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

2017-04-17 20:44王沛
丝绸之路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王竑,字公度,谥庄毅,号戆庵、休庵,甘肃河州(今临夏)人,明成化初年兵部尚书,爱国爱民,勤政廉洁,团结礼让。历尽600年沧桑,王竑文化呈现出的奇伟的文化品格、丰富的文史内涵、浓郁的民情风俗等,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中外文史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根据有关遗址文物、明清文献及甘肃、江淮等地各民族口碑资料等,对跨越时空的王竑文化梳理,以求教识者。

一、王竑文化形成期(1414~1488)

以明永乐十二年(1414)六月王竑出生时口碑资料《一品官就行了》为起点, 至弘治元年(1488)五月南京吏部主事夏崇文最后“荐起”,由王竑建立的卓越功勋、荣获的朝野盛誉、辞官后朝臣荐起及口碑资料等,形成王竑文化的坚实基础。

(一)诞生之日传神奇

各民族群众世代传承的口碑资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至今“活着的历史”,甘肃、江淮等地流传的30多篇王尚书故事及古籍记载,可补志书之不足。

1.生长故事

王竑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六月三十日,据民间故事《一品官就行了》记载,河州卫官员奉命到大夏河畔“接官”,却迎接了磨房出生的王竑。与此相关的还有《老鼠打洞出了王尚书》等。反映王竑青少年时代非凡经历的有《镇边楼的蜘蛛》《金龙戏树》《土地爷背土》《佛爷抬脚》《文曲星值日》《两盏灯笼》《河里捞金》等。王竑文化起始之日,是据其诞生时的口碑资料确定的。

2.廉政故事

王竑嫉恶如仇、清正廉洁,设法为家乡办好事,如《铁笏板打马顺》《夹马鞍》《搛眼睛》《驮砖瓦》《转炒面》《免皇粮》《免十年粮赋》等;江淮民谚“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故事“王都堂不较单指挥,不念旧恶”及“王都宪上闻杨孝子”、“相公忧国忧民”、“立生祠祀”都是关于王竑廉政的记录等。

3.民俗传说

王竑已融化在各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山水风物之中,如《仁义巷》《八抬大轿》《平轮大磨》《皇宫瓦房》《砖雕是王尚书留下的》《彩绘棺材》《大柳树巷的大柳树》《九子珍珠红》《挡马滩》《砚台山》《早晨迎亲》《“直毛烟”》等故事。清人歌咏“淮南祠享千秋祀”“山水之间戆已闻”可说是真实描述。

(二)奏章诗文抒胸怀

1.奏章献策

王竑报国忧民,奏章“百十上”,《明实录》载奏疏55篇,在朝政、军事等诸多领域富有建树。如巡抚江淮折:“徐州广运仓粮发赈饥民,计不及三月而尽。”乞将内外问刑衙门犯笞杖、徙流、杂犯、死罪如例,纳米赎罪,救民于水火。实施后赈灾效果显著。

2.铭文意远

庄毅公一生撰写文章、碑铭数百篇,遗作《祖茔诰敕碑阴跋》《重修通明阁记》《蒋斌墓志铭》等,立意高远,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

3.以诗言志

庄毅公著有《戆庵集》《休庵集》诗文集,其中“添成忧国泪,滴碎为民心”“盛世华夷归一统,未应藉此限西藩”“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等名句深入人心,特别是“堤边杨柳郁如林,日日南风送好音。长养屡消三伏暑,咏歌曾入五弦琴”诗句首赞河州花儿,受到花儿学术界重视。

(三)奇勋懋绩载典藉

记载皇帝重要活动的朝廷大典《明实录》是研究明史的经典,在代宗、英宗、宪宗、孝宗等卷中,记述王竑功业勋绩近百处。

1.朝廷除奸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二十三日,主战派劾王振误国,锦衣卫指挥马顺喝令“退下”! 王竑挺身揪顺发、咬其面,率群臣捶死马顺、后又捶死内宫毛贵、王长随等。九月六日,于谦、王竑等拥立郕王登基,年号“景泰”,史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2.守卫京城

