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机制研究∗
——以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为例

2017-04-21 01:17董续忠杨甜甜卢袁迪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居民社区

◎ 董续忠 杨甜甜 卢袁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和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一方面,对维护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空间质量最为关键。当前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正在各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资源整合问题,特别是社区内或社区附近高校之间的现有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的问题尤为突出[1]。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象,以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为例,研究高校和社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进行文化建设合作,实现共赢。

一 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意义及动力机制

(一)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高校和社区的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作用正日益凸显。

高校与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实践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社区资源整合不到位的问题。作为社会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除了具有传统的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外,还有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优良传统,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可以有效扩展其服务社会、推动文化发展的功能。

另外,开展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可以将二者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有效运用,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效果。这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而且可以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目标,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动力机制

1.高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社会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强文化建设,鼓励国有文化单位和教育机构开展文化合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四有”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因此,从功能的本质上讲,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和谐。而社区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上的一致是构成双方进行文化建设合作的基础。

2.高校与社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

当前我国大量的高校设立在社区内或社区附近,它们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社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创建和谐环境的共同目标[2]。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这个地域内的高校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社区文化的构成也影响着高校的文化风气[3]。从社区的含义上说,高校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让高校与社区融合进行文化建设更加具有先天优势,为高校和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合作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地缘基础。

3.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高校和社区都具有一定的彼此所欠缺的有形或无形的丰富资源。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首先,高校作为大型的教书育人的单位,一般配有教室、体育场、大礼堂、图书馆、报告厅、游泳馆等先进的硬件教育设施。其次,高校作为能力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智力资源。最后,高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创新艺术文化与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基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社区的角度来说,首先,社区作为社会组织和政府单位,相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大量的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社区由不同职业和阶层的人员混合组成,具有高校所欠缺的社会关系及人脉资源。最后,社区作为地方基层自治单位,与高校具有不同的权力范畴,它比高校拥有更多的场地空间和土地资源。高校与社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不足的情况,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有相互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弥补自身资源不足的需求。在文化建设中,高校与社区的相互需求则是双方进行文化合作的根本基础和动力所在。

4.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能实现双赢

高校与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合作,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高校和社区可以各取所需,有效运用丰富的资源,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双赢。对社区而言,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丰富社区文化,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与改革创新。对高校来说,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既可以使高校师生在与社区的合作中了解社会和社区对高校教育的需求方向,也可以发现高校教育与社区需求的落差,完善促进高校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此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让师生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能实现双赢,这也是二者进行文化建设合作的动力基础。

二 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内容与机制

(一)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主要内容

1.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高校一般拥有校级或院级的志愿者协会、志愿团队等。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及其工作流程经过多年的完善发展,已经初步规范化、制度化。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服务内容除清洗社区墙面小广告、打扫社区养老院卫生、看望社区困难群众、与社区老年公寓的孤寡老人进行亲情交流等一般性服务外,还有依托学院及其专业优势和知识提供的特色志愿服务,如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针对社区中小学生开展的“阳光外语家教”活动、法学院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以 “宪法进我心,助力中国梦”为主题的普法活动、教育学院开展的关于儿童游戏娱乐的 “小巧手,大智慧”系列主题活动、阿里巴巴商学院开展的 “老人电脑班”培训活动,以及美术学院开展的“钱塘江墙绘和仓前五水共治主题墙绘”活动等。这些特色服务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贴近生活,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2.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艺术表演进社区活动

高校作为培养各类文化与艺术人才的基地,拥有文化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如拥有众多文艺表演团队和各具特色的社团、协会。这些文艺表演团队与社团、协会除了平时参与校园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外,还充分发挥社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文化表演与慰问活动中,每年定期到社区开展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传播高雅艺术与传统文化。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的大学生艺术团每年暑假和元旦前夕都会下乡进社区,免费为社区群众和村民送上一场场高质量的文艺汇报表演。此外,高校的社团、协会还积极参与社区内部开展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武术协会多年来每年志愿到社区参与舞狮表演,为社区文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3.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宣传与社区建设工作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高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通过对社区文化的挖掘和解读研究,宣传了社区,扩大了社区影响力,让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了社区文化,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责任感、荣誉感与自豪感。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人文学院的刘克敌教授对太炎社区的历史名人章太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多次以讲座或电视讲坛的形式解读章太炎,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提高了太炎社区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运用先进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当前社区困境,并通过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与指导,促进社区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社区内的文化团体以及有爱心的退休艺术家、老党员和革命军人等到高校演出、举办讲座和进行现场指导,让高校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体会与感受社区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与进步。例如,杭州师范大学聘请太炎社区的优秀退休企业家、老革命军人担任大学生校外创业导师或人生成长导师,经常邀请他们开展大学生创业讲堂和进行红色教育,他们以身说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触颇深,深受学生欢迎。

