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苏禄国及苏禄国王访华有关问题考述

2017-04-17 20:34郑自海
丝绸之路 2017年6期

郑自海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超前轶后的壮举。郑和成为震惊世界的海上巨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长达28年的航海过程中,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访华,不幸病卒于德州便是其一。成为中国与菲律宾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纪念苏禄国王访华600周年之际,撰写此文,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观点,为的是让更多读者去了解这段历史。也为现今“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禄国;苏禄王访华;中菲关系史

苏禄国是古代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政治体制为政教合一的丹麦制,掌握国家主要权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别为东王、西王和峒王。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期间,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刺葛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梯山航海,万里来朝,受到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成为中外关系史上一件盛事。

中菲两国关系史的研究很早就纳入郑和研究的内容范畴,在2005年出版的《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一书中,就辟出专栏收录了苏禄王研究十篇文章。1994年德州市政协编著《苏禄王在中国》一书。2013年王守栋著《苏禄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一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集中体现目前国内研究苏禄国的成果。笔者曾先后三次访问德州,并与苏禄国王后裔家谱即《安氏族谱》编写者马云魁先生多年来保持书信来往,其编著的《和者神圣》一书(内部发行)收藏至今。2016年5月27日,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笔者随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委员会到德州考察访问,德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金明先生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考察德州伊斯兰运河文化。在苏禄王墓我们还拜访墓地所在的西营村委书记马东晨,得知当地政府将筹建苏禄王墓博物馆。尽管当时,中菲两国关系还一度紧张,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结不会断,苏禄国王墓正是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2016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到访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进行了会谈,习主席指名道姓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苏禄王。中方建议两国在菲律宾苏禄王首次赴华600周年(2017年),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并于2017年7月13日在德州隆重举行纪念活动达成协议。

2017年是苏禄国国王访华600周年(1417~2017)。本文就苏禄王研究几个热点问题,阐述研究观点。

一 、菲律宾国名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的岛国,面积约29.97万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目前人口约1亿100万人。

据考证,菲律宾人的先祖最早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在明代初年还没有菲律宾国。这一地区由吕宋、苏禄、合猫里、沙瑶、呐哔啴,古麻刺朗,麻逸中三岛等若干个部落小國组成。在明丘浚等《寰宇通志》中明确记载,苏禄国、吕宋国的历史沿革前代无考。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与该地区民间往来密切。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三王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梯山航海,万里来朝访问,受到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并钦封巴都葛叭答刺为东王,麻哈利叱葛利麻丁为西王,叭都葛巴利卜为峒王,成为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重要事件。公元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首次抵达该地区,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用武力占领宿雾岛,并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菲律宾。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300多年期间,菲律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多次组织起来抗争。公元1749年,苏禄国班迭拉发动政变,推翻西班牙傀儡政权。1751年,又打败西班牙军。好景不长,1898年,又被美国占领,1942年,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后一度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在长达近40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菲律宾形成以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的三大宗教。最早进入的伊斯兰教最终没有成为国教。至今,日本、美国一直想插手菲律宾政治、经济。就是不忘失去他们曾经的“天堂”。虽然菲律宾早已独立,但代表被殖民的耻辱象征的国名一直未改,其殖民色彩至今在菲律宾人民心中难以忘却。纵观明代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为东南亚人民带去欢声笑语。而随后西方殖民侵略者对该地区的殖民与剥削,形成鲜明对照。

二、郑和航海图没有标注苏禄国

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载明人茅之仪所辑《武备志》卷240,学者们公认其为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航海图,奇怪的是仔细研究该图,没有发现苏禄国,我们常见的七次下西洋航线图中也没有郑和船队到达苏禄国的地图。那么苏禄国在这一期间是如何与中国交往航行呢?

