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体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017-05-09 00:18刘萍
速读·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

刘萍

摘 要:有关《桃花源记》的文体之辨一直是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前人观点的综述对《桃花源记》的文体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激发学生美感入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体定位;志怪小说;美感教学

《桃花源记》作为魏晋时期陶渊明的代表作,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喜爱,作为新课标中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文言名篇,笔者认为作为《桃花源记》的讲述者,既要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搞清楚该篇目中的重难点,又要在授课时力争把本篇带来的美感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

一、《桃花源记》的文体定位

《桃花源记》的文体之争历来都是文學研究者和语文教师莫衷一是的文体,这种既像散文,又类似小说,还有些题记味道的奇特文体既是学习时不可规避的“难点”,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桃花源记》比较吸引人的地方,笔者认为,要想探究《桃花源记》的文体,首先要结合魏晋时代的时代特征来加以阐述。

(一)“记”文体探究

纵观《桃花源记》全篇,其在题目中就交代了自己的文体为“记”。“记”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至唐宋而大盛,此种文体在古代的名篇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题材非常宽泛,既可以记人纪事,又可以记录山川名胜,还可以记载器物建筑,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记”又别名“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在现代上说,“记”可以算作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旨在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明作者的一些观点,历代在“记”这一文体的应用中,有描写物品的《核舟记》、描写景色的《石钟山记》等,不一而足,但绝大多数都是借眼中的实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桃花源记》和其它游记等相比,却有较大不同,一是所写景物为作者的虚拟想象,二是在表达上主要是以叙事为主,景物只是作为叙事的衬托而存在,为探究它的真正文体提供了难度。

(二)《桃花源记》文体争议

在当代,对《桃花源记》的文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与古代的“记”一脉相承的,所以也应该算作散文的一种,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辞海》中,对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从这里来看,《桃花源记》被当作散文不无道理,但是未免流于宽泛,仅仅当作散文并不利于对《桃花源记》进行整体的解读。另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题记,题记一般意义上是指旧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的抒怀之作或者所著之文,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在各地名胜所题写的文字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种,如各地的摩崖石刻上所写的摩崖题记等,此外,题记也可以指在文章正文前或题目下的文字。从《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上来看说《桃花源记》的文体是题记也不无道理,可是仍不得其全篇的精髓,所以有些研究者提出了《桃花源记》的文体是小说这一大胆的猜想。小说文体往往需要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三要素在散文和题记中都可以忽略,但是《桃花源记》中却主要围绕着这三要素层层展开情节,再看小说由于是侧重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情节构思是可以虚构的,《桃花源记》也恰好虚构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最后,如果把《桃花源记》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来分析的话,其整个脉络也将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全篇的学习,从这三点上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将《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

(三)《桃花源记》作为志怪小说解读

笔者认为,在教学和研究上,《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更有助于对其全文的深入理解,而且《桃花源记》的文风颇有些志怪小说的味道,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在古代涌现出很多可以归类于志怪小说的经典名作,如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多以奇谈怪论为主,这样的特征和《桃花源记》中记录的内容显现出的文体特征不谋而合,《桃花源记》中虚构的场景,奇妙的人物塑造都带有某种志怪小说的成分,加之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桃花源记》归入志怪小说的行列。

二、《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认为,《桃花源记》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名篇,在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普遍思想下,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美感展开教学,把桃花源之美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能表现桃花源之美的内容展开教学。

(一)景色之美

在教学中对于景色之美的阐释上,笔者在授课时安排了诵读加绘画这一环节,既找学生轮流通读此文,着重阅读有关桃花源景色之美的地方,然后找出一名绘画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课文时在黑板上把桃花源的美画出来,随后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景且都在哪里,从而把抽象的文章具象化,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二)民风之美

有关于桃花源中民风之美的论述,在《桃花源记》中有很多,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在教学中,笔者为突出桃花源的民风之美,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把那里的民风和现在的民风相对比,假想如果在现代社会遇见了陌生人会不会如桃花源中的人们一样热情、不设防等,以此来烘托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和纯真。

综上,笔者从文章的文体辨析和教学的侧重点上对《桃花源记》做了简要的分析,力争使学生在学习此文中能把相关知识弄懂读透,最终可以在学习中提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太守到底傻不傻?
《桃花源记》教学方法探析 
经典之光照亮现实
试析西方画家笔下的绘本杰作《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