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宋〕

2017-05-12 15:01吴淑姬
月读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杏出墙一川云浮

谢了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品读】

此詞开篇的气象,倒像是要煞尾了。“谢了荼?”,这个倒装句用得好。动词在前,有种进行感,也有紧迫感。那么,既然荼?谢了,“春事休”矣,还有何可观、可看、可赞的景?接下来说了,“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这个“花片子”,用得新颖独特。想来,此“花片子”大约是作者的自造之词。我素来就甚喜自造词,初读此词,就被这“花片子”给勾了魂去。花片子,就是个花朵。我猜想,作者造出这个“花片子”,并非是想以奇异夺人眼球。因既已是暮春时分,花枝上纵有些红朵、粉朵、黄朵的,大约也皆是些花瓣不整的残花了,遂用“花片子”,意象上要比用“花”或“花朵”来得逼真、形象,可轻松给人以满目红稀绿稠之印象,轻巧经营出一派绿肥红廋的景致。下去的“缀”字,用意也是一样。倘若改用“开”“放”或“绽”,都有春兴之意;唯有“缀”,似掉不掉,似脱非脱,才有暮春的感觉。

“花片子”,造得奇;“缀”,用得奇。接下去一句“庭槐影碎被风揉”写得更是奇,奇得叫人拍手称绝,低回不已。李义山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意即日气渐暖,风力渐弱,春暮花残,使人伤感。而作者此句,也极好地诠释了这等暮春气象:因为暮春了,因为风力渐弱了,所以并不强吹,而是揉啊揉啊的,大似武侠小说里的“化骨绵掌”,直把“庭槐影”揉搓碎碎的。若再有些暖暖日光,薄薄投射碎影之间,此中之意韵,倒很是值得玩味。

隐约记得,里尔克曾说,“饱经恐怖便不复恐怖”。那么,推此及彼地想,饱经苦难便不复苦难。那真正陷入愁苦窘境中的人,真未必天天喊愁啊、苦啊、忧啊、恨啊的;倒是一些丰衣足食者,一些吃饱了没事的人,多喜欢寻愁觅恨。所以,对于古诗词来讲,我素不喜读那些个“愁”啊“恨”啊的句子。可是很奇怪,古人似乎对这些个愁啊恨啊的词眼儿很钟爱,还尤其好伤春,动辄一个花谢,就愁上半天;又一个花谢,又恨上半天。真不知,那愁愁恨恨咋就那么多?然同样是写暮春的词,吴淑姬这首,似乎稍有不同。尽管春尽了,花事败了,花枝上的小莺也渐长成老莺了,然其却“声尚带娇羞”。这个“莺虽老,声尚带娇羞”,是个多么好的意境,多么好的心境。再推此及彼地想,人老了,珠黄了,可内在的韵致与情义,却丝毫不曾减褪。好,很好,如此看待世相的心态,实在是好。其实,世间的美,很多时候并不在“美”本身,而在于所见的眼、与所感的心。所以说,人的心态是个关键。

话又说回来,古人伤春之篇,多含念人之意。吴淑姬一句“独自倚妆楼”,再不用任何旁白,读者就明了了她的心思。接下来一句,是白描:“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一川烟草”,是贺方回的名句,吴淑姬借用过来,给加了“浪”缀,倒也有意思。古人作文,也常爱借用别人的好词好句。比如叶绍翁那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借的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他用了前面一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作铺垫,意境就比陆游的蓝本要高出一截。吴淑姬这“一川烟草浪”,亦即如此。“一川烟草”,意境是死塌塌的;一改作“一川烟草浪”,意境立马就活色起来。还有,仅“浪”,是一个味儿。改“草浪”,又是一个味儿。唯“烟草浪”,意境才最迷蒙、最无可寄托。此般景致,若再与后边的“云浮”相互衬映着,那就更混沌难分、渺渺茫茫了。

这阕词说到这里,确实还是很耐琢磨的。然微有瑕疵的,是最末一句,我不甚喜欢。其还是跳不出寻愁觅恨的影子。若不如此,而是仍旧接着描景,或改为淡淡的叙事,将心头的思念,巧妙地隐含于物间与事间,整阕词就更有嚼头了。

笔至于此,我忽然想到木心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个大艺术家生前都公正地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我尤其喜欢“熬住不说”这四个字。做人有成败。荣,也熬住不说;辱,也熬住不说。这是一种境界。其实作文也一样,大题旨也好,小题旨也罢,一定得要熬住不说,要等待、且相信读者自有智慧去发觉与感悟,那才是大

手笔。

最后说一说吴淑姬这个人。淑姬,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文静。可惜的是,其人生卒年均不详。大家可以知道的,仅是:宋人,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杨蓉)

猜你喜欢
红杏出墙一川云浮
风 寄
对弈
父亲节忆父
小住蕲春慕义畈山村
示 己
Rainstorm
云浮乡村振兴之路
春意
上海“刀砍小学生”事件嫌犯
春色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