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教育散记(下)

2017-05-08 06:12严必友
江苏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校风自由德育

【摘 要】在美国,学校之间既有相似处,又有各自的独特处。费城的普林斯顿大学追求思想的自由;波士顿的哈佛拥有淳正的校风,学校的德育工作平实简单,道德要求融入日常生活点滴,从而内化为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关键词】自由;校风;德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72-02

【作者简介】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1)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呼吸费城的自由空气

从华盛顿去纽约的途中,顺道去游览著名的费城。费城的名气可能主要是因为这里有一所享誉世界的学府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它曾经作为美国的首都,并在此诞生了著名的《独立宣言》,由此美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费城虽然是一座工业城市,但城市的绿化和空气质量保持得非常好,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透出浓郁的厚重和悠闲。在保存完好的独立宫门前,矗立着华盛顿总统的铜像。透过那庄重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联邦会议讨论并通过《独立宣言》的热烈场面。站在象征美国自由精神的自由钟前,嗡嗡的钟声久久回响,旁边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振聋发聩的句子:让独立和自由的阳光照耀每一寸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走过威瑟斯伯恩大街,普林斯顿大学就在我们的眼前。这所全球顶尖大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深厚而久远,沧桑的古木高耸云天,似乎在告诉人们普林斯顿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校园的长凳上坐着三三兩两的学生,有的在讨论问题,有的在静静地看书。顽皮的小松鼠一会儿在树上嬉戏,一会儿在草地上追逐。校园的每一幢建筑都风格别具,堪称精品,整体布局得体大方,相映成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校园里会不时出现一个图书馆。导游介绍说这正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独特之处,学校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和场所。在图书馆里,学生们尽情享受着求知探索的乐趣,讨论问题蔚然成风,思想自由放飞,精神不断丰盈。后来我们看到,图书馆也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标志与风景。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为市民建造配套的免费图书馆,市民也把去图书馆当成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天去借书或阅读的市民络绎不绝。行走在街道上,轻风拂面,满眼青翠。从海报上得知剧场正在上演《林肯》和《安娜·卡列尼娜》,剧场外聚集着不少观众。街边咖啡馆里,人们悠闲地边喝边聊。

哈佛的校门

来到波士顿,不能不去看看哈佛。几个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得知我的到来,已提前在学校大门口等待。红砖垛,铁栅门,拱形的门洞,又矮又窄,古旧简朴,使你怀疑这是哈佛的校门。

走进大门,迎面看到学校创始人约翰·哈佛的铜像。雕像不高,但铸造精细,神态安详,仿佛打量着从大门走进来的每一个人。1636年,年仅29岁的约翰·哈佛先生参与筹建了剑桥学院,两年后他英年早逝。临终前,他将850英镑和400册图书捐给了学院,这相当于当时政府每年拨款的两倍。哈佛的捐赠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政府和学校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想,应该让哈佛的善举成为一种风尚。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学校的名称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也正是这个决定,使名不见经传的剑桥学院一举成名。

如今,哈佛大学每年获得的社会捐赠近4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全球各大学,建造一个漂亮的学校大门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但哈佛大学没有这样做。曾做了20年校长的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他一代一代人的质量。”

哈佛自建校以来,从这扇简朴的校门,走出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中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革命先驱,有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我国的林语堂、竺可桢、梁实秋、梁思成等一批大师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正是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学府。哈佛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早期的小册子阐明了它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

感受美国的“德育”

美国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从学校教育来看,在小学,每天早晨教师要带领学生面对国旗高声朗读美国国歌,或面对国旗宣读誓词。到了中学以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或其他大型活动,都要举行唱国歌的仪式,全体学生起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有的学生还将右手放在左胸前,意为国家在我心中,以示对国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爱戴。无论是几十人的小型活动,还是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型活动;无论是领唱国歌,还是全体朗读国歌,都声音洪亮,情绪昂扬,整个过程凝重、庄严。

在我们参观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庞大的家长委员会队伍。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每人每年都有义务服务的时间数。在义务服务时,他们都会竭尽全力,以期获得学校和学生的赞美。他们的行动给学生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作用。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之间的和谐一致、巧妙分工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这既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家长的积极性、能动性,又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美国人认为“性格比知识重要”,他们认为孩子是有道德意识的,所以很重视自己孩子的道德教育。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带有规律的:一般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曾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强调:“学校不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质才是教育的目的。”美国人认识到,伦理道德和品德的教育如果失败了,将意味着整个公共教育的死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中国父母鼓励孩子多去思考,美国的父母往往是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他们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道德教育重在润泽无声,重在启发引导,重在体验感悟。

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耳濡目染爱,自然也学会如何回报和给予别人爱。美国学校绝不放弃每个培养学生爱心的机会,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心。类似的活动,学校每年都组织几次。如学生参加的募捐活动可以捐衣物、捐食品、捐时间等。学生在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无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在许多社区图书馆里,就看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义务辅导低年级的学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场面甚是感人。这样的事,不仅家长支持,孩子也养成习惯,并已形成社会风尚。所以,美国人长大后,对公益事业的奉献和捐款,都表现出无尽的关注。

美国的德育工作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教育重在体验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认为应该这样做而不是教师家长要求这样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平实而简单,而不是用道德理想来替代道德要求。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从小应该理解并遵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校风自由德育
校风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当前提高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浅谈高职教育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