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中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017-04-26 22:23朱立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高中生实践课堂

摘 要:高中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人、对自然、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确的态度,以提高高中生的知识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在于使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因此,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应该并肩齐驱,将科学与人文融合于课堂,在实践中凸显人文底蕴。

关键词:高中生 文化素质教育 课堂 实践

一、回归文化素质教育本真,让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并肩骑驱

1999年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掀起了推崇“素质教育”的热潮。近年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高中阶段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由“应试教育”导致的异化现象十分突出,“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已经成为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内的共同观念,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按照此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高中生便难以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进而产生一些突出问题,即对于科学精神的把握、道德价值的内化、艺术涵养的升华这三个方面。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之一在于模糊了对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内涵。科学素质包括以下四个層面:“解释层面、精神层面、器皿层面和社会层面”。应试教育使部分高中师生对科学素质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解释层面(即科学知识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器皿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精神层面作为科学素质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层面;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运用于造福社会,是“器皿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结合体现。因此,完整的高中科学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对这四个方面的全面认识和把握。由于认识不足,使高中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误解为对学科知识的培养,对科学精神的把握出现问题。

回归文化素质教育本真,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让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并肩骑驱,让学校既能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成为学生强大的内驱力和精神食粮,使学生把握文化素质的内涵,塑造良好的人格。

二、重塑文化素质底蕴课堂,创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堂生态

文化素质教育的职责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学生情感的滋养、信仰的引领、实践的锻炼。高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应试教育导致的分数至上现象成为教师工作和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在大多数的高中学校中,重视学生分数,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为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搞好学习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学生的终极追求。因此便出现了忽略了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表现在贬低艺术学科地位,甚至用其他科目代替艺术类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打压下,伴随众多所谓“主科”的挤压,学生几乎所有精力都用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与考试中,缺乏投入应有的精力对文化素质的培养。

应试教育下的师生评价体系也存在一系列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弊端:认知失当、教育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高中是学生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师,理应在宽度和深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使学生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

重塑文化素质底蕴课堂,创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课堂生态,是时代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高中各学科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素材,各学科应根据自身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尊重生命,彰显个性,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同时,专题教育活动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精心组织开展富有新意、能增进学生体验和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形成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三、走出课堂探索文化传承,在实践中凸显文化素质教育内涵

目前,我国当代素质教育在教育途径上,还存在重视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这一问题。在高中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中,我国目前还未形成适切的教育途径,不能有效开展高中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灌输,轻启发。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逐步发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办学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引领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使学生进一步把知识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社会实践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校还应该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走出课堂,实践中凸显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使第二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素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显静.目前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教育,2002年第5期

[2]陶宏开.改革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3]郑若玲.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9 年第2 期。

[4]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7期。

[5]肖显静.目前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教育,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朱立薇,男,湖北孝感,硕士研究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生实践课堂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