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5-09 08:29杨彦文马小英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杨彦文+马小英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而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结合小学数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提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實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1.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问”。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喜羊羊与懒羊羊等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一不小心,喜羊羊躲到灰太狼的家里来了,灰太狼正饿着呢,看到喜羊羊真是太高兴了,心想可以饱餐一顿了。但是灰太狼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给喜羊羊一个机会,它们赌一把,喜羊羊输了就要被吃掉,赢了就可以被放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篱笆(规定篱笆长度,即周长一定)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谁围的花圃面积最大谁就是胜方。同学们,你能帮助喜羊羊逃离险地吗?这里利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为背景,深深吸引了学生,那种好胜心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2.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的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要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结果孩子们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老师回答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一)学生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李师傅2小时做20个,张师傅3小时做3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47.

[2]方凤.浅谈问题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4(12):11.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