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福,余春华,王庆生
(1.福建省明溪县气象局 365200; 2.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 3.吉林省通榆县气象局)
自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以来,全国各地基层气象部门通过不断探索,结合各地实际需求,创新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水平不高,各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不均衡,社会影响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全国25个省83个县的基层气象县局长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福建省建宁县、明溪县的农业企业、涉农部门及农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我国各地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结合地方需求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区域表现有所不同,华北地区对农业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大风、冰雹和高温干旱,其中大风、冰雹占全部灾害的86%;华南地区主要是大风、洪涝及低温连阴雨,其中洪涝占全部灾害的61%;华西地区主要是大风、冰雹和洪涝,其中大风和冰雹占全部灾害的72%;华东和华中地区主要是大风、冰雹、洪涝和低温连阴雨天气。华北和华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相对集中,华中和华东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相对较多,各种气象灾害均有发生,具体详见表1。
表1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
自1953年8月1日我国提出要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起,国家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要求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央1号文件连续11年将气象为农服务列入建设任务。 2010年3月,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得到发展。全国31个省295个市成立了农业气象服务机构,省(区、市)气象局与农业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建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和联合发布机制,联合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工作,气象部门参与的10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341个, 1580个县研发了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330个市、2166个县建立了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2020个县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全国建成653个农业站、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20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新增农田小气候观测站196套、实景监测系统406套、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平台,新建的设施农业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等业务系统完成培训并投入应用,已有1580个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基层气象部门基本业务之一,服务开展情况全国无明显差异[1]。服务对象从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转向兼顾为企业、种植户和农民群众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服务手段逐渐从传统的电话、传真和邮件向网站、手机短信、新媒体应用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方式转变。气象服务内容从过去日常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延伸至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农业气象情报、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森林防火服务和专项农业气象观测等公益性气象服务。
表2 基层气象部门农业气象服务开展调查情况 (单位:%)
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为蔬菜、水果、烤烟等,养殖业主要集中在鸡、猪、牛、羊等。各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各不相同,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禽生产对灾害的敏感性不同。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发布渠道少,群众接收不及时,服务有盲点,没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由于基层气象台站人员少、经费紧、任务重,缺少专业农业气象人员,无法开展农业生产方面的调查工作。根据当地的生产特色和需求,丰富农气观测品种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和实效,这就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现阶段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从数量到素质都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气象部门宣传力度小,农民感知气象信息的渠道较少,加之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较低,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知程度低[2],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做好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解决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农户气象信息应用体验,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丰富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3],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调研发现,农业生产有更深层面的气象服务需求。如:目前的气象数据服务农业生产的可用性低,需针对性进行产品加工;农业企业希望订制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气象服务产品。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要求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因此,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发展,已逐渐成为基层县气象部门基本业务之一。因此,必须加快思想认识转变,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被动工作向主动工作转变,农业气象服务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农业气象服务要确立目标和市场需求,充分开展需求调研,找准为农服务的切入点。调查发现,不仅不同地域的农业气象灾害不同,在同一个地方,由于不同作物对气象要素敏感性、抗灾能力不同,其气象灾害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作物需求提供不同的农业气象服务。因此,在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之前,须做好服务需求调研工作,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技术研究成果必须通过农业气象服务来展示才能有成效;同时气象为农服务又必须通过技术研究来支撑,以提高技术含量和生命力。因此,各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要充分发挥研究和技术指导作用,针对各地情况不断加强农业气象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服务力,搞好科研与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传播,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渠道,解决好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受地理和环境影响,各地的气候资源不同,适合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要做好当地气候资源统筹规划与监测,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获取当地不同区域气候资源。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工作,做好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气候风险区划,研究区域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指导农业生产的种植布局和产业项目引进。
主要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发挥部门之间资源互补优势和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气象为农服务。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是建立地方财政供养或探索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激励考核机制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财力、人力支撑保障。要充分挖掘气象为农服务市场效益,加强服务市场的培育和需求引导,建立一套“服务-市场-服务”的正反馈机制,促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
当前,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在基层气象部门陆续开展,气象部门在项目申报之初就应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结合政府“一县一业”部署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同时,要建立、完善当地主要特色作物生长气象服务指标,规划布局农业气候观测站网,健全信息服务手段,建立“直通式”气象服务,打造“一县一业”气象服务新模式。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各地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特色差异较大。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应加强地方调研,找准服务需求,并以实际需求为牵引,主动服务。同时应结合地方政府农业产业规划要求,做好当地气候资源监测和评估,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一县一业”气象服务新模式,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及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4):62-67.
[2]贾凡妮.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7.
[3]胡少芬.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9):150-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