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国际声乐比赛引发的思考

2017-05-17 22:20容世杰
歌唱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歌唱家声乐比赛

声乐比赛作为一种行业赛事,对挖掘人才和给年轻人提供展示机会来讲,是个很好的平台。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世界著名歌唱家,例如卢契亚诺·帕瓦罗蒂、安娜·涅特莱布科、和慧、罗兰多·维拉宗等都是在各大国际声乐比赛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了著名指挥、职业经理人的赏识,由此踏上了辉煌的成功之路。

这些年来,笔者应邀担任了多个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国际声乐比赛”就是以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字命名的,创办于1994年。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九届,评委会主席是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拉里萨·捷杰耶娃。这个比赛在世界范围都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曾经参加过这个比赛并获大奖,例如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莱布科(1996),尤利娅·玛多奇金娜(2015),我国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2015)等。再如,“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歌剧比赛”是以已故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的名字命名的,创办于2010年,至今已举办了四届。虽然是个年轻的比赛,但是规格却不逊于老资格的国际比赛,俄罗斯著名声乐教育家达玛拉·诺维琴科和拉里萨·捷杰耶娃都曾担任过这个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历届比赛都获得了俄罗斯当地文化部门在资金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在担任这些国际比赛评委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一些思考,通过这篇文章谈一谈我的收获与感想,供大家参考。

一、赛场是演唱者的修炼场

首先,比赛是演唱者综合实力的展示与检验。我们经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声乐演唱者,长期学习与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日常所学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比赛,不管是大比赛还是小比赛,都是演唱者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

参加比赛有助于演唱者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审视自己。例如说技术上的问题(歌唱方法在赛场上是否运用得熟练,演唱状态是否稳定),作品的选择问题(作品是否适合,能否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及语言上的问题,音乐修养上的问题等。通过比赛,往往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其次,比赛是对演唱者舞台心理的一种考验。经过多年学习与历练的演唱者都知道,舞台对于学习者就是演练的战场。你会发现在课堂上演唱、排练是一回事,但是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又是另外一回事。课堂上唱得好,不代表舞台上就能唱好;演出的舞台上能唱好,不代表比赛的舞台上就能唱好。场合变了,目标变了,演唱者的心理就会相应改变,对自己演唱状态发挥的期望值也会改变。演唱者的歌唱心理在压力面前能否保持稳定,能否驾驭好自己的作品和舞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演唱者舞台心理的一种历练。

最后,通过比赛的过程可以学到很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同行们是怎样准备这个比赛的,同样的作品别人是怎样处理的,与乐队合乐或与艺术指导合作的时候如何与对方交流,甚至候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比赛之后如何与评委交流、取经等。做一位有心人,通过这个过程,就能从经验丰富的选手身上吸取很多经验。

二、目前国内外比赛概况

1.比赛数量多,命名各具特色

目前,世界上的声乐赛事为数众多,比较规范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也不在少数。在国外,有以作曲家命名的比赛,如“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格林卡国际声乐比赛”等;有以歌唱家命名的比赛,如“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伊莲娜·阿布拉措娃国际声乐比赛”等;有以比赛地点命名的声乐比赛,“英国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国际声乐比赛”等;还有以赞助者(个人或行业协会)命名的声乐比赛,等等。在国内,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大家比较认可的比赛主要有“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文华奖”等。这些比赛中,有的历史悠久(举办了几十届的不在少数),如“巴塞罗那·弗朗西斯科维纳斯国际声乐比赛”“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国际声乐比赛”“捷克安东宁·德沃夏克国际声乐比赛”,这三个比赛均已举办超过五十届。

2.比赛目的各不相同

与评委会主席拉里萨·捷杰耶娃合影

与“第一届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歌剧比赛”部分评委合影,左起:瓦列里·列别基教授、马子兴教授、达玛拉教授

