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关系中的化因素

2017-04-26 12:55孟祥薇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

【摘要】文化是一个驳杂的概念。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变化,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所提升。本文也将从国家、国际、全球化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冲突合作;国际关系

自“冷战”结束后,世界有“两极”格局逐渐转变为“一超多强”,加上“全球化”的风暴席卷,世界国际关系的角力也逐渐由采取以军事和经济为主的“硬实力”转变为“软实力”。

一、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一战以后。联邦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认为,国际关系学的诞生日应该是1919年5月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同意在本国建立国际关系学的学术机构。同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最早的国际关系教授职称,开设了国际关系讲座。随即,大量专著问世。从此,国际关系脱离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学派诞生;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现实主义学派出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60年代后有了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及到了70年代,在内涵上做了扩大的新现实主义;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发展起来。现在,建构主义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三足鼎立的主流理论。

二、文化的概念及特性

在古今中外,对于文化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解释又分广义与狭义上的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第二个解释是“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例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达成认识并为广大人群所掌握,因此这种解释有体现出文化的普遍性与共识性。

在柯林斯英语语料库中键入“culture”一词,出现了五个解释,前四个是名词,最后一个是动词。第一个解释译为中文的意思是文化包含着各种对社会文明和人类思想发展极为重要的活动,比如艺术、哲学。第二个解释是尤文话指拥有特定信仰、生活方式或艺术形式的社会或文明。第三种解释是文化是某组织或群体的一致习惯和行为方式。第四个和第五个解释均是生物学上的意义。根据柯林斯英语语料库中的前三个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以英语为主的地区对于文化的性质的看法。第一个解释指出文化是重要活动,对人类及社会发展重要,在这里体现出上文中的“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但其尤指艺术、哲学活动,从这些活动的性质上有突出了文化的普遍性与共识性。又从第二个解释与第三种解释中发现,第二个解释由“特定信仰”和“生活方式”间接暗示出一定的地域性。第三个解释则直接指出对象是“某组织或群体的一致习惯和行为方式”,则直接道出了其中的民族性。于是,从中西驳杂的文化概念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文化的特性具有民主性、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普遍性和共识性。

三、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结束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出现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新格局。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1990年,约瑟夫·奈首先明确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对文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之后,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写道,“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约瑟夫·奈的观点说明冷战后以文化等为来源的“软实力”也将与“硬实力”一起成为国际关系博弈中的重要手段。美国作家亨廷顿在其1996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写道,“在冷战后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基本来源将不再首先是意思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虽然亨廷顿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夸张的放大,但是,毫无疑问地说他意识到了文化在今后全球的格局中作用的变化,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参数。而在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阿拉伯之春”,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就有学者指出,西方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合作与培训项目,向阿拉伯青年和文化精英系统地灌输西方文化,培植代理人,更有当地青年活动分子认为培训使其改变了对于变革和政治的认识。这也与约瑟夫·奈在他的书中所讲到的政府需要对文化交流积极扶持实现美国“软实力”对其他国家青年的吸引和认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理论到现实中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已经得以提高。

四、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已有提升,接下来将要分析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接下来将从国家角度、国际角度、全球化角度三个方面来说明此问题。

从国家角度来看,文化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内容和目标上的影响。第一,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及其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都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故而文化及其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稳定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和连续性,所以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是稳定的且对今后社会有连续影响。而如果要从文化角度研究一个国家的国家外交政策,势必要研究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国家外交政策的背景。有学者就曾撰文道,儒家文化影响中国的外交行为,中国历史上的信仰体系儒、释、道三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源泉。比如说,“和”是儒家文化中一个和重要的原则,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仁者无敌,以德服人”等,说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追求和平,主张和谐相处、协和万邦。中国的外交亦受其影响,1955年亚非会议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一直贯彻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长期坚持“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第二,从国家领导人、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制定群体来说,文化会影响他们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和外交政策的制定。约翰·P·洛弗尔认为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利的人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即是说,国家领导人在处理国家对外关系时,会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其所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而外交政策不是单一的物质利益问题或国与国的关系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国际形势、国家利益、道德、伦理评判等。于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制定者和制定群体的文化程度和文化价值观。在关于习主席最新的“关于大国关系治理的新思想新论断”中,他提到在探索在大小规模不等的国家之间形成新型国际关系时,要“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而在“大国关系在价值体系上的这个基本面,决定了治理大国关系不能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更不能抱有‘道不同,则干之的态度,而应要有‘道不同,可相为谋的气度,相互尊重,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积累合作成果。”

