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分析

2017-04-14 02:27马克露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初中数学

马克露

[摘 要] 框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构,本文基于框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积极探索将其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领会思想、发展能力.

[关键词] 框架式教学;初中数学;基本特征;实施策略

所谓“框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简而繁地完成一个主题框架的学习之后,自然过渡到学习下一个主题框架,前后主题之间的衔接或是立足于原主题的某一侧面建构新的框架,或是在更大主题体系下的相关框架,抑或是由原主题发展衍生的新框架,整体上让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循环上升的过程.

框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

框架式教学最为根本的特征是基础性,无论是框架的搭建,还是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整体性为设计原则. “框架”是从问题情境与广泛知识中提炼而来的基本结构,反映着知识的体系性;教学过程则是由框架循环推进的建构活动;教学结果体现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都是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整体性最为深刻的表现是教学系统论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非线性,这些特点赋予了框架式教学灵活、有效、变通且更具创造性的特质.

2. 反思性

框架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反思,杜威指出,反思是针对某问题展开的反复而严肃的持续深思. 框架式教学的反思性体现在其“多反复”的原则上. 所谓“多反复”就是指在相同的主题框架内进行多次学习,这可以是对相同内容进行单一重复,以便增强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也可以是以多样化的方式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普遍性,训练思维的多样化. 一般来讲,“多反复”的前一种理解应该包含在第二种理解之中,因此框架教学的“多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侧重于反思.

3. 高速度

无论是对基本框架进行掌握,还是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亦或是一般化的教学流程,框架式教学都强调进展的高速度. 高速度教學并非是仓促地进行灌输或不断反复,更不是忽视学生的理解水平快速推进教学进程. 框架式教学理论中的高速度,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记忆极其迅速;同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不断以新的视角进行切换,新的知识和方法交替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有效避免单调重复.

4. 生成性

新课程强调生成性的课堂,框架式教学的生成性既可以理解为其自身的生成效力,也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力. 框架教学的框架是一组能够生成丰富知识的命题,是一种带有适应性的命题体系,因此生成效力是评价框架优秀程度的基本标准. 优秀的框架应该在这一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此外,框架为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基本构架,也为教学预留了生成的空间.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框架式教学的策略

1. 细致地解构教材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高效推进的基础所在,那么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设计呢?传统的理念是选择一些例题,让学生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即可. 这一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情分析,并充分解构教材进而实现设计,而解构教材的过程就是在细致研读的过程中探求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这一工作是常态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也正是框架式教学实施的第一步骤. 解构教材的任务包括剖析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涉及哪些数学知识,教材中知识结构的设计目的,体现出怎样的数学思想.

例如,苏科版“勾股定理”一节,其教材的内容主要由两方面组成:①勾股定理的认识;②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两部分内容被分成四个模块有序展开:教材以一张邮票的图样设计(如图1)进行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与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教材又提供简单的问题,安排学生对定理进行使用,进而推进知识的内化. 这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换法

“勾股定理”的导入环节从邮票设计取材,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观察并思考,将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渗透着转换法的思想. 此外,在比较正方形面积关系时,学生又能发现其中的“割补技巧”,将大小数量没有直接关系的正方形转换为若干个小正方形进行对比,这是一种化整为零的转换思想.

(2)数形结合

探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围绕这一探究重点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出勾股定理的相关认识.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先由图形出发,再由数到形,最后由图形联系到数量关系,整个过程需要学生细致观察、大胆联想、踊跃交流,进而深刻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方程思想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即知识的运用环节,教材提供一个直角三角形,要求学生已知两条边求解第三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求学生从勾股定理出发,结合已知条件构建方程进行求解. 在知识运用环节,学生应该能够从生活出发,在原始数学问题中提炼出直角三角形的模型,进而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

2. 注重学生对“完整性”学习以及“反复性”思维的体验

正如前文所述,整体性是框架教学的特点,这一特点就初中数学而言有着两方面含义:一是数学知识建构过程的完整性,教师切忌在学生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时就仓促进行习题练习;二是数学知识的完整性,这里指的是涵盖数学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像表征在内的系统化认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深刻反思中体会知识的完整性.

例如“负数”一课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包括以下环节:

环节一,实例列举,为学生提供“低于零度的温度表示”“地下室的楼层标记”等;

环节二,学生从实例中提炼负数的含义;

环节三,教师提供实际问题,比如“收支”“亏损”等,让学生回归现实,认识负数的存在.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解负数意义”这一知识点上,学生显然会获得一定的认知,但笔者却认为上述过程只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学生的体验过程有所缺失.

依据框架教学的有关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经历下面一些思考,由此促成学生对认知过程形成更为完整的体验.

思考一: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上述问题的背景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自主整理,课堂上再组织讨论.

问题一:在引入“负数”前,人们遇到了哪些困惑?

问题二:引入负数时,人们有着怎样的思考?

问题三:请你列举生活中负数的存在.

三个问题让学生从历史回归现实,经历了负数的产生过程,同时让他们明确数学概念的得出是源于认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生活的需要.

思考二:如何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仅有正数就无法表述问题,进而形成产生负数的需求?

如果前一项思考可以认为是古人的情感,那么思考二则是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思考三:应该提供怎样的问题和实例,才能有效启发学生顺其自然地形成“负数”的概念?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引例,进而寻找学生思维上的生长点,有效发展本课的核心概念.

思考四: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负数的语言来讨论和交流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思考二到思考四都是有关引例的选择问题,即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阅卷中扣分和加分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经验,结合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然会形成思维,即“考卷上如何来表示扣分?”由此,“负数”的呈现就非常自然,但是学生思维不会因此而束缚,他们会进一步思考:“生活中还存在负数吗?”“什么是负数?”“我们为什么需要负数?”……

结语

优秀的框架建构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并不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发现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来完成. 框架式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下,由学生切实体验建构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初中数学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