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课堂文化研究

2017-04-20 12:12赵婧
东方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教学创新课堂教学

赵婧

摘要:学校教育创新的结果,最终一定要实践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学校教育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校课堂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需要探讨的问题,但最核心的就是课堂文化构建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使优秀课堂文化萦绕于课堂之内、贯通于师生之间、伴随于人生之旅,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学校教育创新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起点和归宿。

关键词:学校课堂;课堂教学;教学创新;课堂文化

前言:学校教育创新的结果,最终一定要实践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学校教育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改变和决定课堂的常态。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文化。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和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1.研究背景

1.1学校课堂文化的基本概念

1.1.1课堂

广义的课堂,反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换言之,凡是发生教学活动的地方,都存在课堂,时间不固定,空间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

狭义的课堂,则是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传递、转化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并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就范围而言,狭义的课堂存在于学校情境中,而非社会或家庭中。从形式上看,狭义的课堂课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以内容而论,课堂中的知识包括所有的“教育知识”,即那些以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为标准从人类知识总量中选择出来,反映人类最新认识成果,经过组织和处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识逻辑的知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课堂。

1.1.2课堂文化

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1.2文化

根据文化包含的要素可以把文化分为三类:广义文化、中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包括物质产品。对非广义文化包含要素的理解,从查阅到的文化界定中抽取出文化的非物质要素,据此,把非广义文化再分为中义和狭义文化。文化就是广义、中义和狭义文化等各种概念中都包含的价值观念、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也即狭义的文化,即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凝结成并随着人的活动而发展的群体生存方式,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规范和习惯的综合表现。

1.3课堂文化主要表现

1.3.1师生

1.3.2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1.3.3课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心理精神环境。

1.4研究意义

课堂是教学主体师生共同携手演绎人生、实现自我与梦想、传承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建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及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文化的这种特殊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将对今后学校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学校的课堂文化建设现状

刘耀明在《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传统课堂文化存在如下弊端: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课堂文化的单调现象。

张晓华在《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西部农村课堂文化存在如下问题:背离农村现实;教师专断;课堂枯燥。

潘光文在硕士论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站在文化学的立场上,从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环境两个方面对课堂进行文化透视。认为课堂文化的异化,是一个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现有课堂文化具有师生关系上的权威与服从、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灌输与说教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说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互动性的增强、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比如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合作性学习的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比如说个性化学习的探索、有效教学的研究、同课异构的研究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在研究课上已经体现出来了,给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气象。

3.学校的课堂文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学校课堂文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3.1.1课堂文化建设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现在中小学普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可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普遍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视课外建设忽视课内建设。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文化建设是着力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环境,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学校的制度建设,但是我们在课堂里很少感受到学校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所以说看课外很民主、很活跃、很有生机,一旦进入课堂又是死气沉沉、教师专制、作业负担过重,课内和课外反差很大。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异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权威角色,通过自己的命令、威胁、呵斥和惩罚等手段,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相应的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服从于自己的意愿,进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2.学生的异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但在培养过程中,片面的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了教师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似乎学生天生就会发现真理,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就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且常常表现出一种从众行为。学生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例如:上课不爱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加,公共场合不敢开口。

3.师生关系的异化

师生关系的异化实际上就是交往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即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其中的一方不是将另一方视为与自己相同的自由、自主的主体,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

其二,交往主体的片面化,即教师与学生不是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平等交往,而仅仅是作为片面的、被动的人进行扭曲的交往,从而使交往失去属人的性质和自由的特性。

其三,交往主体的角色化,即 交往双方都与自己扮演的角色完全认同或完全合一,而失去自我作為特定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表现为主体自我角色化和交往的一方将另一方角色化。

其四,交往主体的抽象化。人与人的交往沦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

其五,交往主体的冷漠化。

总结

学校课堂文化的建构和形成,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群体参与的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创新工程。我们还需要求真务实,深入课堂、深入研究、深入学生,积极研究和打造具学校特色的爱心课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教学创新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