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众创空间发展探析

2017-04-21 01:17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众创孵化器创客

◎ 赵 宣

所谓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中国现存的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集成各地区创业服务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新名词。众创空间是集聚创新创业资源、集成创业扶植政策、繁荣创新创业文化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杭州互联网基础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众创空间发展在国内相对领先,被誉为我国众创空间 “三足鼎立”的城市之一。鉴于此,本文以杭州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提出杭州众创空间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历史

广义的众创空间,包括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形态为主的新型孵化模式。为深入了解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历程,本文从广义众创空间的视角梳理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历史。

1.科技企业孵化器时期

1990年,杭州第一座孵化器——杭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在滨江区成立,这是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起点。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创始期、发展期和飞跃期三个阶段。截至2015年末,杭州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3家,其中属于国家级的有21家,孵化总面积达到239.36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总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1]。

在此时期内,杭州充分响应国家科委的安排部署,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建在高科技园区内、大学科技园附近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2000年4月,杭州科创中心创业大厦在滨江区建设运营。同年8月,西湖区、下城区、上城区、江干区和拱墅区相继创办科技创业中心。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高科技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新型孵化器时期

以科创中心等为代表的孵化器1.0模式仅提供孵化物理空间,创业活动的延续性需要全程式的创业服务供给。于是,专注于创业服务链架构的孵化器2.0模式应运而生。新型孵化器是创新2.0模式下,将科技、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创业生态链的创业服务平台。

杭州的新型孵化器主要有创业咖啡、创业加速器和创客空间等不同的形式,运营模式更加多样化,创业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2011年11月,杭州第一家创客空间 “洋葱胶囊”在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主要提供开放的实验空间和设计基础设施,目的是为热爱美术设计、新媒体、机械DIY的人群提供交流平台。这个时期杭州的新型孵化器非常类似于国外的创客空间,主要是以兴趣为导向的非营利化运营。

3.众创空间时期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着力提升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服务的功能。此后,杭州多方施策,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步伐。自2015年5月起,杭州开展众创空间的认定工作,并在同年7月成立杭州众创空间联盟。2015年9月,杭州发布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众创空间的思路和对策。杭州活跃的民间资本、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的传统氛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及时的推进政策等因素,促使杭州众创空间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中国众创空间北京、深圳、杭州 “三足鼎立”的格局。

(二)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1.发展数量

截至2016年10月,杭州市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 (包括创客空间、新型孵化器、创业咖啡等众创空间业态)有125家,其中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的有35家[2]。截至2016年8月,杭州众创空间孵化总面积达12.03万平方米,已入驻创业团队(项目)1590个,完成工商注册的企业有1251家,注册资本累计达到39.7亿元。众创空间吸纳就业人数达13978人,其中海归人士829人、应届毕业生3165人[3]。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促进下,杭州创业项目从2013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12月底,杭州公开披露的创业项目达到2655个[4]。

2.空间分布

本文以 《杭州科技》公布的125家众创空间为统计数据,利用ArcGIS 10.2制作出杭州众创空间分布图(见图1)。由于2014年12月才撤销富阳市设立富阳区,因此杭州目前还没有统计富阳区众创空间的数据,本文仅对除富阳区以外的8个区进行空间分析。

图1 杭州众创空间分布

(1)空间分布类型

众创空间作为点状要素,可以用最邻近点指数判别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点指数R被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的地理指标。其表达式为:

利用ArcGIS 10.2集成的空间统计工具 (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进行杭州众创空间的数值运算,计算结果为:所以,杭州众创空间趋于凝聚分布。

(2)市区分布特征

对 《杭州科技》公布的125家众创空间的地理区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杭州集聚众创空间最多的是西湖区,占比达到31.2%;其次是滨江区和余杭区,占比分别为20.8%和17.6%。

西湖区是杭州传统的市中心区,也是著名的旅游区和文教区。辖区有武林广场商圈、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辖区文二路附近老城区原文教区一带是杭州高新区的诞生地,现在是技术创新和初创企业的大孵化器。所以,西湖区集聚了杭州数量最多的众创空间,占全市总数的31.2%。

