽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时代更新以及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实现了迅猛性提升,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在进一步深入当中。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简称“新农民工”)予以较大关注并在政府一号文件中做出批示,由此也代表着国家以及党对于“新农民工”的重视以及饱含的深切关怀,更凸显出政府已经将“新农民工”市民化纳入了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本文基于此就“新农民工”内涵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市民化“新农民工”意义进行研究,然后探讨市民化“新农民工”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良好市民化“新农民工”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策略

众所周知,党在十八大会议中对于城镇化深入推进予以了强调,并提出城镇化工作将纳入各个省市重点工作范围之内,而城镇化的核心对象则聚焦在“人”,这里的“人”代表着农民工,尤其是指“新农民工”,其实在十八大在进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提出之前“新农民工”市民化帷幕已经拉开,受限于社会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等因而大部分“新农民工”停留在了边缘化以及虚城市化状态之中;当前“新农民工”数量庞大,怎样较好促使其落户城镇实现和城市居民一致待遇成为了大众热议焦点话题。

一、初探“新农民工”内涵

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新农民工”这个概念,学者对于“新农民工”的定义要点则集中在了“第二代”农民工以及“农村新流动人口”上,而所谓“新农民工”则具体指的是于1980年以后出生且年龄处于16周岁之上的农业户籍相关人口,这些农业户籍相关人口在异地从事非农工作。“新农民工”处于异地不再是从事最累以及最脏的职业,建筑工地也不再是其首选,“新农民工”更加将发展目光聚焦在纺织业以及制造业和相应的电子业等等,外出就业不再将赚钱作为首要目的,而是将目标集中在了技能发展以及成为城市居民上;在2010年中央1号文件之中发布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解决“新农民工”问题是政府未来重要工作,由此也能够看出政府对于“新农民工”问题的重视。

二、探析市民化“新农民工”意义

市民化“新农民工”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关乎国家持续快速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实际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社会推动以及市场推动两方面,而进入新时期之后市场以及社会展现出的推动力正在逐渐减小,由此经济增长陷入瓶颈状态,尽管国家依托于外需扩大还实现稳定经济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是从根本上讲外需并不能真正的替代内需成为我国发展经济手段,因而当前扩大内需将实现经济增长本质,而扩大内需则需要建立在农村市场扩展之上,二元格局背景之下农村市场还处于较难扩大的状况中,最终也就只有将城市化不断加快,将“新农民工”市民化,这样才能真正的内需拉力变得更加长久以及稳定,而该种内需拉力展现在“新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将消费需求不断扩大,还能够推动城市方面基础性建设的健全,将城市设施条件的改善推向高潮,经济在该种背景下也可以稳定增长。

其二是关乎和谐社会良好构建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近些年由农民工进城产生的社会经济方面问题不断出现,在当前国家强调现代化以及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劳动里不断向城市转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但是我国城乡之间长期处于分割状态之中,人口在流动方面不具备自由性,而等到国家加大开放程度该种人口流量宽松限制的时候,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之中,进而社会治安以及住房紧张和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等问题体现出来,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更与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因此只有市民化“新农民工”才是正面化解众多问题的关键,而“新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为社会和谐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探析市民化“新农民工”存在问题

(一)滞后的城镇化水平

市民化“新农民工”存在问题体现在滞后的城镇化水平上,具体来讲,当前我国各个区域在城镇化方面水平上具备较大差别,由此不平衡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剧,较大量的“新农民工”从中西部区域源源不断的向东部区域流向,主要是集中在江苏以及广东等发达经济区域,而迅猛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未采取相应应对规划的城市而言无疑是较大的负荷,而城市压力又反作用“新农民工”阻碍其就地转移,此外滞后的城镇化也对第三产业产生较大阻碍,有限的城市容量以及较低的设施水平,紧张的城市资源供应和拥挤的交通环境等等都无法对“新农民工”的激增良好满足,而政府财力更加无法在较短实践对“新农民工”社保费用以及子女教育和相应的公共服务等等较高总成本负担[1]。

