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2017-04-18 09:05陈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意识习惯课文

陈静

叶圣陶曾指出:“中小学生几千个课时学习语文,结果却不会读写,岂非咄咄怪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于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教学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预习整理的习惯。

语文课文的预习非常重要,如果能够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预习只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一位教师教学《范进中举》时,预习就做得非常好。在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中的人物做漫画,写一段介绍词。这样的预习,教师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既對课文有了较好的解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养成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的习惯。

平时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读各种名著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3.养成勤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

为了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提高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说态度,使学生乐说喜闻,二要训练学生必要的听说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实践机会,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诗歌朗诵赛,主题演讲赛,课外调查,等等。

二、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起于思,缘于疑”,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前提。

语文的背后是思维,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审题时引导学生质疑: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什么?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用“秋天”修饰“怀念”,有何用意?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起到“促情、激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探究点,做到“有的放矢”地问。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甚至标点,这些都是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如,《再塑生命》的题眼“再塑”,《孔乙己》文章末句“孔已己大约的确是死了”,等等。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更富有突破性和联系性。

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维的翅膀,于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对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马说》一课时,学生就对文章的主旨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出异议:难道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吗?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展露自己的才华吗?如果内在思维品质、问题意识能够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就会变得敏锐,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就会于无形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说,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从2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教育已走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阶段,信息产业、知识经济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思维,于是“创新”便显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创新”是要有基础的,是要在原有的积累上进行的,离开了基础,创新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两者应该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学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这一点。

猜你喜欢
意识习惯课文
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