滨江区 (高新区)是杭州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列第八。杭州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中心即诞生于此,如今已成为浙江创新创业策源之地,代表着杭州市政府主导创业服务改革的方向。所以,滨江区众创空间分布广泛,集聚了杭州约20.8%的众创空间。

余杭区位于杭州城区西部,阿里巴巴总部位于辖区内,其中规划建设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余杭区被国务院确立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所以,余杭区众创空间数量也比较多,占杭州众创空间总数的17.6%。

此外,江干区、上城区、萧山区、下城区、拱墅区也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众创空间。

(3)集聚区域分布情况

通过对图1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杭州众创空间主要有三个高密度集聚区: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和梦想小镇集聚区、西湖区文二路附近原文教区一带、滨江区 (高新区)海创基地、科创中心和杭州创业大街三大众创空间集聚区。

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打造成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极核。梦想小镇于2014年9月启动建设,主要服务于泛大学群体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特色小镇,其中集聚了众多的众创空间和互联网小微创业企业。小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性的 “互联网+创业”的特色化众创空间,在探索和优化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和运营中扮演领头羊和开拓者的角色。此区域集聚了良仓孵化器、极客创业营、投哪儿、湾西加速器等知名众创空间。

西湖区文二路附近原文教区一带是杭州高新区的发源地,也是阿里巴巴的福地,集聚了众多互联网创新企业,如蚂蚁金服、支付宝、滴滴出行、挖财、51信用卡等,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基础雄厚,其中互联网金融大厦、网新大厦等楼宇内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众创空间,立志打造成杭州城西区块的创业中心。此区域集聚了创业定制、楼友会、青创迭代孵化器、腾讯创业基地 (杭州)等知名众创空间。

滨江区 (高新区)海创基地、科创中心和杭州创业大街三大众创空间集聚区,组成了滨江区 (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巨大孵化器,是杭州最像硅谷的地方,也是浙江省创新创业策源之地、科技创新示范之所。此区域集聚了贝壳社、六和桥、西湖创客汇、创盒众创空间等知名众创空间。

二 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特征和类型

(一)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特征

如果将怀有梦想的创客比作 “种子”,那么众创空间就是创客生根发芽的 “土壤”。杭州具有鼓励自主创新创业的传统,创业氛围正处在历史 “黄金期”,在发展众创空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

1.创客人才集聚,创业大军成型

杭州集聚了 “形态各异”的创客,创客 “新四军”方阵初具规模。主要包括阿里巴巴IPO后 “闯江湖”的 “阿里系”;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 “高校系”;以中小企业连续创业者和在父辈企业担当要职的 “创二代”为代表的 “浙商系”;以 “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 “海归系”。创客 “新四军”是杭州众创空间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活跃了杭州创业文化氛围,推动了杭州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

2.运营模式多样,注重投资引领

杭州在制定众创空间扶持政策时,明确了 “创业投资+特色服务”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众创空间以投资驱动为核心,让创业活动和社会资本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再针对创业型公司的产品特色提供专业化服务,逐渐形成了众创空间的 “杭州模式”。如杭州在认定市级众创空间时就规定:众创空间自身设立有一只面向众创空间内创客企业 (项目)的创投基 (资)金或签约长期合作的基金,额度不低于300万元。

3.资本资金集聚,创投力量强大

近年来杭州经济发展成绩耀眼,2016年上半年杭州GDP同比增长10.8%,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整个城市经济的回暖,是资本资金集聚、众创空间社会化投资的基础。2008年,杭州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截至2016年10月底,累计批准设立基金36只,总规模为120.05亿元,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实际放大倍数接近9倍。同时,杭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投资异常活跃,有效地满足了初创型公司对资本的多元需求。

4.政策支持有力,政务透明实干

杭州是市民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政府行政单位形成实干清廉的作风。2014年以来,杭州全面推进 “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改革行动,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目录,透明的行事作风有效地优化了杭州的政务环境。杭州政府自2015年以来出台多项推动众创空间发展的支持政策,并率先开展众创空间认定工作,鼓励众创空间朝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众创空间又好又快地建设。

