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凑”“摆”“玩”“演”教学策略探微

2017-05-11 00:20陈响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陈响谷

摘 要 如何科学地把握课堂,组织有效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梯度,善于发现学生的“标新立异”和“闪光点”,多角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会在某个时刻豁然开朗。这有赖于一位好老师正确的指点,真正做到教学有方,“开窍”有术。

关键词 数学开窍 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09-03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變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和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开窍”,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获得全面的提高。

一、在问题情景中“开窍”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体现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引领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等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1.“凑一凑”开窍法

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教师往往主要强调“凑十法”,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计算方法框在“凑十法”上。从新课程理念看来,这样做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有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教学“9+几”这一内容时,笔者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学生通过用学具摆、查阅相关教辅书籍、进行小组讨论等途径,探索出了“点数、接着数、拆小数凑十、拆大数凑十、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把9看成10将原题变成10加几减一”等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探索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自我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不但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例如计算9+3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了接着9再数10、11、12的方法得到9+3=12,但在计算9+7时,大多数学生又采用了“凑十法”得到9+7=9+1+6=16。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算时,他们回答:“计算9+3时,用接着数的方法比“凑十法”简单,而在计算9+7时,用“凑十法”又比用接着数的方法简单。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够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思维的场所,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2.“摆一摆”开窍法

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但对宏观、抽象的理论缺乏清醒认识,接受抽象的数学教育很容易疲倦和懈怠。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变换教学方式,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情趣和愉悦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直观学具摸一摸、摆一摆、移一移,把学生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在讲1~10各数的顺序时,笔者让同桌两个同学一人摆小棍,一人摆数字卡片。横着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提问:“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数序的知识。

3.“玩一玩” 开窍法

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设计成有趣的、便于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之前,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佩上一张写有0~10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卡片。当儿童歌曲《找朋友》的响起时,笔者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学生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歌声停止时,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一起。笔者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 学生又开始在欢快的音乐里寻找到自己的朋友。伴随着“找朋友”的游戏,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如“速算比赛”,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每对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说题,学生就在黑板上写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各队可以根据情况更换选手。下面的同学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录算对的次数。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体育比赛,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二、 在演示操作中“开窍”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将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1.“比较分析”开窍法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的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感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动态显示,学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化静为动” 开窍法

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更是得天独厚。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画面观察,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用二者的统一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和梯度,使学生轻松体会出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非常有利于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在合作探究中“开窍”

新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論为指导,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学会思考合理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在教学“长度的单位”单元时,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观察自己的刻度尺;2.动手测量纸条长度;3.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4.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5.实际测量课本、教室、书桌的长度、宽度;6.探知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使全组同学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观察、操作、感觉的方法,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一些富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或合作探究。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在多角度评价中“开窍”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得到教师的认可评价是一种渴望的,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明确“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善于发现学生的“标新立异”和“闪光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欣赏、发现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班里有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较差,但一次郊游中,我们在路边买西瓜,西瓜重7斤6两,价格是每斤1元1角5分,当大家都在默默计算总钱数的时候,他脱口而出8元8角。问他怎么算的,他说:7斤6两算8斤,1元1角5分算1元1角,不就是8元8角吗。对他的这种“估算”技巧,笔者当即给予高度的赞赏,这位同学也在这次赞赏后学习数学有了很大的积极性,数学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用笑声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按标准答案,而应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争辩中明确认识,排除谬误,经历一个自悟自得、获取真知的创新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教无定法,重在得法。” 要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 “开窍”,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完美地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爱学”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02).

[2]童华青.提问——数学课堂中的指南针[J].跨世纪(学术版),2008,(09).

[3]应卫同.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