4.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工作

高校与社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工作。首先,高校与社区可以共享区域内的一部分资源,以满足居民和学生的需求,如高校免费开放体育场所和教学场所以及其他文体设施,社区为高校提供学习平台,配合师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教学调研,向学生免费开放文化遗址等。此外,高校与社区还可以经常推荐优秀人才到对方组织或机构挂职锻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社会实践机会[4]。其次,高校可以邀请社区中小学生参观高校校园、校史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社区可以邀请高校学生来社区实地考察参观,了解社会尤其是社区需求。社区支持与配合高校教师在社区进行调研,开展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数据,以服务教学实践。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每年都邀请社区的中小学生游览校园,参观校史馆、章太炎故居等,并携手杭州师范大学志愿者远赴龙门古镇考察;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中学签订协议,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培养与培训的教研共同体;等等。

5.高校与社区合作配合政府开展政策宣传与安全保护工作

高校与社区双方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虽无隶属关系,但二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一致的目标。高校与社区作为政府的下属单位,为完成政府的社会目标,二者进行合作,配合政府开展党政方针政策宣传、社区投票选举、社会价值观弘扬、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团委与太炎社区共同协助余杭区政府完成 “五水共治”的具体河道保护工作,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配合杭州市政府联合做好仓前街道的安全保障工作,杭州师范大学携手太炎社区配合余杭区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等等。

(二)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的合作机制

1.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主体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现已开展的文化建设合作项目与活动以及对杭州师范大学和太炎社区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可以得出当前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主体 (见表1)。学校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学校内外的各类社会实践和各类活动的组织安排与落实工作。尤其是学校团委在学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和C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的 “助力剿灭劣V类水专项”和 “章太炎逝世80周年纪念座谈会”等,均由学校团委与社区确定组织衔接,与各学院、图书馆或学生社团协调落实活动的人员安排,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表1 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主体

2.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渠道

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渠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学校管理部门 (如校团委、校学工部)直接对接所在区域的基层政府 (如社区委员会或街道办事处)。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由学校管理部门与基层政府机关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商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再由校团委和社区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文化合作项目。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即由校团委与社区街道办事处直接沟通,明确合作内容。这种合作方式执行力强,多见于大型活动,不足之处是带有一定的领导意愿,不能有效反映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第二种是学校的二级学院管理部门 (如分学院、研究所、系部)直接与所在区域基层政府 (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对接。学院 (系)与社区、街道办事处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落实二者具体合作的事项,它由具体承办的学院 (系)全权负责,不再通过学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来协调组织活动。这种方式灵活直接,活动内容更贴近居民的实际生活,杭州师范大学多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如外国语学院的 “阳光家教活动”、经管学院团委实践部的 “章太炎故居志愿者活动”、法学院的 “宪法主题日”等项目。

3.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机制

根据对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现状以及国内已有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模式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把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合作的机制归纳为 “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高校与社区双向互动,居民与师生协同参与”的模式[5],即社区在文化合作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则主动走进社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协同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居民和高校师生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以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努力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建设。采用这一模式可以有效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凝聚力,快速提升社区文化影响力,但同时也对社区的管理水平及人才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三 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与社区对文化建设合作的认知与交流不足

笔者在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高校与社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联系机制。以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为例,首先,二者目前没有专门的交流与合作的机构和组织,也较少专门就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与商讨。一般情况下是在其中一方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和另一方商讨合作事宜。其次,双方管理者对文化建设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政治任务或形象工程,没有上升到服务居民和学生的高度,将其作为社区和学校建设的次要部分,在实际行动中不予重视。此外,在普通社区居民层面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较少,社区凝聚力不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不是很高。关注这方面的一般是退休人员、业余爱好者,普通社区居民只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种调味品,认为可有可无。

(二)社区与高校文化建设合作活动缺乏长效性与保障性

通过对目前调查的杭州师范大学与周边社区及街道已有的57项文化建设合作活动和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文化合作或活动持续时间超过3年的项目共计3项,占总数的比例不到6%。持续时间为1~2年的项目有15项,占比为26%,其余项目持续时间或是在半学年到一学年之间,或是临时性和短暂性的节日活动与项目。这固然与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迁移时间不长有关,但经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应该与社区和高校文化建设合作项目缺乏保障机制有关。首先,高校与社区开展的部分活动与项目是因节日、政策、领导指示宣传或政府任务需要而临时开展的,随意性很大,待节日或任务结束后,相关的活动与合作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了后续活动。其次,由于教师和学生等受工作、学习的影响,参与文化建设合作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大多是临时参与或阶段性参与,缺乏长效性[6]。最后,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缺少社会、社区、学校的认可,无法吸引学生的持续兴趣,再加上学校和社区也缺乏考核和奖励机制,难以有效激励师生积极投入文化建设合作项目和活动中,导致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持续参与的程度不高。