(二)杭州众创空间的类型划分

众创空间类型模式多样,中投研究院按照功用和特征,将众创空间划分为培训辅导型、投资驱动型、活动聚合型、媒体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七种模式[5]。由优客工场毛大庆主编的 《中国众创空间行业发展蓝皮书——中国众创空间的现状和未来》,根据众创空间组建方式、创业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我国众创空间分为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投资促进型、联合办公型和综合生态型六大类[6]。杭州政府研究室调研组根据运作主体、产业定位、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将杭州众创空间界定为六种模式,即俱乐部模式、社团模式、企业模式、物业模式、政府主导模式、虚拟空间模式[7]。

本文结合以上众创空间类型模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杭州众创空间的实地调研,把杭州众创空间划分为五大类型,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众创空间(见表1)。

表1 杭州众创空间类型一览

续表

三 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的问题

虽然杭州众创空间发展在国内相对领先,但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由于缺少有益的现实参考,建设经验相对不足,杭州众创空间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精准

杭州遵循 “创业投资+特色服务”的众创空间施策思想,主要依靠资本投资、财政补助等资本形式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但是,在众创空间遍地开花的当下,众创空间面临严峻的竞争。众创空间若想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据自身提供创业资源的能力,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甚至国际化道路,而杭州在这方面的引导性政策还相对欠缺。

2.区域产业化对接不足

众创空间作为地区创新创业中心,需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进行产业链式的融合对接;需要深度融合区域传统创业文化特色,进行创业文化的挖掘和提升。但是,杭州目前的众创空间建设,政府主导意味过浓,主要是在高新技术园区内,或者在空置楼宇内建设众创空间,而且多数仅提供物理办公空间,没有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规划建设众创空间。

3.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众创空间是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其诞生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促进初创企业发展壮大。杭州众创空间在商务资源对接、行政服务供给、活动交流开展等方面的扶持能力很强,但在技术专利保护、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辅导等较为专业的创业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整体的创业服务能力尚不能有效地满足创新创业者的专业化需求。

4.科技创新项目占比不高

在笔者调研的众创空间孵化项目中,大部分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方面的创业,主要进行小型的APP开发或者O2O商业运营,偏重于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真正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注重研发投入的创业项目寥寥无几。技术创新式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意义重大。

5.盈利模式不清晰,自身 “造血”功能不足

众创空间自身生存下去是提供创业服务的前提条件。在对杭州众创空间的调研中发现,78%的众创空间收入依靠政府补贴,67%的众创空间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位租金,能真正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众创空间商业化是必由之路,而传统的 “二房东”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需要深度挖掘全新的盈利模式。但是,目前盈利模式不清晰,为众创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年2月26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在考察梦想小镇时指出,众创空间就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浙江打造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中包括三大子系统——创客环境、众创空间服务环境和众创空间外部支持环境。其中,创客环境是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是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的发起者;众创空间服务环境是为创客种群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的平台环境;众创空间外部支持环境是众创空间置身的大生境。众创空间最终需形成 “人—平台—环境”互动交流的创业生态系统。

杭州大部分众创空间的生存和运营严重依赖资金补贴、政策支持和政府提供场地,自身 “造血”功能缺失且同质化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特征。为了改善和优化杭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环境,需要从创客环境、众创空间服务环境和众创空间外部支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视角统筹考虑。

1.营造良好的众创空间外部支持环境

(1)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我国的众创空间是在行政规划和政策推动下诞生的新生事物。知识社会背景下的大众创新创业,需要在开放共享和自由合作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自发形成,仅仅依靠政府主导下的行政推动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在众创空间的建设中科学定位自身的角色。

第一,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创新创业的大繁荣,是市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发结果的呈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于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应尽量减少干预;对于新型产业领域,由于投资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政府应给予支持,出台激励政策。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作为;对于 “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及时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