十月九日,也先挟持太上皇侵犯京都,景帝命王竑协同都督王通督守京城九门。十三日,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往毛福寿、高礼处提督军务。十五日夜,也先逃走。帝命督战孙镗、范广等将军追击。十一月,镇守居庸关,劾不称职将帅,修缮城垣等。

3.总督巡抚

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王竑总督漕运,巡查河道,整顿吏治。二年(1451)十月,敕谕兼巡抚淮安、扬州、庐州(今安徽合肥)三府并徐、和(今安徽和县)二州。三年(1452)八月,命兼巡抚直隶凤阳府并滁州,仍兼理两淮盐课。劾监察御史王珉奸淫。江淮大灾,擅开广运仓赈济,活民数百万,升为左副都御史。

4.参赞军务

天顺元年(1457)二月,左迁王竑为浙江布政司参政,后“编管江夏”“礼送还家”。五年(1461)九月,西北鞑靼太师孛来率部侵凉州、袭庄浪(今甘肃永登一带)、兰州,官兵连败。起王竑为左副都御史参赞军务,六年(1462)正月,同副總兵冯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西北报捷。后留守兰州,恢复生产,为丝绸之路发展作出贡献。

5.再抚江淮

天顺七年(1463)三月,命王竑再督漕运,仍兼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并徐、滁、和等地。

6. 兵部尚书

天顺八年(1464)八月,竑升兵部尚书。成化元年(1465)正月,广东、广西动乱不宁,力荐浙江参政韩雍智勇过人,率兵征讨,成功凯还。四月,王竑荐翰林院修撰岳正、礼科都给事中张宁,受挫,王竑“以病”多次辞官归家。

7.群臣荐起

成化二年(1466)后,朝野“荐章百十上”。检查御史杨琅、刑部员外郎彭韶、监察御史吴远、巡按陕西监察御史胡深言、监察御史谢文祥、刑科给事中赵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哲、都察院经历李晟、理学家邹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汤鼐、巡按直隶御史姜洪及弘治元年南京吏部主事夏崇文等,乞召用致仕兵部尚书王竑。

(四)河州故里树碑坊

1.敕文碑刻

景泰元年(1450)三月,景帝敕文褒嘉王竑“详明勤慎,用举厥官”,并赠其父母。三年(1452)十二月,景帝诰王竑“进尔阶中宪大夫”,并赠其父母。成化元年(1465)三月,帝钦赐兵部尚书王竑诰命:嘉奖慎边防、却虏寇、总理漕运、巡抚淮徐,特进尔阶通议大夫。

2.建立牌坊

正统四年(1439),河州城内先后建“乡会经元坊”、“进士坊”、“都谏坊”、“都宪坊”等。天顺八年(1464),河州城内又建“大司马坊”。

(四)朝野名人评至嘉

明初“三大才子”中解缙《解学士文集》、名人刘定之《否泰录》等著作多角度评述了王竑。

1.出生名门

解缙述其族为元“万户”,赞其祖父:“翁巧于治军而拙于治生,巧于取善而拙于取名,巧于顺时而拙于趋时。诚拙欤,亦大巧若拙者欤!”

2.朝臣赞美

王竑誉满朝野,翰林学士、礼部左侍郎刘定之《休庵歌》曰:“王公庵居昔名戅,拉摧奸臣九天上。”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薛瑄《戆庵记》载:“公即戎服鞭马赴军,号令区画,咸适机宜。部伍行阵,应时整肃。将帅协谋,士卒思奋。乃出奇折额森(也先)之锋,而夺其气。逮既奔北,因驱逐尽境而还。京师既解严,而远迩遂以宁谧。夫以公之聪敏机辨过人百千等,而有为之才著于朝廷,著于军旅者,卓卓如此。”韩雍《与大司马王公度书》载:“固已轰轰烈烈,高出一世矣。”

1.史志流芳

杨宏、谢纯《漕运通志》评:“景泰二年以左(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天顺八年复莅政,时徐州大饥,竑乃开仓赈济,有汲黯之风。”明吏部尚书、大学士刘珝《扬州府重建养济院》曰:“至以忠义自许,以苍生为念,侃侃焉特立不阿,不待启之而仁以行,不俟激之而仁以著,陕右王君公度一人而已。”“督理漕运,大得江淮之心,及其既去,人心若失慈母;即今起,人心若得慈母。君何以得此于人哉?亦惟以仁而已矣。”明代理学家罗伦将“今之君子,若尚书王君公度”,首选为孔子、孟子未见的“至大至刚”者。

