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7-05-16 08:33杨均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但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仍处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目前,如何在地方师范院校有效开展通识教育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9-02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于19世纪初期提出,我国于1995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52所高校试点的“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中国版”的通识教育。现在“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通识教育还远没有成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我国高校普遍形成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任重道远。

地方师范院校是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单位,一般由省(市)政府投资和管理,主要职能是为区域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大部分毕业生将走上基层中小学教学工作岗位,肩负着教书育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联系,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注重道德、情感和人性教育,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教育者,能够承担起培养塑造他人健全人格的重任。最近,教育部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地方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树立通识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第一,树立“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教育的本义是使受教育者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而不是把外在的知识填鸭式灌输进一个人的大脑。通识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受教育者成为视野开阔、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全人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它是对现行高等教育中的知识割裂、视野局限、急功近利等狭窄专业教育思想的纠正,是教育本义的体现和大学教育本然价值的回归。

自1995年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年来,通识教育虽然在我国内地高校得到普遍推行,但是也总是遭遇种种挑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接受高等教育仅仅看作是为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通识教育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通识教育在思想观念上普遍得到认同,但是一到具体实施环节,就会受到各方种种质疑,甚至遭到抵制和排斥。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摆脱通识教育面临的矛盾和困境?首先,要将“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高校只有将“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之中,才能真正把握通识教育的真谛,自觉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将“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通识教育课程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和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关键一环,建设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单纯地增减课程课时的问题,要将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门课程,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并按照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施教学计划。再次,将“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者内心之中。教师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现在,通识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师生普遍接受,这其中有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教育者自身。譬如,通识课教师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空洞说教,专业课教师认为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没有关系的公共课或选修课的事情,管理者也认为通识教育是完全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事情,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教育者自身还没有真正接受或很好地践行通识教育理念。

第二,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转化为一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依靠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专门组织机构来保障运行,理念才能变为现实。地方师范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确立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师范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基础教育事业有着执着情感和献身精神,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等内容写入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制定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岗位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综合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界定,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具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三是落实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教学计划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完成,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教师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体育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体及其他类等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主要包括教师语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等课程。

第三,改革“课程目标异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人们一直都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通识教育是扩充知识面的教育,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打基础,甚至直接把通识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工具技能课(如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课程)的简单相加,导致通识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出现异化。如何改变“课程目标异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突出“师范性”特点,整体设计通识教育目标。在培养“优秀教师”的总目标之下,将通识教育平台分解为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和教师教育选修三个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认知素养和教师素养。公民素养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认知素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含英语)、计算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体等方而的教育和训练;教师素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其次,围绕通识教育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统分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教师教育人才成长的基础。再次,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

第四,建立“全面统筹和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通识教育能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识教育理念能不能成为共识?通识教育模式能不能付诸实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构通识教育的管理体制。目前,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严重制约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建立“全面统筹和独立运行”的管理机构显得尤为必要:这有利于从思想上重视通识教育,摒弃将通识课程的管理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的管理理念,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地位看待通识教育;有利于从宏观上协调通识教育工作,改变以往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课堂建设、教学管理、科研教研等工作的全面落实。

总之,面向未来的通识教育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与时俱进,在教育模式上不断创新。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有效的通识教育对策,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

[2]熊庆年.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4-09-15.

[3]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收稿日期:2016-11-18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汉江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B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杨均华(1965-),女,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教师,副教授,从事通识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