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土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08 19:44左军陈致远杨瑾钰
商情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左军+陈致远+杨瑾钰

(1.嘉兴学院;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定位,强化引导,完善实践实训平台体系,重构嵌入创业教育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学习的全过程,与此,汇聚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了“多元协同,三双帮扶”的创业帮扶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协同;“三双帮扶”

一、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由此可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即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实际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的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走产学研之路,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与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按照这一理念,学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

创业教育需要贯穿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但国内相当多的大学创业实务教育只停留于一些形式层面上,导致大学生创业犹如昙花一现,不能真正地将创业过程所需要的那种冒险、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理念贯彻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其成为一种持续动力。在某些高校甚至将创业教育简单地视为一种“第二课堂”而放任不管,甚至将创业视为大学生在正常就业渠道以外的、低人一等的职业选择。

(二)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应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目标,但在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够,创业教育方法仍显成旧,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应用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创业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三)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够普及

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部分院校的少数学生,有些高校试图简单地通过思政辅导员队伍来讲授《就业指导课》来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动机,不但很难激发起创业意愿,甚至还会弱化他们对创业的冲动。在一些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地方院校中,有价值的创业教育也只限于少数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多数学生因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参与其中,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不够。

(四)创业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节,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

由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以及创业的能力、地方企业的需要性、企业风投的目标、政府的支持力等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的浪费。校外导师资源的开发,企业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利用,如何采用鲜活的本土创业案例,系统地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让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企业、市场实训实践实战等都缺少研究和鼓励性的配套措施。

三、具体对策与方法

针对各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嘉兴学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明确定位,强化引导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准确,将创新创业工作列入“十二五”“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着力寻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途径,充分利用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坚持“规划、孵化、文化”的建设思路,形成适应学生成才需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善创新、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组建独立工作机构。学校经过调研和论证,在原创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创业学院,配备10位专职人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工作領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导师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明确了由教务处牵头,创业学院、学生处、团委、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在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学校层面有重点的强化班,学院层面有结合学科特点的实验班,研究所层面设置了学生创新创业小组,显示了具有明显特点的创业教育层次性,全校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推行注册制。所有具有创业意愿,且以后以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在校学生,或经过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研究等,拥有具有创业价值的创新项目的在校学生,均可通过注册成为创业学院的学生,获得创业学院提供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创业训练、创业孵化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可在第四学年选择创业方向,注册成为创业学院学生,接受一年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实战训练。

(二)完善实践实训平台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倒逼小班化教学。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反向整合教学内容,梳理出围绕核心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群,遴选具有典型应用场景的产品研发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扩大小班化教学的覆盖面,通过选题、制定计划、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探索、制作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领导决策、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和素质。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如耐思英才班、中铝会计班、青鸟创意设计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满意率达96%以上。

创新实验项目,实施碎片化转化。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设备和环境支持。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特别是探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比例,创设“知识准备、实验设计、创业培训、项目模拟、校企合作”的实践路径,建立创新、竞赛、创业一体化的支持模式,为有潜质的创意学生制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提供创业模拟环节、创业技能培训等特色指导服务,力求在创新的基础上重点产生孵化成果,同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

强化学科竞赛,催生创业成果。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队伍,发挥师生群体智慧。同时,学生可以以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成绩和创业实训、创业计划书作为学分替代、毕业论文替代的依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三)重构嵌入创业教育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

普及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引入行业企业导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修订过程,开设了《形势与政策2: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創业基础》MOOC课程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共计2.5学分的全校必选课,普及创业基础知识;学校自主建设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创新创业类在线课程112门,学生选课达10218人次,自主建设的《经管类创业沙盘模拟课程群》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220人。每月一期聘请著名专家座客《育成讲堂》,如爱国者总裁冯军、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等,听课踊跃。目前全校100%的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学校用“学分引导”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开设选修课包括《互联网+设计思维》、《创业案例与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30多门课,结合了嘉兴市互联网城市特点,增设了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如《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需求,弥补学生创业知识不足。