二、王竑文化辉煌期(1488~1659)

从弘治元年王竑逝世至崇祯十六年(1488~1659)陈子龙等选辑《明经史文编》。以朝廷修建墓园、祠堂,诸多名臣名人撰文立传、桑梓父老建牌坊等,掀起了传承、弘扬王竑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一)朝廷钦差修墓祠

1.钦差营葬

弘治元年(1488)十二月三日,王竑病故。朝廷评价:“竑刚毅明断,临事勇于必为,未尝择利害为趋舍,故累见沮抑。而人惟恐其不用,然用之不合即去。其守正不阿,夷险一节。一时论大臣如竑者,盖无几矣。”并派进士蒋颙到河州营葬,建墓丘、享堂,镌刻御制诰敕及神道碑铭,甬道立翁仲、马、虎、羊、华表等石雕。嘉靖十年(1531),奉诏修缮,编夫看守。二十年(1541),钦奉朝命,谕祭荣禄大夫庄毅公曰:“惟公才兼文武,志秉忠公,百世之士,万夫之雄。”翰林院奉旨撰文,令所在官司春秋祭祀。

2.专祠祭祀

弘治二年(1489)五月,孝宗遣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 高弼到墓园谕祭,并在城内文庙西侧乡贤祠供“神位”。十二年(1499),奉敕立祠堂。正德十年(1515),三边总戎,后为内阁首辅杨一清“以尚书王竑大孝孤忠、元勋芳节著于天下,奏立神像、竖碑。”次年赠太子少保,谥庄毅。十五年(1520年)六月,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潘仿等谒庄毅祠,与河州知州朱纬等扩建。

3.再立牌坊

庄毅墓祠附近先后建“庄毅公坊”“当代名臣坊”等牌坊,为其子王经、王纯建“青云接武坊”“孝行坊”等。

4.朝臣悼念

馆阁元老著祭文、挽诗等数十篇纪念,振聋发聩。大学士丘濬《王公像赞》:“在汉为汲长孺,在宋为包希仁。居廊庙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昔闻其语,今见其人。”《制修荣禄大夫兵部尚书王公神道碑记》:“烈烈王公,百世之士。”“雄名大义,盖于天下。”“天为国家,生此伟人。”礼部尚书倪岳《兵部尚书王公言行录》:“一时安危,万目视公。”“万世之名,一日之厄。失短获长,公亦何责。穹祠显号,报祀无穷。西湖之畔,岳庙攸同。”四川按察使马应龙《重修庄毅公祠堂记》:“河岳精英,纲常指南。曾障狂澜,曾立巉崄。如斗烨烨,如山岩岩。千古人豪,百世衡鉴。”

(二)先贤缅怀刻诗集

1.大家述评

文史大家颂扬诗文绵延流传,“三大才子”中杨慎《廿一史弹词·明纪弹词》曰:“脔王山,捽马顺,金玉空迎。”“亟赈饥,辍尚膳,恩待臣民。”“前七子”中李梦阳《空同集·忆昔六首》:“王竑犯阙虽愚戆,舍命临危亦丈夫。”文学家、翰林院修撰康海、王九思《康对山集·碑》文:“王公居家,不妄通宾客。文学家王九思曰:‘王公振古之英,社稷之臣也”,“后七子”中王世贞《弇州续稿·文部》记述给事中王竑直前擒马顺曰:“此正所谓翼虎者,今日犹敢尔!众争捶之,立死”。

2.名人褒奖

名人好评如潮,影响深远。文史学家袁袠曰:“王公之忠烈,不亦足多哉!今世称奇男子,必以公度为首云。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尹直评王公度“以刚简质直得誉”。史学家徐学聚曰:“巡抚都御使王竑发广运仓赈济,全活二百二十九万余人。”