第二,正确认识政府和众创空间的关系。众创空间不应是政府的 “宠儿”,应通过市场竞争锻炼成长。在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扮演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督者的角色,可出台政策、标准引导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众创空间不同于传统孵化器,要强调以社会化力量加以构建。众创空间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的任务,但商业化才是其长久发展之路。

(2)提高政府施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众创空间不应仅仅拘泥于对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商业模式创业的孵化服务,还要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为进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孵化服务。所以,政府在制定众创空间扶持政策时,要明确众创空间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的建设任务,出台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众创空间扶持发展政策,但是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复杂的申请程序也延长了政策落地的时间。所以,政府要与众创空间主体对接,通过加大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创客对政策的知晓度,简化优惠政策的申请程序,开通补助奖励申请的 “绿色通道”。

(3)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和制度

创业教育是创客文化培育的有效途径。首先,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其次,聘请创业导师授业,鼓励学校聘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客作为创客教育的授课教师。最后,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学校在进行创客教育课堂授课的同时,要与当地的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和初创公司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制度,有步骤、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进入创业活动的现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4)构建区域创业孵化链条

众创空间作为创业服务平台,是区域创业孵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若想有效提升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政府要从系统和产业角度构建创业孵化链条。

第一,从系统角度完善区域创业孵化链条。建议构建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区域创业孵化链条。其中,众创空间是大众创新创业的最初接入口,要具有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和专业化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创意创新创业的萌芽期。孵化器主要对初创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孵化服务,通过集聚资源、人脉和技术等要素,使初创企业成功度过创业困难期。加速器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加速服务,使企业逐渐走向正轨。随着初创企业的渐至成熟,企业则实现了孵化毕业,进入产业园区进行常规性的经营和生产。

第二,从产业角度构建区域创业孵化链条。首先,要坚持产业导向的众创空间规划思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众创空间产业孵化业态。例如,在产业园区或者科技园区建设与产业相似的众创空间,以便众创空间提供专业孵化服务并有效融入区域产业链条。其次,加强众创空间集群建设,形成区域创新创业源。众创空间集群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氛围并提高创新创意的产出。最后,提高众创空间科技孵化水平。科技创新创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目的。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孵化链条的最前端,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现状提升自身的科技孵化能力,适当降低科技创业团队入孵的门槛,提高专业服务供给水平。

2.营造高效的众创空间服务环境

(1)深度挖掘盈利模式,提高专业孵化水平

众创空间生存下去是提供创业服务的前提条件。前文提到,众创空间传统的“二房东”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深度挖掘全新的盈利模式。众创空间应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形成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房租收入+增值服务 (创业培训、代办业务、中介服务等) +股权投资。同时,需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产业特色,避免泛泛的创业服务概念,提高专业孵化能力和入孵企业的成功率,这也是稳定、提高收入的基础。

(2)严格筛选初创企业,提高企业入驻标准

国外著名的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YC)制定了严格的创业团队筛选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业构想、市场需求和团队建设。国内众创空间可借鉴国外创业孵化器创业团队的筛选经验,重点从创客的技术能力、产品或服务的成熟度和发展潜力、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创业团队的合作能力四个方面制定严格的企业入驻标准。同时,众创空间应把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花在提高入孵企业的质量上,尽可能地确保入孵的初创公司都能有较高的创业成功率。

(3)集聚优势创业资源,着力解决创业 “痛点”问题

首先,完善众创空间的资源获取机制。众创空间要运用自身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以及专业化的运营能力,提高并拓展自身持续获取外部创业资源的能力。其次,提高众创空间的资源集聚能力。在畅通众创空间外部资源获取通道的同时,要与外部资源提供者形成战略联盟关系,以集聚更多的外部创业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最后,促进资源的价值实现。众创空间具有价值交换机制,在众创空间集聚外部资源、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时,也需要自身资源的价值实现。