立足“点”,构建互联互通创业人才培养链。对部分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不限专业、年级开设“育成实验班”,其中包含互联网+、文化创意、大数据与服务外包、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环保与大健康等方向。学员需完成1学年96学时理论课程和96学时实训课程(均课余时间完成),其中理论部分注重创新思维的发掘,实施拼盘式、案例式教学为主;实训部分包含模拟创业、企业项目定制等,最终以项目路演结业,学员可凭证书替代其专业任意选修课3个学分和跨学院选修课3个学分。

对少数创业意愿强烈、创业潜力大的学生开设“3+1育成精英班”。最后1年“育成实验班”结业、拥有可转化创业项目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等学生团队均可注册进入“3+1育成精英班”。通过创业前沿(热点)、创业点拨等理论课程替换最后1学年本专业相应理论课程,同时,以“项目研究(诊断)——项目参赛——项目运营——项目路演”的实践教学课程替换其专业实习,最终学生可凭与原专业相近创业项目作为选题,编制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答辩。

(四)立足地方,构建“多元协同三双帮扶”创业教育模式

加强信息沟通,促进校内外资源融合。学校鼓励专业主动寻求外部资源,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学、实训实践、模拟实战、项目路演等场所设施,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实验室、创业园、科技园、实践基地等地方,融合到校内科技竞赛协会、电商协会、创客空间等各类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延伸到政府的孵化基地、各类创业培训机构里面,覆盖到与企业产学研无缝对接的结合处,初步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创业就业需求对接。

汇聚嘉兴市的创新创业力量,创建“双园对接、双会扶持、双师指导”的“三双”帮扶指导模式,引入早期创投基金,综合扶持、孵化学生创业项目。与政府、众创空间、产业孵化园、商会、协会等加强合作,分层分类,将校内实践园的项目与校外产业园“双园”对接孵化,以同籍同行的乡情引导商会、协会“双会”融资扶持,校内外“双师”协同指导,用股权激励推动合作,使学术型博士与企业工程师、创意学生三方的优势互补,支持学生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近年来与地方政府、19家科技孵化器,28家众创空间、15家行业协会、15家异地商会等构建了资源共享平台,聘请了100余名导师,建设了100个校级实践基地,各方力量以一千万元创业基金的投入、产品无库存供货、一万余平方拎包入住场地的提供等方式直接扶持大学生创业。

四、取得的成效

全校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日渐浓厚。现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162个,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日渐活跃。各个二级学院均有以创客空间、创客咖吧、创客书吧、创业蜂巢等命名的创业交流空间,在空间交流的人次数每年达二万余人次;参加科技创新创业讲座的人次数达万余人;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人次数达在校生人数近50%。

创业教育获肯定。学生竞赛取佳绩。三年来,学校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特)等奖2项、二等奖8项,省级一(特)等奖52项、二等奖118项。目前,已有六期共计570名学员完成“育成实验班”课程结业,8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先后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园进行项目孵化,培育出的百米贩电子商务、红蚂蚁网络科技、微时空网络科技、嘉兴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等企业,并吸引近1000万的风投,在嘉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成为了嘉兴市首批“众创空间”、嘉兴市首批本级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等。

学生就业有促进。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始终保持95%左右的较高水平。同时,尽管学校嘉兴本地生源不多,但不少外地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嘉兴创业。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在嘉兴就业的已经接近40%。其中,3%就业的方式就是创业。

创新创业见成果,涌现一批创业典型。近三期“双园”对接毕业企业20家,“双会”对接企业27家,近三年年产值500万以上企业5家,“‘粽横江湖”、“自制蜂蜜酒”、“玉米纤维生态纺织品”等创意项目已与嘉兴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士主题袜”、“红船艺术品”等项目已进入“创意梦工厂”进行深度孵化;农业物联网系统、教育沙盘、机器换人服务等项目,推动嘉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左军.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8183

[3]徐华平.创业素养: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J].中国培训,2007(12):4950

[4]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125):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教科规划2016年度(高校)研究课题(2016SCG043):“3+1”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

2016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2016107):“多元协同 三双一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左军(1964-),女,湖南湘潭人,嘉兴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陈致远(1981-),男,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创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特意和故意
教育漫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