3.詩集刻印

山阴成质夫巡按“以为关中山岳之气,乃笃生于公”,印行王竑《戆庵集》;巡按御士、对霍李君付知甘肃名宦陈范:王公自著《休庵集》,读之可使人兴起意志,立懦弱而廉顽。陈遂刻印《休庵集》。

4.史志记载

嘉靖二十一年(1542),朱怀干、盛义撰《淮扬志》,多处载王竑事迹;四十二年(1563),郡人吴祯编撰、知州刘卓校刊《河州志》记王竑事迹、诗文甚详。

(三)文史传记享美誉

在目前见到的名人著述中,有60多篇王竑传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如礼部侍郎、理学大师薛瑄《敬轩文集》,吏部左侍郎叶盛《水东日记》,徐鈜编《皇明名臣琬琰录·杨廉言行录》,刑部尚书郑晓《尚书王庄毅公》,文史家邓球《皇明泳化类编列传》,兵部郎中、藏书家项笃寿《今献备考》,工部尚书、太傅柱国雷礼《国朝列卿》,兵部右侍郎萧彦《掖垣人鉴》,理学家、文学家邓元锡《皇明书》,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文史学家李贽《续藏书》,王圻、王思义《三才图绘》,户部郎中、藏书家张萱《西园闻见录》,兵部主事、理学家汪国楠《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文史学家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史学家过庭训《明分省人物考》,文史家何乔远《名山藏·臣林记》,工部尚书刘廷元《明名臣言行略》,史学家徐学聚《国朝典汇》,史学家尹守衡《明史窃列传》,藏书家傅维麟《明书》等。

三、王竑文化传扬期(1658~1850)

清顺治十五年(1658)史学家谷应泰刻印《明史纪事本末》,至道光三十年(1850)名人张和辑《乡贤逸诗》。在康乾盛世中重建王竑祠堂、牌坊,王竑进入国家诸多大典及各地方志,流芳于名人的论著中,王竑文化的传承、弘扬进入第二次高潮。

(一)故里重建祠牌坊

康熙八年(1669),监收厅黄绶重建庄毅祠,并勒碑。四十五年(1706),知州王全臣迁庄毅公祠于文昌观(今凤林路北),祠堂三间,祀典依旧。四十八年(1709),王全臣建“正色立朝坊”“忠孝济美坊”,黄绶重建“纲常指南坊”等。

(二)国家典藉著传记

1. 国典列传

雍正六年(1728),陳梦雷完成《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等撰《明史》;五十八年 (1793),纪晓岚等编纂《四库全书》……等,俱载王竑事迹、传记,并先后进入世界诸多知名图书馆等。

2.方志记述

康熙二十六年(1687),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乡贤祠从祀武昌府儒学祠祀、江夏县附祀王竑,载“王竑传”。临洮高锡爵纂《临洮府志》载“河州王竑”文诗等。四十六年(1707),河州王全臣修《河州志》,载王竑及墓祠等遗迹。雍正十一年(1733),尹会一撰《扬州府志》载王竑重建“养济院”碑文等。乾隆元年(1736),许容刊刻《甘肃通志》载“王竑传”等。

3.史学著作

20多部史著载“王竑传”,如清顺治十五年(1658),史学家谷应泰刻《明史纪事本末》;康熙二十年(1681),文史学家徐开任辑刻《名臣言行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明史》总裁汤斌撰《拟明史稿列传》;六十一年(1722)冬,王鸿绪编《明史稿》等。

(三)名家刊文传遗诗

康熙二十二年(1683),琼州府知府佟湘年补刻丘濬《琼台诗文会稿重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孟扬编《康对山先生文集》载“休庵诗集序”,陇上诗人张晋作《河州王庄毅公墓》诗;四十四年(1779),湖南沅州知府吴镇《寿陈荣封翁先生序》载:“枹罕雄疆,代出人豪。王戆庵尚书之勋业彪炳关西。”道光十年(1830),顾沅编、孔莲卿绘《古圣贤像传略》载王竑像传;三十年(1850),张和辑《乡贤逸诗》抢救王竑诗52首。

四、王竑文化劫难期(1863~1978年)

清同治二年(1863)至1978“文革”结束。清“同治事变”后,甘肃社会动荡,王竑墓、祠废毁。1949年后大陆政治运动频繁,1966年后遭“文革”浩劫,王竑文化传承跌入历史低谷,海外学者传承探究取得一些成果。