苏禄国访华航行路线,按照现代人的常规想法,他们一定是从苏禄岛向北到达马尼达、沿吕宋岛西岸,经台湾海峡到达泉州港。然而明代的苏禄国的航线实际是选择经浡泥、龙牙门、真腊、占城到达泉州港。可以说整个航程是绕了一大圈才到达中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代帆船时代在大海中航行主要借助风力来推动前行。人们巧妙地应用太平洋季风(信风)和大陆上形成的东北季风完成航海。在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中就有“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的记载。福建渔民自古就有“北风航海,南风回”的谚语。郑和船队每次远航都聚集福建长乐,就是等待北风的到来。明代人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叫《顺风相送》,列举了几十条海上航海路线。所以,苏禄国使团航行选择了从浡泥绕行的航海。

苏禄国是浡泥国的邻国。郑和船队早在永乐五年(1407)访问浡泥国。以后又于永乐十五年(1417)访问浡泥,永乐十七年(1419)航队才返回中国,可以推断苏禄国访问团除了十余人留华守墓,其余成员是顺搭郑和船队回国的。苏禄国使臣正是了解到中国对浡泥国的真诚热情,还有丰厚的赏赐的信息后,主动带领的亲戚、朋友和商人来中国访问,最初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中国如何富有强大,其次也想同浡泥国王来华一样,享受明代朝贡贸易的红利。实际在苏禄国访问中国之前,苏禄国与浡泥是有矛盾的。

早在洪武三年(1370)八月,张敬之与沈秩“奉旨往谕浡泥国”国王推托说:“最近,苏禄国前来侵略,子女和玉帛等值钱的东西,都被他们抢掠一空。等三年以后,国事稍微宽舒一些的时候,再造船去朝贡。”阇婆国有人在浡泥,挑拨离间地说:“苏禄国的兵来攻打你们,我们率领着精兵强将将其赶走。现在听说你们要归诚中国,心中还有我们呢?”这两段话保存在《浡泥国入贡记》中,说明当时的苏禄国还是比较强大的,是阇婆国帮助才赶走苏禄国的侵略。郑和大规模的下西洋期间的调停妥当,才使后来这一地区各国和平相处。

郑和航海图中为什么没有苏禄国,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这一奇怪现象。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在长期的航海中,总结出太平洋沿线多条东洋航线,印度洋多条西洋航线,并习惯将婆罗洲作为分界线,称婆罗洲以东为“东洋”,婆罗洲以西为“西洋”。而苏禄国正位于婆罗洲的东北,故苏禄国不属于西洋国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图中就不会出现苏禄国。尽管如此,郑和船队曾三次到访菲律宾。(引自原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傅莹在菲华各界联合会欢迎宴会上讲话)。

《福建省志·华侨志》第79页载:“在菲律宾的东苏禄发现了一座泉州白丕显的墓。明永乐三年(1405)白氏随郑和到菲律宾,后应苏禄居民之请求,担任当时行政长官,被当地人称为“本头公。”这也是郑和船队曾到过菲律宾的有力佐证。

三、600年前首位外国女王访问中国

中国历史文献中对苏禄国峒王(未明确为女性)的记载如下:

沿革:前代无考。国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其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巴王巴都葛叭苏哩、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头目来朝,并贡方物。

——明丘浚等《寰宇通志》卷118《苏禄国》

苏禄国与浡泥、琐里相近,其国分东西,别有一洞,共三洞。王不相统属,或云东王为尊,西洞、别洞二王副之。本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东国王巴都葛叭答刺,西国王巴都葛叭苏哩,别洞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酋王来朝,贡珍珠、玳瑁诸物。赐国主纱帽、金镶玉带、金蠎衣、念褥、器皿、铺陈;赐王妃冠服、文绮、纱罗等物;王子女、姻戚、酋长、使女给赏有差。诏货物俱给价,免抽分。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9《苏禄》

苏禄,其国王有三,曰东王、西王、峒王,惟东王为尊。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王各率其妻子、头目朝贡。后东王归次德州,卒。命有司营葬,为文立碑墓道,留其妃从十余人守墓,毕三年,还国。十九年(1421年),嗣王都麻含来朝,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五钱,前古所罕见也。

——明罗曰絅《咸宾录》卷6《苏禄》

苏禄,在东南海中。永乐十五年(1417年),其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巴都葛叭苏哩、峒王巴都葛叭刺卜,各率其妻子、酋目来朝,并贡方物。赐王冠服、金钱、锦币、杂器,子女、姻戚、侍從赏赉有差。(《会典》曰:赐王纱帽、金箱玉带、鈒花金带、金蟒龙衣、金银钱钞、锦紵丝、纱罗、器皿等物;王妃冠服、银纱紵丝等物,余冠带、衣服诸物。)三王者,东王为长,西王亚之,峒王又亚之。空国来归,鳞次阙下,亦向化之笃也。还次德州,东王以疾殂于驿亭。命有司营葬,更为文,树碑墓道,留其姬妾、内侍十人守坟,满三载,然后还国。遣使册其子都麻合为苏禄国东王。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5《东洋列国考·苏禄》

