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范教育改革背景下《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7-05-16 22:46齐云峰孙庆易国栋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

齐云峰+孙庆+易国栋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师范教育改革下高师院校课程的重新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在改革的新背景下建构合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师院校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师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需求,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就其在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标准的编写、考核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通过不断的完善从而提高《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范教育改革;生物学信息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2-02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体制也不断发生改变,顺应发展的趋势,教师资格证的改革开始不断推进与完善。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教育部部署启动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出台并规定:试点启动后入学的师范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2015年我国正式实施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并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注册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变革是对高师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促进同时也是对师范生的挑战。改革制度下更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生物信息学》所具备的专业性与前沿性正是师范教育对学生着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了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生物学数据获得了大量的积累,生物信息学悄然兴起并得以蓬勃发展。生物信息学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技术进展,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目前多数院校只将其设为选修课程,重视程度很低,而且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师范教育改革对师范生要求不断提高,课程的学法和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怎样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是高师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生物信息学不仅对教师专业知识要求高,同时也需要有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教师来授课。但目前教授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师大多都为其他生物学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操作训练和计算机基础,不能将各学科更好融合。

2.教学方法滞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常见,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效果欠佳也没有发挥此学科的优势。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学生认为该课程只是理论学科,认识不到其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和生物数据分析的意义。

3.实践教学不足。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因为生物信息学对于网络高度依赖,但由于受学时限制,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限,实践教学课时数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考评方案简单。生物信息学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对生物信息基本概念的理解,软件操作的掌握程度及生物数据分析解释的能力。但一些学校的考试形式还全部是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这种考评办法的评价效能差,而且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

二、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其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对任课教师开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专题讲座,其次鼓励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程的特点及发展,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再次,也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内容。

2.编写教学标准。如今的教师专业化不只是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所以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建设改革要组织新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学时特别是实验学时。课程标准对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具体的介绍,主要对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行讲解,重点是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生物学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的讲解。

3.改进教学方法。师范教育改革意味着对师范生各方面要求的逐渐提高,学生不能只被动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教学,演示生物学数据库的浏览与检索,软件的使用,基因序列的检索、基因阅读框架的找寻、序列比对、进化树的构建等操作。教师也可以提供课件和DNASTAR、DNAMAN、MEGA、BIOEDIT等软件安装程序及使用手册等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符合师范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科研结合。生物信息学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且学科的交叉性也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之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学校也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性研究的科研项目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巩固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实践技能,也更好的体现对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

5.优化理论课结构。师范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所以课堂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或学生讲述等以此丰富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讨论研究学习,课堂也可以以自讲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在临床医学、药物产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内容等,不仅掌握了前沿知识同时也锻炼教师技能,对于师范教育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加强实验课建设。师范教育在强调师范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实验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通过生物数据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生物学数据库均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数据检索服务,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学院可以进一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自学实验环境。

7.改革考核方法。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如何考核需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生物信息学的考核改革是在基础考核之上增加了小组答辩和论文成绩。小组答辩以生物信息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为拟设计命题,培养学生协作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并展示其整合分析结果的能力。论文以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药物靶点挖掘和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为题。最后根据论文结构完整性和内容独创性、条理逻辑性和学术水平进行评分。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进一步设想

进一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慕课扩展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深度与新技术发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并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或基于手机客户端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及学习,这样的构建既是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现。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改革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加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操作能力。生物信息学能够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对今后选择生物学科领域的工作有推动作用,也是师范生成为合格人民教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2]林玉生,汪磊,陳久梅.谈教师资格证国考框架下的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赵屹,谷瑞升,杜生明.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优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5).

[4]于啸,孙红敏.计算机专业设置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4).

[5]汤丽华.浅谈大学本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与教学[J].高校讲坛,2010,(17).

[6]陶嫦立.关于提高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的一些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

[7]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 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J].遗传学教学,2013,35(1).

[8]王彬,韩赞平,张泽民,等.《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9]吴建盛,李政辉,张悦.强化创新型开放性实验 促进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J].信息通信,2013,(6).

收稿日期:2016-1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作者简介:齐云峰,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系统生物学。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
浅谈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规范培训模式的建立
“PBL+E—learning”教学模式探索
移动教学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