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富丽

2017-05-12 15:04
月读 2017年5期
关键词:之德风俗民谣

随着五月的到来,自然界完成了由春到夏的季节转换。初夏时节,常常斜风伴着细雨。而在语言当中,“风”和“雨”也经常一起使用。“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对于“风”这种有实无形的事物,古人又是如何理解和表达的呢?

“风”最初没有自己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是借用“凤”的字形,写成等形状。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种借用纯粹是因为二者读音接近,而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但也有文字学家认为,凤鸟振翅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因此,借用“凤”的字形来表示“风”这样一种难以刻画的形象,这包含了古人对风产生过程的理解。

后来,“风”和“凤”的字形逐渐区别开。最晚到了小篆时期,“风”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字形,写成。

“风”从一开始就是指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与我们今天对“风”基本意思的理解并无二致。恶劣的大风天气跟过量或不足的降水一样,都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伤害,因此,古人对刮风现象非常重视。通过对商代甲骨卜辞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的人对风已经有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能够初步区分风力大小,并且对大风给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了认识。比方说,在甲骨卜辞中有“其遘大风”“今日不风”之类的说法,这是当时人对大风天气的占卜和预测。

民间的习惯像风一样流行,影响到一大片区域,因此,“风”发展出风俗、风气等意思。风土、民风、移风易俗等词语中的“风”就是这样来的。再比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风”也是“风俗”的意思。

再进一步,民歌、民谣当中反映了民间风俗,因此,“风”也被用来指民歌、民谣等。正如宋代朱熹《诗集传·国风一》所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古代十五国民歌的汇编。《汉书·艺文志》:“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其中的“风”指的也是民歌、民谣等诗歌形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采风”一词,既可以指搜集民歌,也可以指了解、体验民风民情。

消息像风一样传播,因此,“风”还可以指传播出来的消息,比如通风报信、闻风而动等。然而,有的消息虽然流传很广,却无凭无据,像风一样,一吹而过,所以,“风”有时也表示“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之类的意思,比如风闻、风言风语等。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小人比作草,而把君子的言行比作能使草偃仰的风。也就是说,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后来,“风”就被用来比喻君子的言行作風,例如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风采、风度、风范等词语中“风”的意思应源于此。

跟“雨”一样,“风”曾经也可以表示动作意义,即“(风)吹”。还是汉代刘向《说苑·贵德》中的那一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其中,第二个“风”跟第二个“雨”用法类似。因此,“风”也可以比喻教育、感化。例如《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再如《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以上两句中的“风”字都有教育、感化之义。在表示这类动作意义时,“风”应该读成fèng。

“风”现在作为部首使用。以“风”为部首的字大都跟“风”义有关。例如:“飒”和“飕”都形容风声,“飓”指“飓风”,“飚”指“暴风”,“飘”本来指的是“旋风”“暴风”,现在主要表示“随风摇动或飞扬”等意思。

一年四季,风吹不断。既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更有“朔风劲且哀”。风雨历练,成就人生,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猜你喜欢
之德风俗民谣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民谣
常修“四为”之德
何为民谣
道德经
跟踪导练(四)4
我爱校园新民谣
长幼有序
我爱校园新民谣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