(一)祠墓故居遭乱世

1.清末乱废

同治三年(1864),“河湟事变”兵燹,庄毅祠“久废”,墓仅存碑文四。光绪年间(1878),诗人祁魁元咏《游庄毅公古宅》:“我来醒心厅,此景天地别。高踪寄风云,藓蚀残碑灭。”

2.民国变移 民国二年(1913),导河县知事陈源滉修建米粮市场于庄毅公祠旧址(凤林路北),后移建庄毅祠于米粮市场西第二所店院。河州名儒张质生祠联:“公真健者,正色立朝,扶植纲常,六部之中推巨擘”。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马鹤天随护班禅回藏至临夏时记:“行政督察专员行辕设县商会内,原为王庄毅公祠。”二十六年(1937)四月,后裔王仪、王安邦、王安民整修墓园中石碑风雨亭等。三十六年(1947)前后,庄毅公祠又为国民党城内镇公所办公地。

3.故居被占

民国三十三年,甘肃省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柴达木屯垦督办马步青建蝴蝶楼,强迁西川横磨庄石鼓巷王竑故居后裔等。三十五年(1946),和政县政府欲将王竑后裔世袭南乡倪甘家(属今和政县罗家集乡)等地牧马地收归县管,经后裔王仪与其子王安邦、王安民多次交涉,县府出文维持原状。

(二)文史新作偶现世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方大湜撰《平平言》论王竑“担当”精神。民国四年(1915),丁福保印《历代诗话续编·杨升庵诗话》载王竑诗五首。9年(1920)九月,历史学家蔡东藩《明史演义》述王竑事迹。十年(1921)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纂《湖北通志》载“王竑传”。十五年年(1926)甘肃省参议会议长张维等编《甘肃人物志》评:“以迹论人,鲜不失之。”十七世后裔王仪请书法家王箴历时半年重修《王氏家谱》,约6万字。

(三)惨遭浩劫毁一旦

1952年,王庄毅公祠堂改建为临夏市粮食局职工家属院。1956年3月,文史学家张思温《木石词》载:“明王竑墓碑多被摧毁,截为砺石,墓道明刻翁仲多已击坏。”1958年12月20日,临夏市文卫科考察王竑墓:有明碑六通,墓道石刻人兽像五对。1964年1月,临夏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王尚书墓为文保单位。1966年后的“文革”浩劫,墓园被夷为农田,墓冢被盗,掘出宝剑、玉簪、陶灯台等。石碑、石像生惨遭毁坏。

1957年夏,甘肃省文史馆员徐让借录临夏收藏家刘涤吾《乡贤逸诗》,作跋,张思温亦录,作《<乡贤逸诗>抄后记》。1960年,张思温到墓园作明四碑五面拓片。1963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出版《淮扬志》,内载王竑事迹。1973年,临夏县北塬曾家坡根发现王竑撰《蒋斌墓志铭》,张思温拓片记录。1974年,后裔王安民迁居临夏县漫路乡,《王氏家谱》被公社干部“借看”失踪。

(三)海外传承有成果

1965年,台湾昌彼得、乔衍琯、宋常廉等以“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清文献编纂《明人传记资料索引》,载王竑多篇传记。1970年3月,台湾沈云龙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影印选辑出版《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载王竑诸多文献。1978年,美国费正清、崔瑞德编著《剑桥中国史》,论述了王竑对两广战略及产生的作用。

五、王竑文化复兴期 (1979年以后 )

1979卢世谟《王尚书的一生》文章发表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国内外文化界重新认识王竑及王竑文化传承价值,名人撰文著述,临夏重建墓园,海内外媒体积极宣传,王竑文化的传承、弘扬逐步进入复兴期。

(一)文化逢春脉赓续

1.诗文先行

1979年3月,文史学者卢世谟《王尚书的一生》在临夏州群艺馆《群众文化》发表,拉开新时期王竑文化传承序幕;10月,张思温“雄关当日扼燕云,庄毅御戎此统军”(《北京杂咏》)诗句响应。1993年后,在《甘肃日报》《驼铃》《清远日报》《中华诗词论坛》《中华辞赋》《丝绸之路》《中国甘肃网》《天星教育网》《扬州晚报网》《东方旅游文化网》、台湾《甘肃文献》等海内外媒体發表近千件相关新闻报道、诗文图片等,产生较大的宣传效应。