苏禄在东南海中,其国王有三,曰东王、西王、峒王三王,唯东王为尊。……我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东国王巴都葛叭答刺,西国王巴都葛叭苏哩,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头上来朝贡,赐王冠服、玉带蟒龙、金银钱钞、锦币、器皿,及妃、子女、姻戚、头目赏各有差。东王归,至德州卒,命有司营葬,为树碑,封其长子都麻合为苏禄东王。十九年(1421年),遣使来贡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五钱,盖古所未有也。

——明扬一葵《裔乘》东南夷卷之5(苏禄)

苏禄国在东南海中,近浡泥、琐里,其国分东、西、峒凡三王,各不相属,东王为尊,西、峒二王次之。永乐十五年(1417),东国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并率其属三百余人,春金缕表来朝,贡珍珠、玳瑁诸物,赐王冠服、蠎玉金带、钞币,各给印诰,即所部封为王。东王归次德州,卒,命葬以王礼,谥曰恭定,赐祭,御制碑文,树墓道,留其妃妾仆从十人守墓,令毕三年还国,敇封其长子都麻含为东王。

——明茅瑞徵《皇明象胥录》卷4《苏禄》

正因为在诸多的文献中,介绍了三王各率其妻子头目来朝贡,峒王为女王的真实面目被长期忽视。

中国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有关峒王妻叭都葛巴刺卜被封为王(明确峒王为女性):

苏禄,(编者按:在今苏禄群岛。)地近浡泥阇婆,洪武初,发兵侵浡泥,大获,以阇婆援兵至,乃还。永乐十五年(1417年),其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刺卜,并率其家属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浮海朝贡,进金镂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礼之若满刺加,寻并封为国王,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

——清张延玉等《明史》卷325《苏禄国传》

国在东南海中。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国巴都葛叭答刺,西国麻哈剌葛刺麻丁,峒妻叭都葛巴刺卡,各率其属三百余人,奉金镂表朝贡。各赐印诰,封为其国王。三王者,东王为尊,西、峒二王副之。

——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卷160《苏禄国》

苏禄(一名苏罗国),东南海中,与浡泥、琐里相近。……永乐十五年(1417年),其权东国者,曰巴都葛叭答刺,权西国者,曰麻哈刺葛麻丁,(或云巴都葛葛叭里)又构苏禄峒者之妻,曰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属头目三百余人,表贡,封三人为苏禄东王、西王、峒王,所以赐予良厚。归次德州,东王病卒,命葬以王礼,谥曰恭定,为文碑之,留其妃妾仆从十人守坟,毕三年而后返。敕其子都麻合为东王。十九年(1941年),都麻合来朝,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五钱,盖其国有珠池云,入夜望之,光浮水面。

——明查继佐《罗惟录》传36《苏禄国》

苏禄国在东南海中,与浡泥、琐里相近。其国分东、西,别有一峒,并不相统摄。永乐十五年(1417年),权东国者曰巴都葛叭答刺,权西国者曰麻合刺葛刺麻丁,故权苏禄峒者之妻曰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属及随从头目三百余人,奉表来朝。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即至,封巴都葛叭答刺为东王,麻哈刺葛刺麻丁为西王,叭都葛巴刺卜为峒王;东王为尊,西、峒副之,所以赐予良厚。即辞归,至德州,东王病卒。命葬以王礼,上为文碑之。留其妃妾仆从十人守坟,毕三年而后返。敕谕其子都麻含曰:“尔父躬率家属倍臣,涉海尊中国,朕眷悃诚,锡之王封,优赐护还。舟次德州,遽以疾逝。朕深悯掉,祭葬如礼。今特命尔为苏禄东王,尔尚益懋忠贞,承厥父志。”