与“第九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国际声乐比赛”评委合影

近些年来,国内外音乐比赛很多,以游学、开阔眼界或以盈利为目的市场化的比赛不在少数。而通常情况下,一些权威性的国际比赛,往往会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或者商业赞助。这些赛事,或以促进文化艺术交流为目的,或以宣传某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为目的,或以选拔演员为目的。但是,作为参赛者,只了解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明确举办方更具体的目的,例如都是以选拔优秀年轻歌唱家为目标,然而选拔类型和标准又有显著区别。这一点可以从评委会成员的组成上来辨别,如:

第一类,传统意义的比赛,评委会组成主要是著名歌唱家和著名声乐教授。对参赛者声音技术、语言、音乐风格的要求是绝对第一位的。值得注意的是,舞台气质同样非常重要,会对参赛者的名次产生影响。例如1989年的“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俄罗斯男中音德米特里·赫瓦罗斯托夫斯基力压具有地利、人和优势的英国男中音特菲尔,未尝没有外形和气质上的因素。

第二类,为世界各大剧院挖掘明日之星。现在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各大剧院剧目制作资金都不富裕,更需要一些唱演俱佳(形象好、气质佳、唱功好)的新人吸引观众来到剧院,因此评委会成员多为剧院经理和经纪人。例如,2012年在北京举办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除了主席多明戈外,其他成员几乎都是职业经纪人、指挥、艺术总监等。这一类比赛,更加重视年轻的歌唱家是否有舞台魅力,是否有票房潜力,所以,有的选手并未在比赛中获得大奖,却也有获得演出合同的机会。

现在,一些著名的大型比赛开始将上述两类评委都请到评委会里来,做到既有学术性,又给获奖选手搭建展示平台,为他们攀登舞台艺术高峰铺路搭桥。例如,2015年“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的组成,就包含了著名歌唱家、艺术总监、职业经理人等。

第三类,针对排演某一特定剧目选拔性质的比赛。这类比赛必须演唱剧中角色的咏叹调,跟试唱(Audition)的感觉差不多,但会评出一个奖项。评委多为制作该剧的导演、剧院经理等。

3.比赛类型丰富

目前,国内的比赛虽章程略有不同,主要是以唱法分类,基本框架均为三种唱法:“美声”“民族”“流行”。后来,又加入了其他的唱法和表演方式,在此无需赘述。国际比赛的类型则比较丰富,既有专业性很强的专项声乐比赛,如“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等;也有综合性比赛内中包含的声乐比赛,如“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等。

在声乐比赛中还有以作品体裁划分的,如艺术歌曲比赛(意大利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等),歌剧咏叹调比赛(威尔第、普契尼等)。若继续细分,包括专门的巴洛克时期歌曲比赛、现代派声乐作品比赛等。

三、如何甄别比赛的规格

国际比赛的规格,可以从评委会构成、奖金设置、举办历史、是否使用交响乐队(歌剧比赛)、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多个方面来甄别。

1.评委会构成

首先评委会主席很重要,对一项比赛的权威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评委会主席的影响力、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参赛人员的层次和数量,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是世界著名艺术指导、马林斯基剧院青年歌唱家学院总监拉里萨·捷杰耶娃。她是俄罗斯古典声乐界权威,曾数次担任“柴科夫斯基声乐比赛”评委,也是多个有影响力的声乐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在国际古典音乐界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评委会成员如果是歌唱家,要看他的主要演出履历,演出过多少部歌剧,是否在国际著名剧院演唱,与其经常合作的指挥家、作曲家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声乐比赛评委是否合格的标准。如果是声乐教授,要看他培养出了多少优秀的歌唱家,担任其他声乐比赛评委的情况及其相关专业著作。

“第二届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国际声乐比赛”评委席

有的国际大赛之间是互相承认成绩的,有些选手可以凭借A比赛的决赛入围证书直接进入B比赛的半决赛。例如进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声乐比赛”决赛圈的选手就可以凭决赛入围证书直接进入“法国马赛国际声乐比赛”的半决赛。