(三)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项目趋于形式化且内涵性不足

由于高校与社区管理者对文化建设合作的重要性及认知不足,出现了 “注重表面形式,忽视内涵建设;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期积累”的问题[7]。通过对社区居民和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发放的100多份社区问卷中,有23份问卷显示对高校与社区已举办的文化建设合作项目不了解,有32份问卷显示对已有的文化建设项目评价一般。通过对一些居民的访谈发现,他们认为当前很多活动存在内容太“新颖”、不接地气的问题。如在一些文化会演项目中,存在社区居民对部分节目不理解、不感兴趣等现象。还有一些合作项目没有针对社区居民的群体特征,不贴近居民的实际生活,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实际意义不大。此外,杭州师范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合作缺少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因此亟须开发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合作项目。这方面可能与高校和社区存在出于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宣传需要,而只注重活动举办的形式、忽视项目内容质量把关和实际需求有关。

(四)高校与社区对文化建设合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合作,不论是人员管理、场地空间需求还是其他活动准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很多高质量的活动与项目根本无法开展。通过对杭州师范大学团委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校团委每年投入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占团委每年总经费的比重不到8%。正如采访的一位校级组织的学生负责人所言:“我们有时候也想把活动办成特色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但学校就给这么多经费,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在访谈中,学校和社区的负责人也曾提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相对于其他部分的建设来说,投入太多,不太划算,因为每年的总经费有限,这方面用多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高校和社区对文化建设合作不重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重要程度。

(五)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缺乏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扶持

通过对国内其他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相关文献的查阅与研究,相对于上海等地的高校,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的文化建设合作缺少对社会力量与市场资本的引入。目前杭州师范大学与太炎社区的已有项目中,几乎很少有第三方组织参与进来,只有个别项目有地方的其他政府组织参与或协办。据了解,政府和社会企业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各类资源或政策支持,尤其是一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第三方组织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服务经验。高校和社区可以向它们学习,甚至可以借助政府的资源引入社会企业和第三方组织来进行物质支持或经验指导。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缺乏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扶持也是导致其不能有效实现合作目标的原因之一。

四 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机制的思考

(一)推进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资源的共享,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

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是文化建设合作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资源的共享可以整合高校与社区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为促进高校与社区合作目标的实现,高校与社区必须推进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首先,高校与社区需构建一个双方共组的委员会,负责文化合作建设的相关事宜。其次,高校与社区双方共组的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联系,一方面,可以对相关合作的计划与安排进行协商与讨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互助。最后,高校与社区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倾听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切实做好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工作,为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服务[8]。

(二)丰富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项目的内涵,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

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服务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高校与社区的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建设合作不是高校或社区的形象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确确实实为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服务的工程。一方面,高校与社区要提高项目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做到 “四要”,即项目的内容要弘扬社会正能量或社会核心价值观;项目的形式要贴近群体生活,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项目的功能要满足社区居民或者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走形式,做一些表面工作;项目本身要有创新性,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点。另一方面,高校与社区要着力构建常态化、长久性的合作机制,合作项目要注重品牌、注重内涵、做好做久,要注重项目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品牌合作项目。要达到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二者感情的效果。如可以培养并推广特色社区系列品牌活动、双方建设具有教育与社会意义的实践教育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等。

(三)加大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项目活动因种种资源或财力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开展,不仅打消了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对此高校与社区要加大文化建设合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强化高校与社区对文化建设合作意义的认识,努力使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其次,出台相关的条例与文件,形成与文化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符合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硬性保障机制。最后,高校与社区要进行文化建设合作项目的考核与奖励,吸引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和广大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合作的内在运行保障。

(四)加强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人才的培养,执行严格的考核机制

文化建设需要专业文化人才的组织、指导与管理,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对开展文化建设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中有一部分是社区居民,相应的素质与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可以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或志愿者参与到建设中,协助社区培训社工。高校与社区还可以借助彼此的优势培养一批专职社工和志愿者相互补充的高水平文化建设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9]。此外,高校与社区共组委员会要执行严格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合作项目的全程管理与监督。当前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缺少有效的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项目服务内容不切实际,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进展。在这方面,高校与社区可以将文化建设合作的优秀成果与学生和社工评优、教师职称评定、社区评选等相挂钩[10]。推动高校与社区求真务实,将帮扶服务工作做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也是对参与高校与社区建设的师生与居民的支持和鼓励。

(五)重视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力量的引入,深化多元化参与机制

为保障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合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仅靠高校与社区的建设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建设合作需要多方面资源的投入。高校与社区要积极吸引与促使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加入。当前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还十分有限,社会企业、第三方组织和政府还没有有效地参与进来,导致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合作还没有达到互利共生的程度,而且社会影响力有限。高校与社区要重视文化建设合作力量的引入与运用机制。要积极探索引进更多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合作。要整合社会资源,把文化建设合作做好做活,解决双方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等现实问题,更好地实现真正服务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目标。

注 释

[1]张菊:《论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

[2]岳敏、李道琳:《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探讨》,《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包华颖:《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柯玲、周小骥、黄旭:《基于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9期。

[5]王法勇、徐刚:《社区学校与高校合作的模式研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6]岳敏、李道琳:《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探讨》,《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7]米珍:《试论高校学生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途径》, 《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24期。

[8]陆为群、章春杰:《略论高校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有效机制的构建》,《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9]张菊:《论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

[10]岳敏、李道琳:《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探讨》,《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