(二)制度障碍拖慢市民化速度

市民化“新农民工”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制度障碍拖慢市民化速度上,具体来讲当前我国众多省份将非农以及农业户口进行了取消,建立统一城乡的相应户籍管理制度,但是对于城乡身份其实在较短的实践内是无法全部消除其区别的,“新农民工”如果想要在城市良好落户往往具备较多前提条件,如经济来源的稳定以及固定住所的合法等等,其中固定住所具备合法性即代表着“新农民工”必须拥有房屋产权,而这样的前提条件大部分“新农民工”都无法满足,想要落户也就较为困难;除了户籍制度之外社保权利同样拖慢了“新农民工”市民化速度,可以说当前社会保障针对“新农民工”具备较小覆盖面,“新农民工”在参保率方面也比较低,以工伤保险为最高参保险,其次为医疗以及养老保险,而很少人进行生育以及失业方面保险的参与,加之较难的社会保障实际转续,均促使“新农民工”具备较大流动性,严重将其市民化速度阻碍。

(三)居住受限阻碍市民化

市民化“新农民工”存在问题还体现在居住受限阻碍市民化,具体来讲当前大部分的“新农民工”在居住方面还是建立在租房以及单位供宿上,换句话来讲“新农民工”由于经济方面不够稳定在购房上也就具备了较低的经济实力,尤其是近些年房价增长较快,一线城市房价往往一平米几万块钱,处于二线城市房价也是徘徊在一平米一万左右[2],这样较高的购房费用对于“新农民工”无疑是有着较大的压力,更加挑战着“新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此外从租房来讲百分之八十的“新农民工”对于五百到一千之间租价能够承受,但是在一线二线城市来讲这样价格区间的房子通常较为简陋,无论是居住安全还是居住环境都较差,这也阻碍这“新农民工”市民化;“新农民工”还不具备城镇相应住房保障权利,也就是没有住房公积金,综合上述内容居住受限之下阻碍其市民化。

四、探析市民化“新农民工”应对策略

(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市民化“新农民工”应对策略体现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上,国家针对滞后城镇化水平问题应该进行区域规划,依据不同区域发展特点进行区域合作的深化,尤其是将区域发展予以协调统一。东部区域应该将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业予以加快发展,升级传统产业,创新产业并将产业实际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将中小企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对象,将就业机会增加;对于发展落后于东部区域的中部以及西部区域应该进行不断开发,将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生产革新,对资源利用予以效率提升,尤其是需要对劳动密集相关产业实施大力发展进而将“新农民工”大量吸引过来,将中小城市发展以及依托大城市作为发展原则,各个地方政府更加需要在扶,持资金上加大力度,将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促使城镇建设拥有多元化投资主体等等,这将是“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3]。

(二)制度上的加快创新

市民化“新农民工”应对策略还体现在制度上的加快创新上,必须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将非农户口以及农业户口两者划分取消,持续将统一城乡方面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推进,对“新农民工”权益进行保护,取消城市户籍用土地来换取的户籍捆绑,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工,小城镇应该无条件将户籍放开,中等城市依据迁移落户相应条件落户单位供房以及租房相应农民工,而大城市需要将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促使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上具备均衡性;此外还需要将社会保障方面体系良好完善,对多样的社会保险强化监管,进一步对“新农民工”覆盖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和相应的养老保险等等,通过上述这些措施进而促使“新农民工”能够较好的实现市民化。

(三)加快城市定居脚步

市民化“新农民工”应对策略还体现在加快城市定居脚步上,走进新时代之后国家对于城市乡村之间的发展予以了较大关注,尤其是在当前深入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到城市之中,而这些农民工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居住问题无法真正的市民化,为此政府应该将城中村实际环境进行良好改善,将城中村强化治安管理以及设施建设,进而为“新农民工”居住环境予以一定的保障,此外还需要将社会力量调动起来进而为“新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住房,可以进行“新农民工”公寓以及保障性相关住房的实际建设等等,当然政府还可以依托于优惠税收等鼓励更多的“新农民工”进行住房方面公积金的良好缴纳[4],总结来讲城市之中“新农民工”面临的生活环境以及居住环境等等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而通过上述措施则可以加快“新农民工”市民化。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市民化“新农民工”是国家富强以及稳定的客观需求,一方面加快城镇经济,另一方面合理科学解决“新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将是现今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的重点工作,而本文将市民化“新农民工”问题和相应解决措施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现今关于“新农民工”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上的相关参考依据,更期望为国家快速解决市民化“新农民工”问题并稳固社会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奚海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性障碍及成人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3,(11):74-75.

[2]任娟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2,(03):118-125+131.

[3]柴民权,管健.代际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管理:基于刻板印象威胁应对策略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11):54-65.

[4]王惠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国就业,2016,(04):22-24.

责任编校:徐向阳

审稿专家:陈东旭

D412.6

A

1009-8534(2016)02-0007-02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gh-139)。

李丽,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