——明何乔远《名山藏》

从以上记载可以确定,叭都葛巴刺卜原是已故的苏禄峒王的妻子,其丈夫死后,顺承为峒王,并由永乐皇帝正式册封。据茅瑞徵《皇明象胥录》卷4《苏禄》记载:“今贾舶所至城颇具天险,疑峒王所都,聚落不满千家。”这可能是目前发现峒国唯一的线索。这也是苏禄国三王之中,峒王为副之的主要原因。尽管峒王所辖地盘不大,所统人数不多,我们应该认识到叭都葛巴刺卜的胆识和才能,在中世纪一位岛国的小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和生存,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寻求本国的发展,这位巾帼女杰,女外交活动家,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航海本身就是一件罕见的事。

我国东南沿海渔民素有女性不上船航海的习俗。这并非是歧视妇女,首先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古代帆船航海,风险很高,随时会遇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火灾,缺乏淡水和食物,海盗、触礁、搁浅等情况,死亡率很高,不宜让女人从事这种高危工作。其次是女人的生理因素所决定,封建社会迷信的认为女人在船上不吉利,古代船都很小,女人在船上生活极不方便,在枯燥的海上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为了女人,男人们造成争斗,形成不了同舟共济,不利于航行。所以长期形成男人出海,女人在家管理的习惯。明初郑和下西洋2.7万官兵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汉。下南洋的华侨也是多娶当地女子为妻。在马来西亚我们所见峇峇、娘惹都是中国人混血儿的后代。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疍民不分男女一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只在近海捕鱼。历史上还出现过女海盗,航海的保护神妈祖就是女性等。明初苏禄国叭都葛巴刺卜女王来访,无疑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点,明成祖封女性为王。也是尊重苏禄国的特殊习惯,保持其国内政局的稳定。这一史实也填补了郑和研究的空白。

四、苏禄国曾要求编入中国国籍

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王妃葛本宁与东王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刺及从者十人留华守墓,到了清王朝已形成安、温两大家族。清雍正、乾隆两朝是双方政治、经济交流最频繁的时期。雍正四年(1726),苏禄国遣使来华,当时正值西班牙殖民者进攻苏禄时期,1602年、1627年、1628,年西班牙殖民者三次攻打苏禄,并于1638年攻占了苏禄和乐岛,苏禄人民经过八年抗战,于1646年将西班牙殖民者赶出和乐岛。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这都是亚洲人民奋起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成功范例。

《清史稿》卷528《苏禄传》第1470页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十月,苏禄苏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噒,派遣唠独万喳为使,搭载福建商杨大成的船来华。“贡方物,并贡国土一包,请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

乾隆帝接到报告后指出:“所奏愿以疆土人民、户口,编入图籍之处,该国远隔重洋。原可无庸准其内附,但若因此又行驳回,令其远涉波涛,非国家柔远之道。此时且不必拒绝,第照例料理来京。俟唠万喳喇到后,交与部臣定议,再降谕旨。”乾隆这段话收录在《清高宗实录》卷448之中。

苏禄国王麻喊味麻安柔律噒的《苏禄国王乞隶版图表》,全文如下:

苏禄国臣苏老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噒为谨陈披赤输诚仰祈睿鉴事。

切(窃)臣僻处海隅,远隔神亲。望神明如日月,末由景仰,思膏泽若雨露,实切赡依。念臣先祖父致竭厥诚于雍正四年、乾隆五年,幸邀天宠,敕许入贡,颁赐龙珍,荣及子孙。迨臣嗣位,旦夕惕励,思继先志,以永国祚而贻后世。沾圣德之流馨,时深爱戴;沐天恩之复载,日切尊亲。恪遵常典,恭敬入贡。缮修小国微芹,只充溪沼之毛;竭尽海外精诚,恐干卤莽之愆。惟是焚香北拜,敬遣亲臣万查喇,赍表章国土物件,伏望鉴臣赤心,俯容不腆;更念臣以区区蕞土,介于强邻,庸才驽劣,末制顽悍。仰冀皇帝陛下大德敦化,中外咸怀保赤,鸿恩远播,夷狄尽欲子来。臣愿以疆土人丁户口编入中国国籍,听任指挥,庶泰山可压丘垤,凤凰必惊燕雀,则三宝颜、千丝仔等闻风远避,臣得衽席攸安,仰德庇于化日之余。倘蒙钧旨喜纳,恭候纶音天降,臣来年编籍晋上,即为中国黎元。伏恳矜臣部落芜陬,实表远人之慕化,委质事君,窃比葵蒮之倾心。乞施怀柔至意,不胜受恩感激。臣诚惶诚恐顿首稽首,谨拜表以聞。伏乞睿鉴施行,臣不胜待命之至。

