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城镇化

2017-04-15 12:09廖华清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西部流动人口城市群

廖华清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城镇化

廖华清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城镇化是现代化历程中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发展现象。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工业国,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围绕“人口流动性视角的城镇化”这一思路,主要探究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人口流动给城镇化带来的众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城镇化;人口流动;社会保障

一、引言

城镇化的进程,既涵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也必然经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历史。

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2.47亿。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现象。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与空间分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城镇化率报纸在年均1.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速度。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5-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数量高达5522.8万人。2000—2015年流动人口数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1.21亿上升至2014年的2.53亿,数量翻了一番,但在近年来上升速度有所放缓。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将达到2.18亿,年均增长450万人左右。

(二)从流向分布来看

从跨省流入人口分布看,广东占32.25%、浙江占22.57%、上海占12.62%、江苏占8.54%、北京占8.01%、福建占4.97%06省(市)占全国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的88.96%,较2013年同期上升了约1.1个百分点。

从跨省流出人口情况看,安徽占18.89%、四川占15.89%、湖南占12.35%、河南占9.65%、江西占8.20%、贵州占7.00%。6省占全国跨省流出人口总数的71.98%,较2013年同期上升了约0.9个百分点。

(三)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集中,但空间分布发生局部调整,中西部城市群将成为人口流动新增长极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而中西部则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东部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同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将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是流动人口分布的“多元”格局初现,中西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明显上升。由“六普”数据可知,从2005年到2010年,南部沿海地区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由28.7%下降到20.9%,下降了将近8个百分点。大西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了3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分别达到13.5%和11.1%。长江中游地区的比例上升了1.3个百分点,2010年为11%。

三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继续保持人口流入核心的地位。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一直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特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占全国的1/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成,未来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四是中西部城市群将成为新兴的人口流人中心。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多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的相继出台,中西部城市群成为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从2005年至2010年,在以流动人口规模排序的城市排名中,重庆上升4位,成都上升13位,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等中部和内陆城市吸纳的流动人口数量和比例大幅增长,排位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城市群将崛起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仅出现了流动人口的福利损失,也存在着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扩大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型城镇化”既要解决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也要兼顾区域人口密度,缓解沿海地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压力。而引导人口流动,打破城际、城内二元化之患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内陆地区的经济,增强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四、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带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镇为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资源,奠定了资本基础,满足了城镇高速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融合,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再次,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实现了收人的增加,一些外出劳动者回来后,利用在外获得的收入和先进技术等发展小型生产企业,进而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最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实际上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梯上流动,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一个互补整合。这种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化的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二)负面影响

1.人口流动给城镇化带来沉重压力,加重城镇负担且不利于管理。如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用地结构不合理,能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房价飞涨、户口制度导致流动人口群体的小孩上学困难等问题与城镇流动人口交织在一起。

2.流动人口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不高。在16-59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86.8%的人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大量的流动人口带来的劳动力资源在给城镇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很难适应城镇经济的升级转型。

3.大量的农村中轻壮年涌入城市当中,就使得农村中缺乏足够的劳力,造成农业生产下降等许多不良后果。当地劳动力的短缺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当地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4.由于流动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成了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整个社会及劳动力配置效率不高,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流动人口和产业的不协调,影响了整个区域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近年来东部流入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产业的升级转移,对低技能的劳动力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但每年仍有上千万的农民工流人这些地区,这些流动劳动力不仅没有在当地得到有效就业,同时也给人口流出地造成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劳动力在区域间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配置。

[1]王培安,王谦.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李强,薛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廖华清(1991.9-),女,汉族,四川通江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西方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中西部流动人口城市群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