(4)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规范发展股权众筹等融资形式

首先,发挥政府的资本放大器的作用。应积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化资本投资于众创空间建设,利用财政工具和税收工具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提高市场化、商业化主体参与建设众创空间的积极性。其次,规范发展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形式。以股权众筹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扩展了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了资金的融通效率。但是,我国的股权众筹平台处于探索运营阶段,综合治理体系尚未形成,行业监管思路有待进一步明确。最后,完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对我国大众创新创业起到了有效的金融支持保障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体制机制,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5)深化创业导师合作机制,切实发挥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创业导师的人脉资源和创业经验对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众创空间孵化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升创业导师筛选创业项目的话语权。在筛选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时,要邀请知名创业导师作为项目评委,创业导师独具的慧眼可以遴选到有前景的创客和创业项目。其次,提高创业导师在孵化全程中的参与度。TechStars的成功秘诀之一是采取孵化过程导师制模式,TechStars的导师对孵化项目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众创空间要建立自身的创业导师团队,使创业导师和初创公司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提高创业导师的指导效率和参与程度。最后,构建有效的创业导师网络。众创空间若想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化创业导师网络,需要引导本众创空间毕业的创业公司负责人回来,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传授创业经验。所以,精心编制相互交织的 “校友”网络,形成可持续的创业导师供给系统,是众创空间创业导师建设努力的方向。

3.改善目前的创客环境

(1)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第一,正确认识 “创富”和 “创业”的区别。中国缺少创客文化的历史熏陶,创业者在创业时,大多选择 “生存型”创业模式,自身的价值获得被放在核心位置。但是,创业本是源于内心的机会选择,是改变世界现状、提高社会福利的伟大事业。“生存型”创业更多地关注自身财富的获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对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所以,中国创客要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不要过分追逐短期的价值利益,而是要有 “创造一番事业、增进人民福祉”的伟大理想抱负。

第二,正确认识 “创新”和 “创业”的关系。笔者在对杭州众创空间的调查中发现,初创企业的创业项目大多集中于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领域,属于技术创新型的项目并不多。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要点。如果缺少创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就成为 “无源之水”。纵观现在的创业企业,它们大多还是基于原有的商业模式、原有的传统产业,这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是很大。所以,当代创客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创业活动时,要提高创业项目的科技水平,选择科技含量高、具有技术创新的创业项目。

(2)培养优秀创客团队的合作意识

创业是一种社会化活动,仅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取得成功。众创空间在建设时多设置了开放式的工作工位,这便于创客之间的交流合作。但是,中国人善于独处的性格特征使创客之间常态化的交流合作很少可以持续下去。同时,创业企业有着快速切入 “长尾市场”的竞争意识,自身的技术专利被视作独特的竞争要素,一般情况下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天然的性格特征和初创企业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彼此之间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创客和创客团队认真处理好交流合作和专利保护的关系,对于 “显性知识”要加强分享和交流,这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而对于 “隐性知识”则需要争取政府的专利保护,依靠法律的力量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注 释

[1]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2015年暨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6 年4 月 1 日, http:/www.tjcn.org/tjgb/201604/32665.html。

[2]杭州市科技局:《众创空间在杭州:百家争鸣》,《杭州科技》2016年第1期。

[3]潘学冬、蔡宜旦:《“创业投资+特色服务”,打造众创空间建设杭州模式——杭州科委高新处副处长潘学冬博士访谈录》,《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4期。

[4]杭州科学技术委员会:《2016杭州创业生态白皮书》,头条网,2017年4月1日,http://toutiao.welian.com/toutiao/detail/2385。

[5]投中研究院:《众创空间在中国:模式与案例》,《国际融资》2015年第6期。

[6]毛大庆:《中国众创空间行业发展蓝皮书——中国众创空间的现状和未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第24页。

[7]杭州政府研究室调研组:《杭州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研究》,《杭州科技》2015年第3期。

李泽众:《“众创空间”发展的浙江路径》,《浙江经济》2015年第16期。

阮晓东:《从车库咖啡看新型孵化器如何引领创业》,《新经济导刊》2015年第5期。

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窦银娣:《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35期。

董国栋:《“三足鼎立”:中国众创空间观察》,《杭州科技》2015年第3期。

叶慧、宦建新:《浙江 “众创空间”为何活跃》,《今日浙江》201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众创孵化器创客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