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深、浅、难、易刍议
——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巡礼

2017-04-20 01:03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鸥自然段议论文

2016年11月4日~6日,时值秋末冬初,我有幸参加了由《小学教学》编辑部主办、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 “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其间,聆听了来自全国部分省市12位青年教师选手执教的阅读课,特级教师贾志敏、祝禧执教的示范课,儿童诗人雪野执教的《花儿朵朵》,还聆听了杨再隋教授的学术报告;同时还见到了相知多年但一直未曾谋面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辑。总的感觉,此次活动,内容精彩纷呈,亮点耀眼闪烁,使与会者普遍觉得收获颇丰。于我而言,除得到教学素材的充实和见识的丰富外,更多了一份情感上的激荡与融通。

关于参赛选手们所执教的这12节课,已有专家现场作了精当的评说,本人不再置喙。这里,我摭拾一些片段,主要想就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深、浅、难、易等问题谈点看法。关于文本解读的深浅,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小学生的阅读,就是读读、悟悟、背背,不要讲得太多,更不要理解得太深。发出这种声音的,通常是一些资深专家或学者。当下,许多青年教师错误地以为,阅读教学就是纯粹的读读、背背、悟悟,不想对文本作深入挖掘与理解。读和背是显性的,可以直接检测,至于悟,那是隐性的,往往就是悟到哪里算哪里,有没有悟出也算是悟了。这种观念影响下的阅读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浅尝辄止。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阅读教学通常是只有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没有思想与思维的增强。阅读教学除了要有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同时还肩负着思想教育和思维品质的训练、积累与提升,即思想认识的深刻和思维触角的敏锐。因而,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解读,应该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就无法担当语文教学应有的使命。至于可以深到什么程度,标准就是: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假如看起来很深,但大多数学生能接受,那就不妨深些。当然,可以深些,并不是说可以玄乎化和成人化。下面所谈的几个问题,都是从此次大赛中捕捉到的课堂素材,直接涉及深、浅、难、易诸问题。

一、哲理到哪儿去了

《狮子和鹿》是人教版教材三(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编排得非常精巧,四篇课文讲了四个富有哲理的故事。《矛和盾的集合》说的是长处的优化组合就是发明创造;《科利亚的木匣》说的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陶罐和铁罐》说的是不同事物有着各不相同的长处与短处;《狮子和鹿》,讲的是美与丑的辩证关系。这一单元的教学,当然要渗透和体现这些哲学道理,而且必须作为重点。但如果蜻蜓点水,或者避而不谈哲理,那便是教学不到位。这次大赛中,河南的一位选手执教了《狮子和鹿》。执教老师能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启示,很好: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在交流中,确实有学生谈到了这样的体会: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不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不好。我想说的是:讲到这里够不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应该说,讲到这里,有一点哲理味道了。但这还是浅尝辄止,完全可以更深入、更透彻,而且学生也能够接受。如何深入?还是抓住最后一段,当学生说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不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不好”这一启示后,不妨这样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不一定”删除,改成“美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不美丽的东西都是好的”。

学生肯定会说“不可以”,然后再问:为什么不可以?最后一自然段课文好像告诉我们就是这样的啊?这一问,问出了深度,也许有些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但能促使他们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也是有意义的。另外,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还是抓住结尾这一自然段,列出下面三个启示,让大家选择:

1.美丽的东西都是好的,不美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2.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不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不好。

3.美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不美丽的东西都是好的。

讨论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理由。如果有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训练,即使没有讲到“哲学”二字,其哲学的味道也已比较浓烈了,而且学生也不会感到难以理解。

二、走进文本就行了吗

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浓情型课文都比较多。擅长朗读或善于表演发挥的教师往往喜欢选择这类课文进行公开教学。这次大赛中,安徽选手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是一篇浓情型课文。教学这样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执教者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特别是后来运用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光让学生走进文本就行了吗?显然不行。阅读教学需要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同时需要学科认知的丰富和学科能力的提升,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应该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那么,教学《老人与海鸥》时,理性如何体现呢?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课文除了浓情,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全文由两个板块构成:第1~13自然段为一块,写老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海鸥;第14~19自然段为另一块,写海鸥像亲人一样送别老人。文章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中间一个“与”,表示并列。“老人”在前,先侧重写老人,篇幅也占一大半;“海鸥”在后,随后侧重写海鸥,篇幅也少了一些。题目与内容完全匹配。在写老人关爱海鸥的前13个自然段中,作者是怎么组织材料的?有没有层次呢?这才是需要我们特别研究的地方,也是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可以发现,看似随意为之,其实大有匠心,内部有着鲜明的逻辑层次。这13个自然段,大体可以分成如下四层——

