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直观资源的几个误区

2017-05-13 08:40杨晓霞
江西教育C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误区

杨晓霞

摘 要:形象直观的图片对于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强化文本的理解感知、品析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先声夺人,形成思维定势;二是本末倒置,造成焦点错位;三是背离中心,导致剑走偏锋;四是越俎代庖,造成主次颠倒。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使用图片时,要注意以上几个误区,适时、适度使用图片,促进阅读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阅读 直观资源 误区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直观生动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激发其认知动力。因此,在以关注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的语文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直观资源的运用。诚然,形象直观的图片与文本抽象理性的文字相得益彰,对于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强化文本的理解感知、品析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必须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中图片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失当,不仅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白白浪费时间,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谨慎使用图片,避免走入运用直观资源时的几个误区。

一、先声夺人,形成思维定势

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将阅读教学的希望寄托在图片上,对于课文所展现的事物特点,不靠真正扎实有效的语言品味,不靠丰富的联想再现,全凭直观图片。课堂教学一开篇就直接图片引路,惹得学生一阵阵惊呼。但这种运用图片的方式真的有效吗?

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向学生这样描述:“在我国的西藏,不仅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叫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个峡谷地势险峻,看了令人不寒而栗。你们想看看吗?”伴随着学生争相恐后的“要、要、要”的声音,教师展示几张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意料之中地,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呼。此时,教师则顺势追问:“看了这些图片,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不痛不痒的几句描述后,教师正式揭开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课文的作者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共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其实,类似于这种运用图片的方式在很多几经打磨的公开课教学中都不少见。执教者试图通过这些鲜活、直观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但在学生真正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感知前,教师则大张旗鼓地出示图片,显然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说到底,文本阅读时,学生应該本着愉悦、放松的心理进行广阔而自由的感知体悟。教师迫不及待地将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要求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大胆地联想。却没有想到,这种鲜活的直观刺激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已经形成了深深的烙印,学生的内在思维无法形成属于自我认知层面下的想象与感受。这样一来,图片的使用就得不偿失了。

二、本末倒置,造成焦点错位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品析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很多教师常常指望运用图片,让学生在图文对照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特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图片的感知上,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中描写“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等类型时,教师随着学生阅读到相应的兵马俑类型时,直接配上相应的图片,引领学生结合图片来诵读语句、感知各种兵马俑的各种形态。在图片的介入与支撑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类型,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察的图片内容。

《秦兵马俑》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干练、形象,融入了作者在观察实写基础上的想象补充,是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资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体悟语言的精准妥帖与大胆、合理的感知想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学生驻足赏析、咀嚼辨析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表达的温度。而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对图片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文本语言的关注程度,看似用心良苦,却为学生的阅读感知蒙上了一层阴影,减弱了学生文本语言的揣摩空间。只有真正把握好图片运用的时机,才能为阅读教学的语言品析助一臂之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主想象的方式感知作者实写的精妙,并联系拓展想象的语言进行前后对照,辨析作者语言的表达效果。此时出示图片,就能为学生的自主揣摩体悟提供支撑,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对语言的体悟。

三、背离中心,导致剑走偏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图片,可以将原本“沉睡”的文本彻底激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整学生的认知思维。但图片的运用必须要充分考量课文表达的主题,要为凸显、强化文本表达的主旨服务。

例如,《爬天都峰》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与爸爸一起爬天都峰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三人相互鼓励,最终都登上天都峰的过程,揭示了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从而走向成功的道理。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篇借事喻理的课文。但一些教师由于受到课文中一段关于天都峰外形描写语段的影响,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关于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一会观察图片,一会阅读文字,用生硬、干瘪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眼中看到的天都峰。一晃半节课就过去了。很显然,教师在此环节中想用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陡,从而为体悟文中人物攀越天都峰的精神奠定基础。但却忽视了这并非一篇写景的文章,花费半节课的精力在图片上,实际上是对文本中心把握失当。更何况,此文欲揭示的主旨并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坚守精神,而是相互学习、彼此鼓励的智慧,如此渲染天都峰的高、险并无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中的图片资源可谓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具备甄别与选择的能力,精选吻合文本内容、贴合文本主题的图片,还原文本意境。如果一味地关注学生的视觉冲击,将文本的内容和核心内容抛之脑后,文本的主题就会受到不该有的冲击,从而导致学生迷失语文学习方向。

四、越俎代庖,造成主次颠倒

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体悟语言、悦纳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是学生内在思维的运转。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文本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语言展现内容的认知特点,为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试图运用直观、细腻的图片直接呈现语言表达的内容,忽略了学生阅读理解、深入解读、还原构建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认知也就无法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中“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时,伴随着作者的语言描述,教师直接将示意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要求学生结合这一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蝙蝠在夜间究竟是怎样飞行的。事实上,这一案例中的图片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还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究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学重心仍然放在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上。直观形象的图片,将文本表达的要义全部和盘托出,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了文本,但这种结果完全源于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而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认知构建。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想象、揣摩、辨析与感知的过程。当学生对于文本展现的内容经过二次解读与建构逐渐明朗与清晰时,此时教师再辅助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就能取得内容感知与思维历练两不误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言,图片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为学生的语言辨析、悦纳、内化和运用提供必要的支架。教师唯有真正洞察图片运用与学生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树立准确、鲜明的效益意识和目的意识,才能使图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南明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通过有效阅读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关于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