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漫谈

2017-05-11 15:35宋宁磊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诗歌教学徐志摩

宋宁磊

【摘 要】近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自上世纪问世以来,就因上口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明朗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感染着读者。再那明媚的诗歌意境中,隐含着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志摩先生在慨叹之余,也陷入了沉思。可见诗歌的震撼力之大,影响力之深远。

【关键词】诗歌教学;再别康桥;徐志摩

诗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它集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为一身,概括地反应生活。本文从学生角度,以《再别康桥》为例,就下述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美的情景,增加审美体验

袁行霈先生说过,“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应该遵从的原则。凡是优秀的诗歌,其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思,体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高一学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调动了很多手段,如,欣赏配乐诗朗诵、绘制图画、背景解说等,为我们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启发了我们的联想,增加我们的审美体验,使我们快速入境。如《再别康桥》,语文教师通过为我们安排欣赏配乐诗朗诵,在舒缓的乐声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悄悄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磁性的声音犹如洪钟敲击着朗读者的心灵,触动着大家的情思,调动着大家的生活积累,唤起大家的画面意识。我们的脑海中会呈现出以“云彩”、“金柳”、“清荇”、“星辉”、“夏虫”为主体的画面。如,那柔美的康河,映着诗人轻快活泼的身影;那典雅的康桥,印下了诗人流连驻足的不舍。抬头,西天,云彩悄悄变换;低头,河里,青荇油油招摇……课堂中的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被诗人那离别的浅愁所感染,于是快速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解读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意蕴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它与诗人内在的情谊有机结合,是诗歌魅力之所在。“境”就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就是蕴含其中的诗人的强烈思想感情。学习时,通过解读诗歌意境,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充分调动和激发情感和思维,使其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真正领悟诗歌的意蕴,把握诗歌主题。如《再别康桥》,通过深入解读那西天的“云彩”,夕阳下河畔的“金柳”,软泥上油油的“清荇”,斑斓的“星辉”,沉默的“夏虫”,这些意象的选用,使画面清新自然,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寄托着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整个画面寄予了诗人依依不舍,惆怅而又飘逸的情怀,和谐地构建了此诗的意境,给人以舒展、自由之感。

三、体味表现手法,挖掘诗歌美韻

诗歌中,鲜明的意向,广阔的生活画面,强烈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象征、比兴、拟人、夸张、反复、排比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深入理解诗歌主题的重要途径,这也是鉴赏诗歌不可缺少的。学习时,通过对重要诗句反复体会,找出其所运用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进行深入品读,加深对诗歌美韵的认识。如《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感受诗歌运用比喻的妙处。诗人把夕阳下康河畔的“柳”比做“新娘”,深刻地表达了对康河的热爱之情。其次,学习动词的运用。“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动词,使每一幅画面都赋予了动态的美感,给人以立体感。最后,“轻轻”、“悄悄”等叠词的运用使画面显得飘逸。表现手法的体味,使学习者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品读诗歌语言,强化诵读训练

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中苏醒。因此,学习中要突出对诗歌语言之美的体味。首先,诗歌是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反应深刻的主题的。其次,语言的跳跃性。表面上看,有些诗句之间并无什么联系,但恰恰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放纵奔腾和想象的大胆无忌。此外,诗歌是分行的,大都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极具艺术美感。学习时,通过进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如《再别康桥》学习时,通过赏析该诗语言的艺术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用语精炼,且有动词、叠词的妙用。看起来,每节诗的内容没什么联系,但细品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诗人用语言传递着自己的情感,表现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诗中虽然没有康桥真实、具体、完美的图景,但是通过语言意象的外部形态,即刻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诗人写出了康桥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达了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心绪,无声之中却道出了诗人的伤怀。另外,此诗每节押韵,并逐节换韵,形成韵律的流动。如,“来”、“彩”、“娘”、“漾”等,极具音乐美感。

五、运用发散思维,探究诗歌真谛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再创造的主要方式靠联想、想象等发散思维的运用。对诗歌中诗人描写的客观景物,我们应借助联想或想象,使之还原到现实之中,理解其深意。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节,可以从“柳”入手,进行联想,结合诗中文字,“金”、“新娘”慢慢展延开去探究其意,加深理解。通过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进行广泛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如《再别康桥》,从别离时的“悄悄”切入,体味那种刻骨的滋味。如此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歌教学也真正达到了美化学习者心灵的目的。

六、借助时代背景,领悟诗歌内涵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很难把握诗歌内涵。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因此,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也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如《再别康桥》,必须借助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才能读懂诗作。作者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至1922年间,他到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在此间,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单纯信仰爱、美与自由,向往那种英国式的文明,构建了他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自己“生命的源”、“精神的依恋之乡”。学习兴趣也转向了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了《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得诗人“康桥理想”破灭,诗人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人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等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歌内涵的领悟,离开时代背景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繁荣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聆听到了诗人的心语,感悟到了时代的脉搏。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诗歌教学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坐着也很忙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