第一层(第1~3自然段)写老人喂养海鸥。

第二层(第4~9自然段)写老人认识海鸥。

第三层(第10~12自然段)写老人理解海鸥。

第四层(第13自然段)小结:老人像亲人一样对待海鸥。

这部分,实际上是以“喂养—认识—理解—归纳”来组织材料的,其内部关系是层层递进和加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有了深度,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其实,写海鸥送别老人的第15~17自然段,也不是随意为之,其内部同样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大体有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5自然段)写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第二层(第16自然段)写海鸥肃立遗像前为老人守灵。

第三层(第17自然段)写老人遗像收起时海鸥的最后鸣叫。

三个场景,活脱脱像一位亲爱的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为他操办后事时通常会有的三个过程:悼念—守灵—送葬。其程序十分相似。

感性是容易体验到的,抓住重点段落读一读就会有所触动,理性是隐蔽的,往往被忽视。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时,只有两大板块的教学,没有板块内的层次教学。这显然是一种粗线条的、深度不够的教学,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减弱了,或者说没有多少意义了。

三、议论文到底教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教材六(下)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它的典型性在于:先提出观点,稍作解释后,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然后引申总结。此文可以说是整个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议论文。它的入选,一下子让许多教师为难了。笔者听过许多教师执教此文,几乎都算不上成功。议论文到底该教什么呢?

教观点?让学生明白文章观点的意思。这显然过于浅陋了。因为议论文的观点是直接而明白的,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观点鲜明,不含糊。像这篇,题目就是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理解。议论文的价值在于观点的新颖独特,但是,对于选入教材的议论文,一般都不是时文,经过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簇新如初了,观点本身的价值有所下降或稀松平常了。

教材料?让学生明白文章用了哪些材料。这显然有点喧宾夺主。因为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它只是工具,不是灵魂。像这篇,三个材料就像一堵墙中的三块砖,把它抽出来换成别的砖,也是可以的,换过之后,一点也不会影响墙的坚固与美观。

教结构?让学生明白文章采用的是什么结构。这显然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因为结构只是一种式样,就像一斤饼干,放在什么盒子里,长盒、圆盒、方盒……与饼干的味道与质量无关。结构不是实质,就像盒子只是包装一样。

是不是议论文的观点、材料、结构等都不必教?绝对不是,但都不应是教学的重点。议论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思维,即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来说明观点的,材料与观点之间是怎样架设起通道的,这通道顺畅不顺畅,浙江选手此次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听课教师和评委一致认为:好!有深度。好在哪里?就是突出了思维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过程。

四、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文学课吗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这种说法本身并不错,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特征。但是,它常常给人误解,以为不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中学生或者大学生,讲小说就要讲小说的特征,讲诗歌就要讲诗歌的特征。此次大赛中,安徽的一位选手执教了微型小说《桥》。这是一篇具有典型性的小说,它有四个特点:一是人物个性鲜明,小说刻画了一个在生死面前也大公无私的党支部书记的形象;二是情节紧张曲折,结尾出乎意料;三是行文简洁明快,句子短,段落多,符合内容上的紧张危急;四是语言形象,比喻生动新颖。阅读教学所教的就是课文的特色。此话没错,但必须看对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桥》的上述特色,是不是都需要教与学呢?如果不需要,该怎么选择?执教者选择前两个特点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是把第二个当作重点,还专门从课外挑选一篇同样是情节出乎意料的小说《窗外》作为阅读延伸,并要求学生“试着写一写故事的结尾”,而把三、四两个特色省略了。笔者以为,选择第一个是正确的,选择第二个当重点就不太恰当。理由如下:情节出乎意料,这是文学创作上的要求,对小学生而言,让他们了解一下倒也无妨,但如果当作学习重点,并提出写作上的要求,这显然是严重超标了。出乎意料的情节构思,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匠心,不是一般初学者能胜任的。课标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是:能把事情写清楚,做到具体完整。并没有情节上的特别要求。假如《桥》以“微型小说一组”的形式入选高中课本,那倒可以把出乎意料的情节作为教学的一个点。《桥》的第三、四个特点,所涉及的都是语言,这倒是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尤其是“行文简洁明快,句子短,段落多”,这样的例子在整套小学语文课本中绝无仅有,对此如果不强调不教学,是走过这一家,就没了下一家。语文的“文”一直有不同的说法,理解成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似乎都可以。是否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和学力水平来理解语文的“文”呢?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侧重理解为文字,四~六年级及初中阶段可侧重理解为文章,高中与大学本科阶段可侧重理解为文学,而研究生阶段可侧重理解为文化。当然,这只是大致的脉络。我之所以这样说,旨在强调:小学语文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侧重于文字、语言,不要上成文学课,不要大讲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手段,不要用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那一种套路来教小学课本中的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海鸥自然段议论文
霸道海鸥谁能治
议论文阅读专练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秋天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美丽的秋天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
海鸥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