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杜甫:诗称杜圣李谪仙,吾于甫也无间然

2017-04-22 08:20蔡锦芳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诗乾隆杜甫

蔡锦芳

乾隆与杜甫:诗称杜圣李谪仙,吾于甫也无间然

蔡锦芳

杜甫在乾隆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乾隆通过关注、阅读、评说、赞美和学习杜诗,越来越深地走进了杜甫的诗歌世界。杜甫的忠爱忧国、谦虚不伐令他感动,杜诗的豪迈气势、诗史特性、律惊鬼神、清辞丽句等令他折服。他尽情地赞美杜甫,虚心地学习杜诗,他认为只有杜甫才配做他的老师,其他诗人都无法和杜甫媲美。不过,作为一个帝王,乾隆最欣赏杜甫的原因,还是杜甫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乾隆 杜甫 诗歌 忠君爱国

众所周知,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特别喜欢写诗,在他八十九年的生涯中,共写诗四万三千多首。他在位六十年,共五纪,每纪都有诗集一部,包括:《御制诗初集》,从乾隆元年到十二年,写诗四千一百五十多首;《御制诗二集》,从乾隆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写诗八千四百七十多首;《御制诗三集》,从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六年,写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多首;《御制诗四集》,从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八年,写诗九千七百多首;《御制诗五集》,从乾隆四十九年到六十年,写诗八千七百多首。共计约四万两千多首。另有在东宫时所作《乐善堂全集》,其第十七卷至第三十卷为今古体诗,共一千多首;退位后又有《御制诗馀集》,有七百多首。毫无疑问,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一个人。

乾隆于写诗是如此地热爱又如此地勤奋,不过,如果要问乾隆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一位诗人,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答案了吧?其实,乾隆对杜甫最崇拜、最钟情。乾隆一辈子都喜欢杜诗,几乎不管去哪里,杜诗都带在身边随时翻阅。乾隆的诗歌中约有四十首与杜甫的诗歌有关,他赞美杜甫,也喜欢评议杜诗,他欣赏杜诗诗意画,也关注杜集的珍贵版本,他把对杜诗的兴趣和喜爱,尽可能地形之于他的诗歌吟咏中。下面我们就从他对杜诗的总体评价、读具体作品有感而发、由眼前情景联想到杜诗、吟咏杜甫诗意画、关注杜集珍贵版本等五个方面来具体考察乾隆诗集中与杜甫有关的诗歌,以便更好地了解在乾隆心目中杜甫其人其诗。

一、对杜诗的总体评价

正如我们文章的题目“诗称杜圣李谪仙,吾于甫也无间然”所揭橥的,乾隆于杜甫其人其诗非常推崇,就李杜二人比较来说,乾隆对李白还有所不满,而对杜甫则没有遗憾。此诗句出自乾隆《御制诗初集》(后面简称《初集》)卷三十九《读杜诗率题》:

诗称杜圣李谪仙,吾于甫也无间然。韩愈论文要气胜,不合而同甫有焉。贯穿今古气豪迈,元轻白俗诚知言。吾昔少年时,亦曾窥其藩。今也时复披卷读,乃知学步非且难。乃知学步非且难,惟以弃日适几闲。况乎治乱兴衰具诗史,岂可与批风弄月以为诗者同日而与同时观。

此诗写于乾隆十二年丁卯,时三十七岁。从诗中可见,乾隆是欣赏杜诗的贯穿今古、气势豪迈以及反映治乱兴衰的诗史精神的。相反,乾隆对元轻白俗,对批风弄月很不以为然。同时,我们也知道乾隆早在少年时就开始读杜诗了。

类似的崇高评价还有不少,如《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五《读杜诗》云:

大雅止姫周,何人继三百。卓哉杜陵翁,允擅词场伯。歌谣写忠恳,灏气浑郁积。李韩望后尘,鲍谢让前席。缅想浣花溪,披读仰高格。诗史非妄评,良足娱朝夕。

此诗写于乾隆在东宫时,是其诗集中最早赞美杜甫的一首诗。乾隆认为杜诗可以直接上继《诗经》,因为杜诗抒写忠恳,灏气磅礴,李白、韩愈、鲍照、谢灵运这样的诗人无人能比。又如《初集》卷六《读杜子美集》云:

太羮有至味,黄钟具元音。之子诚忠爱,遗编足探寻。忧怀匡社稷,逸志托山林。讽读消长夏,悠然获我心。

乾隆借读杜诗以消长夏,深为杜甫的忠爱忧国而感动。又《初集》卷四十四《读杜诗》云:

我读杜诗亦已屡,每一开编兴会殊。与造物游不知穷,柳州所言谓是乎。衙官屈宋徒自诩,律惊神鬼诚无如。寻章摘句只陋耳,抹月批风犹故吾。

乾隆读杜已有多次,但每次打开杜诗阅读时,他都兴味盎然。在赞美杜诗与造物游、律惊神鬼的同时,他也惭愧自己作诗仍在抹月批风。又《初集》卷四十四《杜诗》云: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寒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风足消夏。于唐拔尔轶卢骆,在汉绰然嫓班马。清词丽句空古今,一一皆从性中写。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风下。

乾隆每次见到杜诗,都忍不住要拿起来阅读,他甚至觉得杜诗就仿佛冬天的太阳、夏日的凉风。这次他是深为杜诗的清词丽句、抒写性情所折服,认为杜甫可以媲美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而于唐代则远超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和骆宾王。

又《御制诗二集》(后面简称《二集》)卷十《读杜诗》云:

天地间自有元声,于诗得者惟杜陵。一生出处可概见,千古诗史真定评。水亭荷浄无暑到,试展读之当快晴。寻声考格不可得,如风过水文自成。我思古人获我心,挹之不竭意气平。叔度汪洋亦如此,时月不见鄙吝生。

此次乾隆是在夏日水亭荷净处愉快地阅读杜诗,从中他看到了杜甫一生的大概出处,觉得杜诗是天地间的元声,千古诗史的美誉诚为定评。又《二集》卷四十二《读杜诗漫题》云:

冷炙残杯觅,今来古往包。惟应疟鬼避,那免谪仙嘲。岳望穷青鲁,堂成荫白茅。达人命多滞,难拟问羲爻。

乾隆这一次不是赞美杜诗,而是很同情杜甫长期的坎坷命运。

又《御制诗四集》(后面简称《四集》)卷七十二《读杜诗口占得句》云:

昨日之昨去难追,今日之今无驻时。百年之来迅若斯,由今视昔何须悲。杜老岂重读杜诗,然而杜老原在兹。顾兹弗舍眷恋迷,不值一噱诚堪嗤。

乾隆此时已经读了大半辈子的杜诗,仍然对杜诗如此地眷恋痴迷,真是难得。又《御制诗五集》(后面简称《五集》)卷七十《读杜口号》云:

把卷杜诗不忍舍,惭其义鲜悉精微。英雄惯作欺人语,细故髙贤记忆非。

此诗写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时乾隆82岁,距离89岁去世仅七年,是其诗集中最后一首直接提到杜诗的诗歌。就算乾隆此后不再读杜诗,从少年开始到现在,乾隆也坚持读了七十年左右了。在这里乾隆化用杜甫《赤霄行》中的诗句“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自嘲自己虽然挚爱了一辈子杜诗,仍不能明了杜诗的一些精微之处。在杜甫面前,乾隆是景仰而又谦虚的。

从上面所举已经可以看出,乾隆对杜诗的喜爱是持之以恒的,对杜甫的欣赏是真诚的,而对杜甫的赞美又是不吝言辞的:他就是一个杜甫迷。

二、读具体作品有感而发

乾隆不仅喜欢读杜诗,而且在阅读的时候还勤于思考,好发议论。有时候他会如上面所举从宏观方面来评说,有时候他则是针对具体诗篇有感而发。属于后者的,如《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四《海子行围同闻之蔡先生五弟读杜子美秋兴诗分韵得肉字》诗云:

秋晓猎平原,露重林如沐。归来息离宫,绕砌开黄菊。岂以漫游荒,往籍闲披读。维昔天宝初,杨李窃威福。道旁有饿殍,朱门餍粱肉。渔阳鼙鼓来,惊破霓裳曲。杜老时随征,殷忧积诚笃。伤心秋兴诗,令我劳往复。硬语蟠虬松,苍浑神味足。锦江波浪愁,巫山眉黛蹙。何如屈问天,空同贾赋鵩。遥遥千载心,文囿仰芳躅。