2.当代传记

国内外专家、学者出版、发表述评王竑文章论著等数百篇(部),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揭开了记述王竑历史新篇章;陈勇著《中国古代监察人物志》选编汉至清2000多年间王竑等104位名人;中国方正出版社《清官鉴》精选西周至清近3000年间王竑等73位人物;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述评精彩,已用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在世界发行;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水东日记》《今言》等十多部典籍记述王竑;霍雨佳在台湾出版《攻心决胜要策》载王竑《泽民》,中共甘肃省纪检委编《陇原廉鉴》载《刚直不阿一心为民的王竑》;余耀华《飓风——明朝反贪风暴》再现王竑反贪壮举。

(二)各族各界建墓园

1.保护墓地

1990年初,临夏市政府将王尚书墓地划为居民宅基地,市政协委员侯质生、后裔王安民等向州市有关部门呼吁保护墓地。1992年6月,马效融、秦钧、秦娥月在政协临夏州七届二次“建议州有关部门用墓地出卖费支付尚书陵墓建设经费”。1997年4月,政协甘肃省七届五次会上王尚乾、李效祖等提案“由省上立项修复明朝兵部尚书王竑墓”。

2.重建墓园

1994年10月,临夏王尚书墓园筹建委员会成立,临夏州政协原主席袁云、副主席马如麒(保安族)、马效融(回族)、临夏市政协委员侯质生、后裔王沛等主其事。1994年11月,临夏市人民政府认定:王竑陵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在原地址修建王竑墓园。1995年3月,临夏市土地局在原墓区划拨7.02亩。筹建委将收集的20多件明代石刻原样安置。1996年9月17日,砖混结构穹顶式墓冢工程开工。设计师姬润绘制墓园总体规划图。1999年4月,重刻《明朝皇帝诰敕》《祖茔诰敕碑阴跋》等九通明碑及石人、石马、龟趺、朝天吼八尊。2003年,开始第二期工程,先后建成宫阙门、敬贤厅及铭德厅,厅内轮展名人敬贤崇贤书画,悬挂王竑画像、墨迹、碑铭拓片,陈列明清等文献500多件。

(三)人文胜景展雄姿

1.纪念参观

1995年清明节,临夏州市中小学校、机关单位、各族群众等数千人敬献花圈扫墓,回族学者马效融讲《大英雄、大清官、大文人、大伟人》故事,后沿袭至今,每年国内外有5万多游客前来拜谒参观。

2.领导调研

1996年后,中共甘肃省委原书记李子奇、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副省长崔正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应中逸等视察墓园,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禹贵民、汪玉良、王尚乾、贾福海、马克立等研讨王尚书墓园总体规划图,中共临夏州委书记马尚英、程正明、周强,代州长马光明、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季安等现场指导。2013年9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宪博一行考察,并参观“尚书柳”、“仁义巷”等。

3.影视新作

1999年后,国内拍摄的《大明王朝》等10多部部分反映王竑事迹影视作品,甘肃省电视台拍摄《王竑故里》《仰望庄毅公》《寻访王尚书》,兰州太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摄制高清《铁笏名臣》等专题片多次播放,产生较大影响。有关媒体正在策划拍摄电视连续剧《铁笏尚书》和《铁笏忠魂——王竑文化》十集纪录片。

4.书画铸刻

北京书法家谢德萍,甘肃书法家何裕、黎泉、董戈翔、秦理斌等题书的庄毅遗诗,多有创意,弘扬着正能量;北京书法家杨再春、靳之林、徐瑞、明史学家毛佩琦,台湾《联合报》主笔宋文明,上海文史学家张联芳,甘肃书画家应中逸、陈伯希、王创业、黎凡、吴廷富、马少青、秋子等书画家捐赠100多幅作品深情赞美,意境高远;浙江国画家李俊、甘肃美术家汪玉良、汪晓刚、文岩、孔德良、冯丕烈的、贾文忠等作品造型多样,寓意深邃;王竑名诗亦铸于永靖县黄河楼“龙汇”大钟,刻于临夏市红园广场砖雕影壁,碑文复制到兰州碑林,画像重现在江苏淮安漕运博物馆及大运河历史名人展等,向四方辐射。

