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共享”环境下独立学院教师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2017-04-27 08:41陈永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工作量师资学院

陈永莉

摘要:教师课程教学工作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师资共享”背景,使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模式出现了一般普通高校所没有的一些極具个性化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考虑影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众多因素,提出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模型,努力使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简单又合理,更具操作性,达到健全学校激励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工作量计算模型师资共享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是一项复杂,细致,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涉及到每个教师的工作安排和切身利益。独立学院师资组成不仅有自己的专职专任老师,还共享主办方的师资力量,另外还有社会聘请等等。在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共享”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适合独立学院各类教师的,具有稳定性、透明性、易操作性、激励性的工作量管理工作模式,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影响到教学质量和队伍的稳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着重讨论独立学院教师课程教学工作量问题,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不作讨论。

一、独立学院师资组成及管理

“师资共享”是独立学院优质资源组合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在使用自己的自编教师队伍的同时,共享母体的师资,以及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在“师资共享”背景下,目前独立学院对师资的管理主要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直接管理是直接聘任母体的部分师资作为自己的任课老师,我们称为“单聘教师”,按其在独立学院承担的工作量直接发放课时酬金给老师本人。这种方式实际上参照了外聘老师的管理模式,对其的聘任、考核、奖惩统一于独立学院。

间接管理是独立学院某个教学任务由母体承担或部分承担,母体派遣老师,我们称之为“委派教师”,这部分老师的聘用、考核、课时酬金的发放由母体负责,独立学院只将最终的工作量与母体结算即可。

不管是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都有利也有弊。事实证明,直接管理有利于调动老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自编专职专任队伍,控制共享师资比例,“622”的比例将更有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即自编老师占60%,共享师资和行政管理人员兼课占20%,外聘老师及行业人才占20%。

建立一个适合独立学院各类教师的,具有稳定性、透明性、易操作性、激励性的工作量管理工作模式,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影响到教学质量和队伍的稳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现行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将工作量的计算单位取为“当量课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计划数为基数,乘以适当的人数系数,课程性质系数,新开课系数等作为教学当量工作量。目前这种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之处:

1.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仅仅考虑了课中工作量(讲授或指导的课时)和课后的部分工作量如作业批改,出卷改卷的工作,而对于课前的备课几乎没有考虑,或者说在文件制定中没有明确。

2.工作量计算办法不够完善,一些参数的设置已不符合目前的教学实际。各类系数的权重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工作量有非正常膨胀的趋势,影响教学效率。比如:可以上重复课的非要安排给不同的教师上;可以合班上课的非要小班上课;同一

教研组不同的教师轮流上新课等情况,目的都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作量,这样做的结果既浪费教师精力又降低教学效率,同时浪费教学资源。

3.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课程类别差别不大。如有些课程教学内容变化大,任课教师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备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较大;有些课程教学内容变化小,用于备课的工作量处于正常水平;还有一批技能技巧类课程,如外语听力类、上机类课程、体育、美术书法素描等,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讲授规则、课堂练习量大。不同的课程,老师付出的劳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需重新合理核定各类课程的权重系数。

三、影响教学工作量计算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影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计划学时、教学班人数、课程性质3 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时间安排,可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根据讲授的教学班次数,可分为一般课与重复课等。

1.在文件制定中明确各类课程工作量包括的内容,对各类教学工作的完整性有确定的定义。

2.为了较精准地计算教学工作量,又不至于使计算工作太过复杂,需分类设计计算办法,合理调整各项权重的量权系数,并统一度量衡。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推进,教学的内容、专业的改造、课程的设置、计划学时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调整更新教学工作量考核的方法。

3.确定合理的额定工作量。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设置不同的工作量额定数,同时考虑教师全勤以及特殊原因的半勤工作情况。最大程度地实现工作量的激励作用。

4.各类型的教师在落实任务时应明确聘任的相关性质。因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师资队伍中除了使用自己的老师,还会“借用”一些母体的师资,聘请一些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自己内部行政人员的兼课。因此,每一类教师的工作量在基本量计算的基础上,都应该有一个考核和分配说明。

四、计算模型的构建

课程教学工作量是指教师承担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量。教学工作量采用当量课时为计算单位,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计划学时为依据,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技能技巧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种类型。

课程教学工作应包含前期备课、课中的讲课、课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以及命题与监考、改卷、评定成绩、成绩录入,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工作。以教学计划数作为计算基础,同时考虑教学班人数、课程性质系数、重复班系数等主要权重系数作为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的基本原则。各类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模型如下:

1.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量:A1=S*K1*K2*K3,其中:S为计划学时数,K1为学生人数系数,K2为课程性质系数,K3为重复课系数。取消原来的新开课系数,对教学班人数进行取值范围的划分并设置上限。在此公式中,K1为变量。

2.实验课程教学工作量:A2=S*M1*M2+S*M1*(M2-1),其中:S为计划学时数,M1为实验课程系数,M2为实验课批次。不再规定实验课每批次的人数,而是根据实验课程的批次来确定实验课工作量。实验课程系数M1再根据分组和不分组来确定。

3.技能技巧类课程教学工作量:A3=S*J1*J2*J3,其中: S为计划学时数,J1为学生人数系数,J2为课程性质系数,J3为重复课系数。J1根据上课人数的取值为变量,J2的课程性质系数为0.9。

4.实践教学环节类工作量:A4=30*T*(n/40)*N1,其中T为计划学分数,n为教学班学生人数,N1为实践环节类别系数。N1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而不同,如果集中性教学实践N1野外为1.5,非野外为1.0;半集中性N1为0.5,分散性N1为0.2。

五、模型的应用

对教师工作量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是本模型建立的目的之一。上述计算参数的确定,有利于在系统内进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从而达到一旦教学计划落实,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基础数据即能通过计算机统计得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求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如教学计划、学时、上课周数、班级人数、课程代码、教师职称、教师性质、权重系数等数据保持高度的准确性。

此计算模型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力求体现公平与透明。独立学院因其办学的特殊性,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中不仅有自己的专职专任老师,还共享一些母体的师资力量,以及社会聘请的一些老师。在基本工作量计算的基础上,各系对自己的专职老师,主办方的师资力量,社会外聘老师的工作量计算,在实际的当量工作量基础上,应再根据不同的职称,学评教、以及督导听课的数值,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质”和“量”相统一的全面兼顾。在课时酬金结算时,根据效益原则,确定合理可行的额定工作量。

工作量计算过程应公开、透明、民主,接受所有教职工的监督。因此,在工作量计算中不仅要重视核定计算过程及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要尽可能提高过程的透明度。计算结果需几轮公布于众,经公示、核对,确有错误的应及时纯正修改直至无误。

六、结语

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管理是高校师资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常规管理工作,它和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教师工作量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说是教师工作的一个指挥棒,一个导向。它是学校核定教师编制的主要依据,又是学校分配奖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实施好就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如果处理不當,就可以起反作用。此模型的构建,根据各类课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参数,在实际操作中也使教学工作量计算更简单和方便,更具有公平性及稳定性。

总之,教学工作量的制定需要不断地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吴勤兼顾“质”与“量”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模型宁波大学学报 2013.7.

[2]郭晓红,闻观准确界定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3]张中学浅谈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定原则及其局限性中国轻工教育 2007.3.

[4]张爱中关于高校教师工作量考核的若干思考《教育与职业》2011.8.

猜你喜欢
工作量师资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估算LiDAR内业工作量的方法研究
一个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及其应用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学院掠影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网上互动教学工作量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