乾隆在秋猎时,身边也带着杜诗,闲下来就读。这次是和蔡闻之、五弟一起读《秋兴八首》,并一起赋诗。年轻的乾隆在诗中描写了海子行围地秋天的景色,也回顾了杜诗中关于安史之乱前后的一些内容,既感慨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欣赏杜诗语言的瘦硬和风格的苍浑。

又如《初集》卷四《读杜子美集有感》云:

乾隆读到了杜甫寄李白的一些诗,很欣赏杜甫在李白面前谦虚不伐的美德,及杜诗中如菽粟般朴实的语言。又《初集》卷十四《赋得“数问夜如何”五言排律六韵得中字》:

月淡明河北,星稀碧宇中。鸡人将报晓,珂马想因风。待旦怀无逸,衣宵惕有终。求贤四门辟,望道百王同。签响螭阶玉,钟鸣虬箭铜。昌言谁告我,藉以启蒙冲。

杜甫写于长安收复后的《春宿左省》诗有云:“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这份忠于国事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乾隆对之也是喜爱有加,故以其句为题,来抒写自己渴望第二天早朝议事早点来临的激动心情。又《初集》卷三十四《偶读杜子美存殁口号因题》:

郑虔毕曜吞声久,曹霸席谦有所思。岂识剑川杜子美,只今惟剩两行诗。

这是乾隆在读杜甫《存殁口号》二首时,有感于杜甫写此怀人诗时自身的艰难状况,对杜甫的遭际表达了由衷的同情。

又如《二集》卷十九《和杜甫遣兴五首,首句皆仍其旧而意自别》:

天用莫如龙,用吉见无首。变化故莫测,神功在不受。凭云乃自为,撄鳞亦何有。豫且得制之,是宜慎所守。

地用莫如马,水行不如舟。物各有所长,乖宜失良谋。而况鲜伯乐,盐车老死休。举肥肉胀群,常装金络头。

陶潜避俗翁,避俗亦避世。柴桑乐无闷,自著桃源记。肩舆命二子,偶顾亦何害。杜陵忠厚人,个翁乃深刺。

贺公雅吴语,老大故乡回。儿童不相识,问客何处来。可以喻宦况,浮云何系哉?山阴泉石佳,浊醪常满杯。

吾怜孟浩然,盖亦一作者。君固未己弃,己则觉君舍。浩荡襄汉间,曲高和者寡。幸有同心人,清辞誉风雅。

这里乾隆有感于杜甫《遣兴二首》和《遣兴五首》后三首的内容意犹未尽,故袭其首句,加以延伸。第一首想表达龙很特别,有神功,但也要谨慎行事。这应该有自警的味道在内吧?第二首则是说要善用好马,善用人才,也和他的帝王身份有关。第三首是对杜甫批评陶渊明有点意见。第四首则和杜甫差不多,一样欣赏贺知章的达生。第五首就孟浩然的不遇,乾隆从君臣关系的角度为君王做了点开脱。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乾隆作为一个帝王观察问题的某些角度。又《二集》卷四十三《偶读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诗因题》:

从来治道戒恬嬉,百尔殊途职各司。稚子总能文尚可,将军不好武非宜。

杜甫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九中有云:“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乾隆读到这里,从治道的角度对这位何将军身为将军却不好武提出了质疑。又《二集》卷七十八《夕烽用杜甫诗韵》:

按《唐六典·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夫燔燧举烽以报警急,非可常有之事,而日日行之,乃至平安不报。潼关失守,则其时可知矣。偶读杜诗,因而步韵。

放烟初入夜,一炬达长安。斥堠常窥伺,关山多破残。那辞失误罪,可识接传难。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

乾隆读杜甫《夕烽》诗时,联想到《唐六典》中关于烽火的记载,对唐代日日举烽火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士兵们很容易懈怠,以致贻误军情。

又《四集》卷九《读杜甫北征诗因题》:

予于甫也诗无间,独致疑焉是北征。元礼乘危谓忠义,昌黎志柳岂虚评。

杜甫在《北征》诗中有云:“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对陈玄礼在马嵬坡请求诛贵妃的行为给予了“忠烈”的表彰。但乾隆对此持否定态度,乾隆认为杜甫的看法是不明智的,陈玄礼不仅不能称忠义,严格来说还是个逆臣。在此诗后的跋文中,乾隆对此作了清楚的解释:“昌黎作《柳宗元墓志铭》,言友道甚厚,而恶夫临利害反眼不相识,落陷阱反挤之又下石焉者。夫友尚不可,而况其君父乎?若元礼之事,是即昌黎所恶者,而谓之忠义可乎?使元礼果忠义耶,当效朱云之请剑,或如辛庆忌之免冠,于禄山未反之前请诛太真,是诚所谓忠义矣。长安既陷,天子蒙尘,乃乘其危而逼太真以死,试思其时,肃宗继位灵武,即国已活,虽太真不死,岂能复为害于唐之宗社乎?且唐之宗社所以危,在元宗承平时不勤国政而宠太真,彼时不请诛之,以致流离播迁,则已迟矣。元礼固逆臣不足论,独惜甫一生始终托忠义于诗而有此论,未免以辞害意,亦责贤者备之义耳。”乾隆站在帝王的角度,对人臣行为的忠逆作出了不同于杜甫的价值判断。乾隆对杜甫,有的是赞美和同情,但唯有此点,他不愿苟同。又《四集》卷十二《赋得“春水船如天上坐”得迟字八韵召试题》:

杜老佳词人尽知,知佳趣者却诚谁。偶因问俗观民便,更值恬风静浪宜。绿水当春盛犹弱,黄舻遵港妥非迟。晓开平挹烟霞入,夕泊俯临星斗披。欵乃声如步虚唱,蜿蜒乘是御天时。乍看村远忽汀近,不觉舟行讶岸移。假借曾闻张四垍,先资已见沈佺期。济川设使商书拟,乐育菁莪此伫之。

乾隆在一次春天的舟行中,亲身感受到了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所咏的“春水船如天上坐”的美景,于是对杜诗中的“佳趣”体会更深。

从以上所举可以看出,乾隆看杜诗的角度,有和一般人相似的地方,也有和一般人不一样更切合他帝王之眼的地方。

三、由眼前情景联想到杜诗

在日常生活中,在处理政事时,如果眼前的情景与杜诗中的某个情景相似,乾隆就会很容易联想到杜诗,有时还会借此拟杜诗、和杜诗。这样的情形并不少,如《乐善堂全集》卷十六《拟杜工部东邻枣树歌》:

春光晼晩春风斜,东邻枣树方开花。大火西流届秋日,东邻枣树纷结实。开花结实年年好,催得东邻人欲老。儿童不觧惜流光,但爱秋来饱吃枣。西邻有客常著书,闭户不出一月余。东邻枣亦觉少否,不似王吉夸出妇。

杜甫并未写过《东邻枣树》这样的诗,只是在《又呈吴郎》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对于西邻妇人来说,杜家枣树自然就是东邻枣树了。现在乾隆面临的情况是,乾隆或某个读书人在一个地方读书著书,而东面人家正好有一棵枣树从春天开花到秋天果实累累,于是乾隆便联想到了杜甫的咏枣诗句。末两联,是用《汉书》中王吉的典故。《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云:“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此诗其实是乾隆的游戏之作。

又如《乐善堂全集》卷十七《拟杜工部洗兵马行》:

长云不隐关山月,沙漠龙堆多戍卒。壮士横戈古战场,将军饮马长城窟。长城水寒马不嘶,刀环入梦多归思。少妇楼头咽横笛,一声秋韵临秋吹。吹笛声高复声下,惊起匡床高卧者。侧身吟望兴咨嗟,向天长歌洗兵马。谓天盖高听自卑,电光倐忽雷车驰。云师雨伯扬青旗,阴昆水族功并施。盆倾瓶注遐迩滋,洗尽尘氛永息师。男归其家妇育儿,九州安堵乐雍熙。壮士勇力亦奚为,欲挽天河安用之。

根据诗中所写,在边疆有战事的情况下,楼上少妇夜吹横笛的凄咽之声惊动了乾隆,于是他想到了杜甫的《洗兵马》诗。因为杜甫在《洗兵马》诗末以神来之笔表达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愿望:“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乾隆拟之,也是想表达结束边疆战争,让战士回家,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又如《二集》卷六十九《琳琅丛用杜甫佳人诗韵并效其体》:

一时忆杜诗,空谷真空谷。径入琳琅丛,讵同凡花木。化轴尚欲培,樵斧宁敢戮。谁谓品曲人,乃道不如肉。淇澳将渭川,膻芗游秉烛。岂知寒山幽,森此万竿玉。凡夫昔卜居,常抱烟霞宿。有梦为蝶栩,无泪为民哭。泉或时而清,泉或时而浊。社祭永吴中,荒祠尚老屋。猗风情亦萧,影月手堪掬。粉黛非佳人,佳人即修竹。

琳琅丛,是苏州城外寒山别业中的一个景点。乾隆南巡途中来此游玩,置身万竿翠竹丛中,他想到了杜甫《佳人》诗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类的句子,于是用其诗韵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琳琅丛的修竹给人带来的清幽美感。

又《三集》卷十六《驻伊犂大臣阿桂等奏报二麦大熟,因用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韵,首句恰与崆峒小麦熟同体,遂用全章韵纪事,然彼当季世而黩武不已宜诗人之刺,今则遇绥丰于耆定之时亦反其意云尔》:

伊犂二麦熟,久矣旋王师。少留更番戍,屯田俾勤为。厄鲁固尔札,庙火焰早飞。霍集占馘献,大安反侧儿。虽有幸灾者,即今奚游辞。黙克逮西溟,无不詟国威。功成弗可弃,此语人尽知。归化回亦知,递觐瞻朝仪。卫拉乃无人,都护建阃麾。朝彦抡英材,百凡抒忠思。绿旗本习农,垦艺令乘时。索伦善骑射,侦候戈壁涯。耕回挈眷迁,使无离别悲。人事庶云尽,天恩至亦随。屡丰既兆庆,功惟贤臣归。甫也即重生,何以为刺诗。

从遥远的边疆伊犁传来麦子丰收的消息,乾隆听了非常高兴,也很快想到了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中“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之类的诗句,于是用其韵而反其意作了这首诗,对战事结束后伊犁边疆丰收安定的局面表达了由衷的欣慰。后面《三集》卷三十九还有《麦熟再迭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韵》,《三集》卷四十二又有《伊犁大熟三迭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韵》,伊犁的麦子第二年、第三年又同样获得了大丰收,边疆已成乐土,乾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又第二次、第三次叠杜甫同一诗韵抒发了同样喜悦的心情。

又《三集》卷三十四《无边风月之阁三章章五句效杜甫体并以题中字为韵》:

大块噫气名为风,振拂草绿与花红。吾则何敢披称雄。有时望云惧吹去,伫立亦厌飘蓬蓬。

四时皆宜惟有月,涤荡精神莹肌骨。近水楼台益清越。箕畴设以卿士占,蒿目渇贤念无竭。

耳得目遇真无边,清风明月太古年。细故记忆非高贤。杜陵朅尔效其体,吟弄于我何有焉。

无边风月之阁,在圆明园内的四宜书屋。当乾隆登上此阁欣赏圆明园的风月之美时,他想到了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的确,杜甫此组诗二一二的特殊结构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乾隆当然也不例外,好写诗的他当然也想找个机会模仿一下,于是在这里他效此体,一咏风月,二思贤才。

又《四集》卷二十七《夜雨用杜甫雨诗韵二月十七日》: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乾隆南巡,驻跸于扬州南面的塔湾行宫(即今天的高旻寺),南方多雨连绵的天气让乾隆感觉不爽。虽然用的是杜甫《春夜喜雨》的诗韵,描绘的却不是喜雨,而是夜晚所下有碍行程的大雨,也难怪乾隆打算逃离扬州城了。

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出,乾隆对杜诗是非常地熟悉,一旦有类似的情景触发,他就会很自然很容易地想到杜诗,然后或拟杜,或和杜,或步韵,或不步韵。实际上,这是乾隆有心向杜甫学习的一些方式,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学习,乾隆可以更接近杜甫的诗歌世界。

四、吟咏杜甫诗意画

如《初集》卷三十三《董邦达画杜甫诗意歌》:

诗中杜老集大成,天然古淡足佳句。风烟万里瞿塘秋,夺造化工归咏赋。最爱归云返照奇,每欲形容意难赴。词臣家法传北苑,爰教老笔写烟树。滃滃叆叆满谷白,槿篱茅舍依微露。天外一棱独迥绝,映带红霞正秋暮。江声澎湃疑聒耳,树色苍凉信消虑。杜句佳矣图之难,双美合并岂神助。何必崎岖历剑关,即坐江楼观滟滪。

杜甫同样作于夔州时期的《返照》诗有云:“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董邦达(1699—1769)的这幅画,即取意于此,乾隆观之,既惊叹杜甫诗句之奇,又赞美画家老笔传神,誉之为双美合并。无独有偶,另一位画家也就此画了一幅诗意画,乾隆也题了一首诗,我们不妨比较来看。《二集》卷四十三《张宗苍画杜甫诗意歌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之句》:

我曾一舸渡扬子,浩浩大江雄莫比。谁解源从天上来,但流地中九万里。瞿唐三峡虽未到,于杜甫诗今见此。当其中律鬼神惊,抉造化奇细摹拟。山村忽失树归云,石壁欲翻入霞绮。此景有自开辟初,拈出方知绝妙理。江边留滞茅堂贫,乐在千秋无闷矣。近日宗苍亦画史,能得诗意斯人耳。云乎江乎磅礴间,今兮古兮精神里。

乾隆感叹三峡中这样如画的美景自天地开辟就存在了,然而直到杜甫出现,才用神奇的诗笔将此景写入诗中,与人共享。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杜甫,岂不是诗歌中也没有此景、画作中也没有此景了吗?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呢!在这里,乾隆着重赞美的是杜甫的抉造化之奇,而于张宗苍(1686—1756)的画只一笔带过。

除此之外,乾隆还见过别的杜甫诗意画。如《三集》卷五十七《钱谷杜甫诗意图》:

五月江深草阁时,桤林飒飒引寒飔。传神设拟杜工部,坐对嘉宾定是谁。

根据乾隆的诗作,钱谷(1508—约1572)这幅画应取自杜甫草堂诗中的风景。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诗云:“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又《堂成》诗云:“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画作当是糅合了草堂风景而作,而非具体针对某一句诗。图中的嘉宾,殆为严武。

又《五集》卷三十一《题赵葵杜甫诗意图》:

抑为淇澳抑潇湘,飒飒蒙蒙引径长。却得幽居临渌水,传神写出杜襄阳。王孙棨戟本尊严,画笔饶他李董兼。悟得勋名胥梦境,竹深荷浄处消炎。张翥犹能见信庵,失因装潢惜何堪。元明多少名人咏,致叹沧桑总幻谈。

此诗之后,乾隆还有一段较长的跋文:

按:宋赵葵,字南仲,号信庵,赵方之子。与兄范俱宣力行阵,屡立战功,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赠太傅,谥忠靖。陈基称,葵有墨梅石刻在虎邱寺。是卷画笔在李董间,写竹深荷浄,颇得杜甫诗意。后有元翰林承旨张翥诗跋,翥犹及见信庵题款,惜为俗工重装割去。卷中有梁清标印,题为“竹溪消夏”。其余郑元佑诸人题咏,率称其父子勋业,致叹沧桑。惟明庐陵张昱诗有“荷浄碧溪烦暑外,竹深团扇小亭开”之句,与葵画意吻合,因改正,

题为“杜甫诗意图”并识。

由此看来,乾隆之前,并没有人明确地说赵葵(1186—1266)此画是“杜甫诗意画”。是乾隆凭借他对杜甫诗句的熟悉,凭借他对画作内容的理解,并结合画作上梁清标的题字和张昱的题诗,才断定这幅画是“杜甫诗意图”,而郑元佑诸人题咏时“率称其父子勋业,致叹沧桑”,其实是没有看明白这幅画。我们不能说乾隆的推断就十分地有道理,但画面的内容和“荷浄”“竹深”这样的字眼,也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早年长安时期的诗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的诗句:“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现在赵葵的这幅画藏于上海博物馆,上面有乾隆题“宋赵葵画杜甫诗意图”。

除了诗意画,乾隆对和杜诗有关的书法篆刻也感兴趣。其《五集》卷二十九《题文彭刻杜甫秋兴第六章》:

三桥铁笔法,创古足垂今。秋兴间题手,朝班或系心。何当频荟萃,却未费搜寻。好恶应知戒,怵然为此吟。

诗中夹注:“昨岁南巡,始于西湖行宫见文彭所刻印,篆法古雅。嗣后得文彭所刻印凡十余种,屡经题咏。是印刻杜甫《秋兴》第六首。”笔者认为文彭所刻当为《秋兴八首》之第五首,因为第五首中有句云:“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乾隆的“朝班或系心”既化用此句嘲之,就不可能是第六首了。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长子,工书画,精篆刻。在这里,乾隆是要告诫自己:文彭的篆刻是很好,但自己已经拥有十多件了,人应该知道收敛,不能放任自己的喜好。以诗自警,这是乾隆经常做的。

乾隆既热爱写诗,又喜欢赏画,将两种修养结合起来,就使乾隆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敏感、很在意,他能看到景想到诗,看到画想到诗,看到诗也能想象其中的画。他的这种眼光,在他读杜诗和他观赏杜甫诗意画的时候,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他甚至还凭借这种眼光自信地推断赵葵所画就是杜甫诗意画。当然,乾隆的自信还来自于他对杜诗的熟悉和理解。

五、关注杜集珍贵版本

乾隆喜欢读书,对书籍的版本也一向很在意,不管什么书,只要是珍贵的版本通常是宋版,他都喜欢为之题诗,这些诗很多也随着书一起进入了《四库全书》。杜诗也不例外,乾隆曾为《九家注》题过两首诗,为《千家注》题过一首诗。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四集》卷二十五《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云: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书出曾锓实郭集,本仍宝庆及淳熙。九家正注宜存耳,余氏支辞概去之。适以遗编搜四库,乃斯古刻见漕司。希珍际遇殊惊晚,尤物暗章固有时。重以琳琅续天禄,几闲万遍读何辞。

因为编纂《四库全书》,学者们开始清点武英殿库贮陈编,才意外发现这部宋郭知达的《集九家注杜诗》原来是宋刻善本。乾隆知晓后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诗庆幸它的重遇天日,既赞美它的版本价值,又感叹它的显晦遭际。当然,有了这样好的版本,以杜甫为师的乾隆读杜诗的热情也更高了:“几闲万遍读何辞”。

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又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没过多久,乾隆又第二次为此书题诗。《四集》卷二十七《再题宋版九家注杜诗》云:

兑氏之戈和氏弓,续增天禄吉光中。浣花眉列新全帙,金粟身存旧卷筒。尤物宁论显与晦,逢时亦有塞兮通。武英弃置今方出,挈矩人才默惕衷。

原来,乾隆是从这本书的显晦遭际联想到了人才的使用,如果一个该得大用的人才,却一直这样长期地被埋没着,不也是很值得警惕的吗?当然,对于杜诗的这个版本本身,乾隆仍然是宝之有加,他以古老而珍贵的“兑氏之戈和氏弓”来比拟之。

其题《千家注》,则见于《四集》卷九十六《题宋版千家注杜工部诗史》:

昌黎祇许仲尼师,吾亦云然于杜诗。注萃千家谓多彼,品高万古孰同其。一生惟是忠孝耳,小徳何妨出入之。秋兴八章重背读,又同此老坐移时。

《千家注》在杜诗的宋版中,称不上善本,乾隆可能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在这首诗中乾隆并不赞美这个版本本身,而是着重表达他对杜甫的景仰。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杜甫配做他的老师,因为杜甫一生忠孝,品高万古。所谓的“小德何妨”,盖指杜甫在《北征》诗中对陈玄礼的赞美,此点我们在前面已有论及。另外,乾隆亦曾关注过《千家注》本后牌记中出现的福建书坊“余氏勤有堂”的刻书情况,想知道它的刻书历史,也想知道它目前的经营情况,并诏福建总督钟音实地查访后予以回复,后来钟音也作了回复。