乾隆十八年七月

苏禄国臣苏老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喽跪奏

该呈文收录在伪满库籍整理处编印《国朝史料拾零》卷1,第48页。

《清高宗实录》卷476中,有乾隆的回复:

览王奏,进贡方物,具见悃忱。尔国远隔重洋,输诚向化,良可嘉尚。所请将疆土人丁户口编入中国之处,已允部议,毋庸赍送国籍。

为慎重对待苏禄提出的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版籍一事,乾隆皇帝一年后才婉言谢绝。足见清政府秉承“怀夷柔远”的传统,实行以友好往来为宗旨的平等外交。与西班牙、日本、美国先后占领苏禄实行殖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回顾这段历史对人们认识现今南海局势有着现实意义。

五、苏禄国王访华时已经皈依伊斯兰教

因为明清文献没有记载苏禄王的宗教信仰,故成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历史谜底,首先要了解东南亚伊斯兰教的传入。

自古东南亚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的交通要道。伊斯兰教从唐代开始从陆路、海路双管齐下随穆斯林商人很顺利地传入中国。相反,伊斯兰教在岛屿众多的东南亚的传播遇到巨大阻力。新加坡陈达生博士通晓六国文字,用了数十年时间,写出《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一书,认为“郑和下西洋催生了东南亚地缘政治的新秩序,并带来东南亚伊斯兰文化的新时代”。

苏禄王皈依伊斯兰教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政府厚葬苏禄东王之后,为照顾守墓王妃、王子的生活,特意从历城(今济南)迁来马丑斯、夏乃马、陈咬柱三户回民,供给王裔役使,耕种祭田,供王祀事。为的是他们有共同生活习惯,便于语言交流,有着共同的信仰。这共同的信仰就是伊斯兰教,共同的语言就是阿拉语、波斯语。这比起永乐六年(1403)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病卒南京“置守坟者三户”,未言三户是回民。更体现出明朝廷对苏禄东王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与生活的尊重。

第二,明朝招待外国来宾廷宴专置清真桌。据《明会典》卷114《礼部》72《精膳清史司·廷宴》记载:“苏禄国,永乐十五年(1417),廷宴一次;国王来朝,经过府卫茶饭管待,回还亦如之。”在举办的国宴中,将天方国、阿丹国、苏禄国等列入番夷土官廷宴专桌。每桌菜谱是“上桌:按酒用牛羊等肉,共五碟,每楪生肉一斤八两。茶食五楪,每楪一斤,果五楪,核桃、红枣、榛子、每楪一斤;胶枣、柿饼,每楪一斤八两。中桌:按酒用羊肉四楪,每楪生肉一斤,茶食四楪,每楪十两,果四楪,核桃、榛子、红枣,每楪十肉;胶枣十二两。酒三种,汤饭各一碗”。在永乐六年(1403)宴请番夷土官时,明确记载饭为牛马羊肉饭,足见明朝政府对伊斯兰教的尊重。由此也可证明苏禄国东王一行皈依了伊斯兰教。

第三,苏禄国东王的后裔在中国形成安、温两大家族,经过600年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步从南洋穆斯林风俗向中国回族全面演化。在苏禄国王墓园大门的西侧,建有一座清真寺。尽管这座清真寺有始建于明宣德至万历年间、万历年间、崇祯元年三种说法。从礼部签发给苏禄东王后裔温守教的札符,可以看见温守孝教长“自幼肄业经典,恪守清规,见在礼拜寺焚修,迄今数十余年”,是崇祯元年(1628)收到札符之前数十余年礼拜寺焚了才有后來的重修。由此可以认为该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之前无疑。此时,苏禄王后裔的身份仍然是客居德州的侨民。直至清雍正年间,苏禄王留华守墓后裔才正式入籍中国,也佐证了苏禄东王来访之前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

[参考文献]

1杨新华,杨建华.浡泥国王墓探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守栋.苏禄王后裔家庭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陈达生著.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曾昭璇.南海诸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5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0.

6朱鉴秋,李万权.新编郑和航海图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7孔远志,郑一钧.东南亚考察论郑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王德胜,朱延华.德州运河民俗[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