2.公开、公平、公正

比赛初选直接面向大众,面向全世界符合参赛资格的年轻歌手。我担任“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国际声乐比赛”评委的时候,第一、二届的评委会主席是达玛拉·诺维琴科教授。她是著名的声乐教育大师,培养出了众多的国际级歌唱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莱布科。比赛程序是这样的:全部选手报到后,进行公开抽签,当场公示每个人的比赛顺序。之后,所有选手开始分配琴房和伴奏。为了尽量避免选手与评委的私下接触,二者不在一个宾馆住宿。宣布晋级复赛或决赛名单的时候,全体评委站在舞台上直接面对所有选手,回答选手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展现了评委会对评判结果的自信和对选手的尊重,大大增加了比赛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我担任评委的第二届比赛中有位女高音没有进入决赛,但她感觉自己唱的作品难度大,发挥得也还不错。评委会主席指定我来评价她的演唱。我很明确地告诉这位选手,她演唱的《风雨飘摇》(Agitata da due venti)难度确实不小,也完成了,但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作品完成得比较勉强,花腔部分生硬、不从容,声音的集中和松弛关系处理欠佳。第二,美声唱法的精髓之一“软起音”技术不过关,起音太“冲”,不符合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举重若轻”的风格。第三,台风不好。我问她是否受了某位意大利女中音的影响,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从她的反应来看,我的回答她应该是满意的。后来,我在另外一个比赛当评委的时候,她又来参加比赛。她很热情,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丝毫没有上次比赛失利的芥蒂。从她的演唱上能感觉到她的变化,尤其是在起音方面进步明显,说明上次我提出的建议她采纳了。这样的参赛态度是非常正确的,无论他们在比赛中得奖与否,都会有收获。这也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营造的健康、纯粹的学术氛围,让选手意识到只要他们积极进取、专注于业务的提高,就有赢得奖项的机会。

3.比赛曲目范围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高规格的比赛都会有严格的比赛曲目要求。(1)要求参赛者能运用多种语言(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英语等)演唱。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文化,演唱者要精通所使用的语言。在语音准确的前提下,还要懂词意、知重音、有语感。有一些早期声乐作品中语言的书写和发音与现代的不太一样,需要跟非常专业的艺术指导学习。(2)要掌握不同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演唱风格。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用演唱威尔第歌剧的方式去唱亨德尔的作品,就会像关公战秦琼一样搞笑。(3)少则两首,多则五首以上的连续演唱能力。声乐比赛是个辛苦活,体力、脑力都要备受考验。声乐比赛的周期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随着一轮轮比赛的进行,歌曲的难度和时长都在增加,这就需要参赛者不仅要有钢铁一样的好身板,还要有钢铁侠一样的意志品质。

4.奖金的设置

知名度较高的声乐大赛的奖金设置通常都比较高,几万欧元(或美元)都不罕见,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歌唱家很有吸引力,由此也出现了一些世界范围内的“声乐比赛专业户”。我就认识几位俄罗斯的青年歌唱家,他们演唱技术娴熟、比赛经验丰富,有一套适合比赛的曲目。在好多比赛的选手名单里都能见到他们的名字,其参加比赛的最大动力就是赢得奖金。

5.是否乐队伴奏

作为一个声乐比赛,尤其是一个歌剧咏叹调的比赛,有没有交响乐队伴奏,是衡量该比赛专业水准和组委会各方实力的重要依据。使用乐队对于主办方的资金、协调能力方面都是一个考验,对参赛者的专业要求也更加严格。赛前,一般只会给选手安排一次合乐排练,这就要求参赛选手的背谱要非常精准,尤其是节奏。我国的选手在这方面比较吃亏,因为他们在大学里没有与交响乐队合作的机会,而国外的音乐院校是专门有这方面的课程的。还有,我们的选手一般视唱练耳水平欠佳,学作品的时候就不够准确,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技术上。用钢琴伴奏的时候,感觉不出太大问题,因为钢琴伴奏可以“跟着走”;但到合乐队的时候,因为对交响乐队声响不熟悉,心里本来就紧张,如果运气不好,再碰上个脾气差的指挥,“气息、位置”统统飞到九霄云外,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6.举办历史

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十几届、几十届的声乐比赛并不少见,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比赛一般不会太差。

