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置研究”为载体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2017-04-26 16:38陈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生

摘 要:“前置研究”是指: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安排的“前置研究”具体任务的提示下,围绕着将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自主进行独立的课前研究学习活动。通过对“前置研究”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前置研究”任务的科学设计与安排,以及教师对完成“前置研究”任务方法的细致指导,最后精心运用“前置研究”的成果进行课堂教学与研讨等,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学生 前置研究 学习方式

一次由我作课的教研课结束后,在教研组评课时,李老师说到:“陈英,你上课时基本看不到你在说,都是学生自己在那儿交流辩论,你上课好轻松哦!”“就是,就是”毛老师接着说,“你看嘛,这节课上,陈英就只说了几句话,但这几句话就这么恰到好处,把学生弄得溜溜转!”“嗯,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高,多轻松的就把知识点掌握了……”的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重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习的方法,提供学习的平台,努力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实现我的“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的教育梦想!其中,“前置研究”就是实现这一教育梦想的法宝!

所谓“前置研究”是指: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安排的“前置研究”具体任务的提示下,围绕着将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自主进行独立的课前研究学习活动。那么,如何运用前置研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启智慧之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前置研究”的价值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学生开展课前的“前置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的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研究。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课前前置研究,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预先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带着准备进入课堂学习,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因为学生有准备,对在前置研究中自己还存在的问题有充分地认识,能带着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投入学习,使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3.前置研究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长期的独立学习训练,能有力地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正确认识前置研究成果:我们对前置研究成果的认识并不仅限于学生对于前置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学生在前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操作,包括学生通过前置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包括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而获得的课外知识等等。

二、科学安排“前置研究”的任务

过于容易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么一看就会,要么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就懂,这种内容学生再去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前置研究显然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原理简单而过程复杂的内容来说,只会造成重复的劳动、浪费时间。过于困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强硬地进行前置研究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往往还会造成学生为难、厌烦的情绪。前置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做到有备而来,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是底线要求。因此,要科学安排“前置研究”任务尤其关键。

1.控制“前置研究”任务的总量

但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安排前置研究的内容时,应注意适当控制任务量,一般手写的在10—20分钟为宜,需要动手实践操作的可适当延长。总体,以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为原则。如:我在上三年级《吃西瓜》(同分母加减)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前置研究任务:(1)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 =?(2)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清楚的?这样的任务简单而且紧扣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尝试,同时梳理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便于在课堂中,学习的焦点直指学生不明确的地方,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2.增加“前置研究”任务的操作性

儿童心理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同时,可操作的前置研究任务,更能在思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进行六年级《认识圆柱》一课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了学生的前置研究:(1)独立看书P3,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圖形是圆柱?(2)用纸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这样的前置研究,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圆柱”进行初步的认识,并将自己的认识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更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有了充分的准备

3.注重“前置研究”任务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在设计“前置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尽可能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从而促进学生根据“前置研究”的课题,在课前积极的独立思考与探索将要学习的新知。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前置研究内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5个小数,并分别说说,你在哪儿找到了,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前置研究中,学生带着数学眼光走进了超市、走进了书店、走进了网络……通过这样的前置研究活动,学生乐趣丛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加广阔而深刻的理解。

4.强化“前置研究”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以此,我们在设计“前置研究”的具体内容时,应该尽量地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的储备,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如:在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前置研究:(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得到的,结论是什么?(2)动手尝试研究三角形面积是怎样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的前置研究,因为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作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有了将不知道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这种“转化”思想的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从而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形成运用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的意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细致指导“前置研究”的方法

精心科学设计了前置研究的内容后,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前置研究的方法,才可能让学生的前置研究活动扎实开展,才能让前置研究活动有所实效。

1.明确完成“前置研究”任务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前置研究的方法包括:看书、查阅书籍、运用网络、动手操作、重点勾划、尝试练习、提出问题等。同时,老师与学生每个约定每种方法的具体要求,以帮助学生掌握其方法。如:看书,(1)要求从第一个字开始,不漏掉一个字,一幅图;(2)问问自己,从书上的这些字和图中,自己知道了些什么,还有那些不清楚的,并在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打上“?”等。

2.加强完成“前置研究”任务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方法,并运用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前置研究”活动,学生明确了前置研究的方法后,开展一些专题前置研究方法训练课是必不可少的。即:以一個课例为例子,用专门的一节课,带着学生一起开展“前置研究”活动,其中,强化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活动方法,以及每个环节要达到的效果等,以此加强学生对前置研究方法的掌握。

四、精心运用“前置研究”的成果

为了让“前置研究”活动能有效、可持续开展,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前置研究成果”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研究的成功,从而增加自己研究的信心,修正自己的研究方法。其中,在课中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前置研究成果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展示前置研究成果的时空,从而促进课堂学习效果的达成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首先,在课堂引入新课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小组的组内展示交流活动。要求四个人为一组,每人都要将自己的前置研究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说明与展示,在一人交流时,其余人仔细听,并评价,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组内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对自己的“前置研究”成果进行修订与完善。第三,梳理成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小组修订后的“前置研究成果”,并就汇报的情况进行全班互动与质疑……通过这样的交流、修订、互动质疑等活动,学生在课前独立开展的“前置研究”活动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更在同伴的评价中,体会到了学习研究的成功,明白了自己学习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促进了课堂学习效果的达成。

只要我们对“前置研究”的价值有了正确认识,并在准确把握教材以及学期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安排“前置研究”任务,同时对学生如何更高效的完成“前置研究”任务的方法给予指导,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前置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在交流与展示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维的交锋……那么实现以“前置研究”为载体,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美好教育梦想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