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2017-04-15 12:09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殷 绒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殷 绒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党中央领导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引起了人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泛的重视。在实践中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战,诸如短期经济运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沉重、制度创新阻力较大等。本文将简要探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内涵。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些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挑战与对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市场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长期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了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再一次成为高层领导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视察、参加会议时,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身处变幻莫测的世界经济格局,在实践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2017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运用马克思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去破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瓶颈,坚定不移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与挑战,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地增长,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创新属于一种手段,一种形式通过贯穿于生产力要素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②其主要是通过生产增加供给,核心是结构性,关键是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统一,使多元化的供给与多样化的需求更好地适应。③

也有学者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市场化的开放水平,使要素实现自由的流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④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有必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大政策的调整力度,不断地引导企业实现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

最后,尤其要强调的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有着本质区别。基于我国的国情,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也应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应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引,实现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自1980年起至今三十多年来经济一直处于高速的增长阶段,1980-20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国民收入迅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自2012年起,经济增长趋势开始下降,经济增速降至为8%,直至2014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换挡,我国的供需开始失去平衡,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产能,抑制了生产潜能的增长。中央政府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试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求创新驱动来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速度。

(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已经接近“刘易斯拐点”,即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0年到2050年间我国的人口总量不断攀爬,最高在2030年左右可达到2.6%;但是人口增长率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2-2015年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由9.37亿下降至9.11亿。预计在2050年将降至-0.5%。其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影响劳动成本,劳动力转移或负增长的现象导致于中国制造业生存艰难。如我国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向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由于劳动力的短缺传统制造业失去了优势。粗放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

(三)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2到2015年人均GNI在四年之内从5870美元增加到约7880美元;同时2010年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已经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水平迈进,开始跻身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处在中高等国家收入发展阶段,一方面国家将迈入中高等国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也存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以及市场限入准则降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等。当前如何成功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此国家在该局势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审时度势之后提出来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挑战

(一)我国短期经济运行存在较大压力

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钢铁、石油利用率较低;地方政府的债务杠杆较高;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供给极度缺乏。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调整会对间接融资的市场主体产生一定的压力,存在产能过剩的产业较多企业规模较大,产能结构调整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社会产量明显下降和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压力,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部分的会抑制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增长,从而给短期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压力。

(二)政府部门财政收支压力沉重

供给侧改革中的“去杠杆”对地方的财政部门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我国各地区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比较突出,风险不断加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不稳定,同时也威胁着其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不容忽视。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整体状况,实行严格的财政紧缩性政策。最终刺激人们需求提高他们的消费欲望,这一系列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财政支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降成本”同时也要求财政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费用负担,这对财政收入压力造成较大的负担。

(三)制度创新受阻力重重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制度的创新与实施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税收制度和金融体系制度改革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结构性减少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开放准则的调整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阻力较大。以产品价格、能源价格等调整为主的价格制度改革与其他调控目标不一致,满足兼顾价格稳定、供给安全、收入公平等目标的实现则显得更为艰难。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一)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⑤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模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过多依靠“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往往造成资源环境浪费,能源消耗,资金、劳动力等投入过高。在生产力方面的不合理结构导致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错综复,收入水平差距过大、产能过剩。

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应通过供给增加有效的总供给,顺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加生产力发展的活力。避免一些只为谋求利益的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过剩。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效减少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因此,市场可以有效利用价值规律来实现商品自身供需平衡。例如我国煤炭产业利用率低,往往造成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一些“僵尸企业”。在每一轮的财政和货币扩张的同时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的投资依赖越来越大。每一次的货币紧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金融垄断、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股票市场动荡不安。

我国经济容易忽视市场的基本价值规律,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部门应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机制来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解决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监管体系,创造公平公正的行业发展环境,鼓励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同时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市场在自由的经济状况下支配资源,公平竞争,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的发展。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发展经济,利用新兴产业优化生产,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三)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它是实现科学的复兴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经济发展转型任务,首先要推进产品创新,培育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应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实现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审时度势,把握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实现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巨轮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行。

(四)多元供给与多样化需求对接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其之间也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同时也应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下行压力,主要由于企业活力不足,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没有市场,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于供给侧。因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中,应将供给侧的改革与需求侧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状况。

最后一定要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短期措施和长期目标的关系,从多个维度出发,多层次发力,不能只寄希望于短期见效。目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短暂的,中国经济必然会凤凰涅架、浴火重生。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实现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5-11-11(01).

②李佐军:《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21日,http,//theory.gmw.cn/2015-11/21/content_17810895.Htm.

③刘世锦.供给侧改革需打通要素流动通道「Nl.经济日报,2016-01-11(13).

④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02):20-25.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殷绒(1992.05-),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财经商贸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