5.文化展演

1993年后,墓园多次接待临夏、永靖、和政、等市县千人秧歌队、太平鼓队、财宝神、傩戏队表演。1998年8月,举行“报国”巨鼎揭幕仪式,并举办 “王尚书墓园书画展”、“庄毅公故里摄影展”。2004年,举行“庄毅杯”庆5·1文艺大奖赛。

6.人文胜景

2009年,墓园改名为王竑文化博物馆。2014年,为庆祝王竑六百年诞辰,迎接“中国·临夏王竑文化研讨会”贵宾,省州有关部门投资70万元,由河北省曲阳县辉煌雕塑有限公司完成墓丘、栏杆等草白玉装修工程。王博馆已成为闻名西北的人文胜景。先后被命名成为市、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教育部中华近现代史料学会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优秀爱国史学研究示范单位”。

(四)学术研究攀高峰

1.考察发现

1986年后,原王尚书故居石鼓再现在临夏市台子拱北门口,在临夏市古玩市场发现清张和辑《乡贤逸诗》木刻本,张思温编著《积石录》载王竑《蒋斌墓志铭》碑铭,搜寻到30多件墓园石碑、碑座、石像生及构件,在北京找见明嘉靖《三才图绘》、清道光《古圣贤像传略》王竑画像,在湖北省图书馆、南京古籍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发现明嘉靖年间康对山《休庵诗集序》等明清文献40多件,在互联网查出海外文献数百件。

2.文化探索

1995年4月,临夏文史学者在州政协会议室召开王竑学术研讨筹备会,后联络了一大批省内外文史学者,为《河州古诗校评》提供王竑遗诗,为《甘肃历史名人画传》《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等撰稿,策划出版连环画《王竑》《王庄毅公纪念文集》、长篇小说《铁笏尚书》和《王竑画传》等,发表、出版论著数十篇(部),掀起王竑文化研究浪潮。

3.深入研究

2010年5月,在王博馆举行“临夏州王竑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马少青讲话:“王竑文化是甘肃的名牌、品牌。”研讨会上宣读、交流35篇论文。王竑文化进入多角度、多学科研究的新阶段。会后,陶柯《论王竑文化的性质、内涵及其不朽的社会价值》,《王竑诗歌与陶渊明诗歌比较》,陈学智《翘首王竑复起 诸多朝臣举荐》等论文,发表在《甘肃高师学报》等。

2014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沛编著《千古人豪百世衡鉴——王竑文化六百年》,集王竑文化之大成。6月,临夏州与中国明史学会联合召开“中国·临夏王竑文化研讨会”,海内外各界专家、学者撰写50多篇论文,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勇《明贤王竑致李侃书信手迹考释》,使我们见到三份王竑手迹。临夏州委书记周强会见著名专家时指出:王竑文化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和临夏精神高度契合。中国明史学会商传会长认为:“王竑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称精华的东西,文天祥、史可法都是这种精神。”副会长高寿仙作总结:“王竑堪称救时名臣,士林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仁义礼让、宽宏大度的道德情操,爱国爱民、廉洁奉公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的实干精神。”“用杰出历史人物体现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教育人、鼓舞人,是最容易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王竑正是这样一位堪称民族脊梁的杰出人物。”新华网、凤凰网、《中国史研究动态》等海内外10多家媒体多视角、多层面地撰文报道,《王竑文化论文集》即将正式出版。

2015年4月,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王竑文化,临夏州市党政领导决定修建仿古风格的王庄毅公纪念阁,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王博馆将以全新的风貌迎接海内外宾客,也预示着王竑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弘扬进入历史上又一生机勃勃的复兴辉煌期。

六、结语

王竑文化形成、辉煌、传扬、劫难、复兴的曲折历程,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凝聚着古今先贤名人和各族人民持之以恒的文化守望。王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体现,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弘扬王竑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