从国际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文化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形势,并且影响政治。冷战结束后,结束“两极”对峙,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文化冲突便凸显出来。加之,由上文所述理论界认为对文化对国际关系开始起到作用,所以,各国开始了文化战略的部署,这其中又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的对抗尤为激烈,这是第一个方面。冷战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输送以电影、电视剧、音乐、小说为代表的流行文化,还有各种交流项目、基金项目等,文化输出向发展中国家袭来。但是,这种输出与其输入是不成正比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输出文化是相当困难的。比如在中国,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购书,发达国家的出版物虽不及国产出版物多,但也占据半壁江山。以政治色彩不濃郁的电视剧为例,《甄嬛传》在美国一个付费视频网站播放就令国内媒体大肆报道,抛开炒作等媒体问题不谈,这是至少体现出一点,即我国向美国输出电视剧的不易。而美剧在国内的网络上早已流行了好几年,尤其是对青年来说。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往往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却又比发展中国家强势,加之文化本身的扩张性与人为的蓄意导向,这种文化输出早已变为一种文化霸权。而发展中国家也不会任这种文化霸权对本土文化肆意屠戮,因此,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在这种对抗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会在猛烈的文化霸权下产生危机感,对文化霸权形成逆反,抵抗它使之虚无化,对本土文化给予充分保护,双方的文化斗争又往往会发展为政治斗争。第二,文化影响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一般观念认为,同源文化对促成国际合作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是同源文化,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更易达成彼此的共识,误解和曲解相对较少。欧盟就是证实这一观点的最好例子。但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吸引力也对国家与国家间达成合作具有影响力。汤一介先生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是主导的。”异质文化和同源文化影响易诱发国际冲突。前文也提到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的前提就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中国古代有“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就有这样的意思。而异质文化往往就更强调这种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就容易引起歧义,引发文化误解,进而演进为国际冲突。2015年5月20日发生在法国的《查理周刊》袭击事件,《查理周刊》一向以辛辣讽刺的文风和创作手法获得当地民众的青睐,该周刊认为自己有“说话”的权利,你不“同意”,但不能剥夺这种权利,所以并未预见到讽刺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画会产生如此严重后果,一方面是出于西方文化中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出于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并未如其标榜的那样尊重多元文化,傲慢对待他国文化。最终,出现极端组织的暴力袭击,进一步导致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恶交。然而,这并不是说同源文化就不会诱发国际冲突,因为西方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地,也会发生激烈的摩擦。只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加不易解决。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明确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即从全球化中派生出文化全球化,从文化全球化上考察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全球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允许分离化与同质化并存。文化全球化有助于缓和和改善国际关系,为国际事务提供了新的理念。第一,文化全球化有利于促成人类共同利益观和全球意识的建立,达成一些价值上的普遍认同,形成统一的理念,而这种统一的理念为处理国际关系问题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一种认同基础和基本价值。比如说,全球气候大会,对于环境等生态问题至少全球各个国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全人类的严峻性,虽然会议达成一些协议缓慢,但是各国都坐到了一起商讨这件是的解决,都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努力。第二,文化全球化促成共处、对话理念的确立。传统的国际关系在内容上限定于国家利益的较量,突出军事冲突,其主导倾向是冲突和对抗,从而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然而,冷战结束后,对抗性思维与文化全球化下确立的人类的共同利益相对立,这种理论逐渐没有市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观念指的是共有观念,也就是文化。多伊奇的安全共同体的理论是核心是交往沟通,他认为这种是建立在共有知识、观念因素和厚重的环境等概念,即文化与文化环境上。而这种交往沟通的理论也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历年之一。

总之,文化在国家、国际、全球化三个角度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冷战”结束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有所提升。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夸大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文化与物质关系、国际局势、国际理论相结合,加以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具体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王 震. “阿拉伯之春”与西方意思形态渗透[J]. 现代国际关系, 2012(6).

[2] 张敏清. 外交政策分析中文化的作用与地位[J]. 国际论坛, 2003(4).

[3] 汤一介.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M]. // 王缉思, 主编. 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与冲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251.

[4] 星野昭吉. 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M]. 新华出版社, 2001:199.

[5] 约瑟夫·奈. 美国能领导世界吗?[M].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145.

[6] 约瑟夫·奈.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东方出版社, 2005:11.

【作者简介】

孟祥薇(199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传承 民族 文化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