乾隆的这三首题诗也随书一起进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中收录杜甫诗集共五种,一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二宋黄希、黄鹤父子《补注杜诗》,三宋无名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四明唐元竑《杜诗攟》,五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乾隆为第一种题了两首诗,为第三种题了一首诗,这说明乾隆于这两个版本应是花时间读得更多的。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察,我想我们已经能够感知,杜甫在乾隆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乾隆通过关注、阅读、评说、赞美和学习杜诗,越来越深地走进了杜甫的诗歌世界。杜甫的忠爱忧国、谦虚不伐令他感动,杜诗的气势豪迈、诗史特性、律惊鬼神、清辞丽句等令他折服。他尽情地赞美杜甫,虚心地学习杜诗,他认为只有杜甫才配做他的老师,其他如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卢照邻、骆宾王、鲍照、谢灵运这样的诗人,都无法和杜甫媲美。不过,作为一个帝王,乾隆最欣赏杜甫的原因,还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之心。乾隆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曾为杜甫诗集写过一篇序,这篇序我印象中还没有学者引用过,这里不妨全录。《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七《杜子美诗序》云:

夫自上古康衢有击壤之歌,虞廷有卿云之咏,帝与皋陶、禹、益诸臣勅命赓歌,拜手扬言于一堂,歌咏之兴有自来矣。爰逮姬周,公旦、公奭调宫协征,律其节族,舂容乎大篇,堂皇乎雅辞。化自二南,达于列国,上自公卿,下至黎庶。至于变风变雅,亦莫非忠臣义士摅其忠悃,发为歌辞,好色而不淫,怨悱而不乱,皆可以劝惩当时,为教后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孰谓诗仅缘情绮靡而无关于学识哉?然《三百篇》之诗,不拘格律而音响中度,所谓太羮不和而有至味也。汉变四言为五言,间亦有七言之体。至魏晋,而音韵愈盛。入唐,而格律益精。盐梅之设,太羮之害也;七窍之凿,浑沌之贼也。至有不言性情而华靡是务,无劝惩之实,有淫慝之声,于诗教之温柔敦厚不大相刺谬乎?

是以言诗者,必以杜氏子美为准的。子美之诗,所谓道性情而有劝惩之实者也,抒忠悃之心,抱刚正之气,虽拘于音韵格律,而言之愈畅,择之益精,语之弥详。其于忠君爱国,如饥之食渇之饮,须臾离而不能,故虽短什偶吟,莫不眷顾唐祚,系心明皇,蜀中诸作尤致意焉。屈原放逐,《离骚》是作,后代尊之为经;子美之诗,亦因其颠沛流离,抱忠秉义,不究其用,垂于诗以自见,故后世宗之,参之于《三百篇》之列。若夫较一字之长,争一韵之巧,摛华藻于篇章,夸博赡以耀众者,艺也,非所以求子美也。

正是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忠君爱国,抱忠秉义,抒忠悃之心,抱刚正之气,道性情而有劝惩之实,赢得了乾隆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喜爱和推崇。

又《御制诗三集》卷七十四《读杜牧集》云:

茂学本工文,清辞每出群。虽称有奇节,未觉副高闻。锦字常悬壁,朱楼喜梦云。所输老杜者,一饭不忘君。

在这首诗中,乾隆将小杜与老杜相比,认为杜牧虽有不少优点,但他就是缺乏杜甫身上那种“一饭不忘君”的忠恳。又《三集》卷八十三《读王维传因成二绝句》云:

诗名冠代画绝世,奉佛离尘素志高。何事玉真公主处,琵琶弹出郁轮袍。凝碧题诗特宥刑,艺林齿颊似流馨。吁哉公论诚何在,弗愧乐工雷海青?

诗注:“王维与李杜齐名,李白之从永王璘已为不纯,至王维之受伪署给事,直是从贼,虽有‘凝碧’之诗,岂足掩其失节?而肃宗以其弟之救竟赦不诛,失刑甚矣。且维进身即以不正,岂若杜甫始终不忘忧国忠君者所可同年而语哉?”在这里,乾隆又将王维、李白和杜甫比较,认为在安史之乱中大节有亏的王维和李白,和“始终不忘忧国忠君”的杜甫是不可同年而语的。李白、王维、杜牧都是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乾隆对他们都有所不满,由此可见,乾隆喜爱杜甫和杜诗的真正原因之所在了。

注释:

①本文所引乾隆的诗歌或文章,均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66页。

③详情可见《清实录·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21册,第16-17页。

责任编辑 陈宁

作者:蔡锦芳,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44。

猜你喜欢
杜诗乾隆杜甫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登高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纪晓岚戏乾隆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