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方之珠”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2017-05-08 13:30郑瑶红
关键词:本课自然段生字

郑瑶红

【摘 要】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通常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任务习惯是安排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这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疑惑。于永正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所以这个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入境 初读 识记 理解 掌握

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怪圈,不论是观摩课还是评优课,老师们都不太愿意展示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因为,在老师的心中,第一课时要么上不出彩,要么就是难以把握,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呈现。事实上,第一课时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第二课时,甚至第三课时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语言的起点。

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篇课文需分几个课时上完,同时,确定教学目标、找准每个课时的重难点,从根本上对文章有个大致的方向判断,在此基础上,构思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那么,怎么上好第一课时呢?我就《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由已学入手,引学生入境

“东方之珠”讲的就是香港这块祖国失而复得的宝地。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了。为了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中,我巧妙地运用了所学知识,以猜谜形式作为暖场活动,以此揭示课题。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a.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这是哪里?b.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这又是哪里?c.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又是说的哪个城市?d.“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里的天蓝的伸手就可以摸到,孩子们,这里是?学生们一一猜出答案。紧接着,我揭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香港,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篇課文讲的就是香港。

二、提自读要求,让学生初读

初读课文,要做到有效、实在,这对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很有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了,我也就顺水推舟地出示了自读提示。自读要求不需要太多,但需要有层次,难度上要有所提高。于是,我就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地方?

三、查自读情况,巩学生识记

生字及新词是语文阅读的“拦路虎”,因此,检查自读情况这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光要在这一环节教学生字的读音,还要告诉学生如何识记生字,这对由低年级迈入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我们不需要每个生字都教,只需要教学生一些不太容易结合所学字进行识记的“拦路虎”。本课的词语出示,我是有选择性及针对性的,例如第二自然段,我选取的是: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漫步、沐浴、倾听,在学生正确认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读要求提出疑问,这些词语写的是香港的什么地方?学生能回答出:浅水湾。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采取这个方法。这种归类性的词串出示,能帮学生记住相应地方的特点,同时,正好与所要解决的自读难题无缝衔接,可谓一举两得。

四、清阅读障碍,助学生理解

孩子进入中年级段,阅读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会越来越多。怎么解决文中的这些障碍呢,我们可以采用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来理解,比如“沐浴”一词,学生会联系经验说出是洗澡的意思,但是在本文中就需要理解为引申义:沉浸在某种环境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个词,还是需要考察运用能力。于是,我出示一个填空:沐浴 的阳光。有些词语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如:“鳞次栉比”一词,我借助排列整齐的房屋图,让学生说说理解,学生也能在观察和引导下说出自己的理解;看着图片上陈列的商品漂亮整洁,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琳琅满目”一词的意思;“摩天大厦”一词,学生会看着图片说,这是高楼大厦,高的都碰到天了。虽然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比较口语化,但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理解词语,我们还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阳光和煦”一词,在教学时,让同学为“和煦”找个近义词,学生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说出了“温暖”一词。

五、理文章脉络,帮学生掌握

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朗读,初知课文大概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的教学中,我不光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大致内容,我还在文章的构段方式及写法上做文章。比如在检查初读情况时,所出示的词语都是与相应的地方有关的,我就相机出示了: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这三个地名。同时,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通顺整个自然段,紧接着,便抛出问题:“这段话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整段的内容?”学生都能找出来,我便告诉他们,像这种概括一段文字主要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告知学生。在教学“海洋公园”及“铜锣湾”两个景点的段落时,我采用同样的方式,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纵观全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全文的最后一句是感情基调的句子,学生都知道这是一句总结,而第一自然段的总起该怎么教给学生,当时困扰了我,转念一想,三个景点已经说出来了,何不借助板书,再让学生到文中找找,哪句话概括写出了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地方了呢?这个办法成功化解了当时困扰我的这个难题。最后,我罗列并出示了总起句,每段的中心句,全文总结的句子,将课文的大致内容简单明了地概述出来,借此,不光全文有个总结,同时也告诉学生,这是总分总的写作手法,以后写作时也可使用这种方法。

总之,这篇课文是一篇隐藏着很多可以挖掘的教学亮点在其中的,我们只需把握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的精髓进行教学即可。第一课时的教学也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以驾驭。

猜你喜欢
本课自然段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秋天
斯诗私塾
美丽的秋天
生字变身
漫话“共同富裕”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