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善的幸福人生

2017-04-26 21:53瞿晓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关键词:理想国真实幸福

瞿晓娟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完全实现的理想国家蓝图。然而两千年来,这种理想制度依然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历史证明这种制度并不现实可行。然而,柏拉图的思想在现实当中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从个人角度,柏拉图推崇的“善”与“真实”正是一个人拥有幸福人生的正途,对真理的追求与以善行作为幸福标杆的思想可以跨越社会阶级的差异,排除利益分配的冲突,达到人生的自我认同,使所有人人获得幸福。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真实;善行;幸福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要理解柏拉图的思想,就不得不先关注他对于真实的看法。柏拉图主义可以被归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他将世界分隔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感受到的世界,真正的真实,其实是我们意念中的世界,所以对柏拉图来说,“理想国”所描绘的是真实的现实,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则是对真实的拙劣模仿。

追求真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为了探索纯粹的真理,柏拉图建立了雅典学园,并且在那里坚守了四十年。这正是柏拉图哲学当中那种神圣高贵的东西——追求纯粹的理念,在自然万物中,只有数学的对象最具有理念的色彩,比如圆和直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圆和绝对的直线,有的只是圆和直线的理念,它只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即智慧的真实世界。于是,雅典学园的门口会写有“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只有学习数学,才更容易进入理念的世界(吴国盛,2002)。

真是人类自我认同的基础,它通过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一个人。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由于生活在不真实中而感到无法冲破的压抑与恐惧感,极力想要逃离虚假的空间,尽管他的周围拥有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物,但一切都是假设的和虚构的。真实的世界在楚门从未见过的“外面”,尽管只存在于他的意识中,却比摄影棚所伪装的现实真实百倍。只有冲破了摄影棚最外面的那扇门,一个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这种真实与想象的二元论也体现在电影《黑客帝国》当中,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在这部电影中被呈现为未来的世界:被“母体”控制的人类正是柏拉图洞穴中手脚被缚的人,“母体”通过接入人体的管线传递给人的各种感官与生理反应正如洞穴人背后的火光在眼前的石墙上映出的影子。人类所听所见所感并不一定就是真实世界,影片中人类反抗者们誓死争取的,就是理想当中的真实,尽管谁也没有真正见过它。“母体”可以提供所有可称得上真实的物品与感官,但是人的精神却坚持追求意识当中理想化的“真”。

这正符合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人生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要经过两个阶段才臻于成熟,第一,让自己适应外部世界的社会;第二,适应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我们是谁。追求真理正是对第二个阶段的实践,是人生高一層次的追求(徐光兴,1996)。

柏拉图的理想国蓝图是要实现社会所以阶层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幸福,但随着每个人所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地位,价值观的不同,其对于幸福的理解与感受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政体,社会都会有幸福的阶层和不幸福的阶层。柏拉图基于这样的前提却依然提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是因为他所理解的“幸福”与人们一般意义上幸福观的根本区别:人们总是以名誉、地位、权力、财产的拥有作为“幸福”条件,在柏拉图看来这只是“被认为幸福”的一种错觉,“真正幸福的本质在于‘善的拥有,这是‘万人共通的一种希求”。在希腊语中,“幸福的”与“善行、善终”基本作为同意词来使用。也就是说,人的幸福与否,来自于人的行为的善恶(林美茂,2005)。

当我们把“善”当做幸福的标杆时,自我的幸福便不再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从善是一种跨越阶层的德行,不牵扯到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或利益的得失,不论什么地位,什么阶层或什么地域的人,都有权利并且有能力做出善行,不论善行大小,都是个人幸福的标志。如此说来,理想国并不是空想的乌托邦。

考虑到社会现状,并非所有人都品德善良,乐于从善,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心灵邪恶的人,柏拉图也指出“美好善良的人是幸福的,不正而邪恶的人是不幸的”。那么暂且不要求全社会达到理想国的状态,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个体的幸福,从善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善行的,做一个善良的人,来获得几千年来所有人类共通的幸福。当生活与现实的压力袭来时,应该想一想,我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善正是一种最为珍贵的幸福。

柏拉图提醒人们,只有懂得真理与善的人才能带领民众建立善的国家,让正义取代非正义,让节制取代放纵,只有内心具有神性、安宁与和谐的人才能给国家带来秩序与和睦(伊迪丝·汉密尔顿,2008)。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许还很遥远,但他的思想拥有广阔的现实意义,对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来说,他的思想的火花都意味着人生的幸福钟声,任何人,不论阶级、地位、地域、信仰都能够获得真与善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A.E.泰勒泰勒.《柏拉图:生平及著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30页.

[2]林美茂,谈“哲人王”理想中“知”的问题,《希腊原创智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索伦森,《悖论简史:哲学与心灵的迷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徐光兴,《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6]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的回声》,曹博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理想国真实幸福
大理:梦游理想国
直销理想国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