在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在国外举办声乐比赛比较方便,不需要太多的审批,有时就会出现有好几个比赛重名或名字近似的现象。猛一看名字很像,实际上不是一个比赛,而是“打擦边球”,借同名比赛已经形成的影响力罢了,这时需要大家睁开一双慧眼,辨一个明白。

四、准确定位、正确选择比赛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比赛前,歌者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之后正确选择,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就跟穿衣服一样,选择与身材、形象适合的衣服,才能彰显出自身的气质与颜值。同理,声乐比赛不是声音比赛,不完全是比嗓门的,“小嗓子”找准自己嗓音定位、选好曲目,一样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1.认清自己、准确定位

演唱者首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声音类型,例如女高音,是属于抒情、小抒情花腔,还是属于大抒情、花腔、戏剧等。如果没有声音类型的准确定位,贸然选择作品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是危险的。不是所有的嗓子都能完成同样的曲目,试想,如果用唱采琳娜的嗓音去唱阿依达,简直是个灾难。

在世界范围内,人种、体型等先天构造与多种因素决定了大抒情(Spinto)和戏剧(Dramatic)性的嗓子都不多,抒情、小抒情花腔的嗓子属于大部分。但是不少学生却偏爱戏剧性的声音,如贾科米尼、科莱里、莫纳科、考夫曼,年轻歌手喜欢模仿他们,觉得那样的演唱很过瘾,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巨大。还有,民族唱法在嗓音类型分类上现在还不明确,盲目跟风、拼大作品、飙高音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断桥遗梦》《昭君》《来生来世把你爱》等,这些曲目对于小抒情的嗓子而言就是“小马拉大车”。长期这样下去,喉咙上过多的力量会导致漂亮泛音的缺失,甚至失去高音。

从我多年教学实践来看,男女声都一样,以抒情的嗓音定位开始训练,这样做相对比较安全,也符合嗓音训练规律和声乐学习规律。随着技术与身体的成熟再确定方向,在找准自己的声音类型之后,进入更细的分类,如男高音还可分为“莫扎特男高音”“罗西尼男高音”,也有“威尔第男高音”“普契尼男高音”等。

2.明确比赛目标,正确选择

在不同演唱阶段,参加比赛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参赛者要明确自己参赛是为了拿奖,还是为了锻炼、提高,体验比赛过程。目标不一样,则选择比赛的规格、类型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和目的去选择。

对于国内的大多数声乐学习者来说,包括艺术院校在校生和刚出校门的青年演员、年轻教师,直接参加那些国际著名赛事是不现实的。一些在国内不是很有知名度的比赛,可能举办的时间比较短,或者在奖金的设立上不那么吸引人,但是其章程规范,评委会主席是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评委是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歌唱家、教授、艺术指导、指挥、经纪人,其实也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

在假期,尤其是暑期,欧美很多国家都有一些国际声乐集训班、歌剧营,且已经举办了很多年,声乐学生大部分的假期时间会在这里度过。在此期间,通常会举办一些小型比赛,这种比赛对于年龄比较小、年级比较低或者说程度不是很深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就像上台阶一样,小台阶不用很费力就能登上去;等水平提高了,步子就可以迈得再大一点儿、再高一点儿。就这样一步一步来,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正如《老子》中所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五、准备比赛的过程

当参赛选手根据自己的声音类型,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比赛之后,就要进入比赛的准备阶段。

1.看清比赛章程的要求

除了关注时间、地点之外,还要仔细研究参赛的作品要求,包括风格的要求、时期的要求、语言的要求、作曲家的要求等。比赛的形式,如是否提供钢琴伴奏,参加歌剧比赛要注意是否有乐队伴奏。无论是钢琴还是乐队伴奏,都要注意自己所提供的乐谱是否是准确无误的。我国的很多声乐教材不够严谨,错误率较高,这就需要通过找原版乐谱或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乐谱做比对,一旦出现错误就要及时更换。参加中国的比赛,则要关注中外曲目的要求,具体风格类型的要求,如古诗词歌曲、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创作歌曲等。

2.如何选择参赛作品

(1)除了以上已经论述过的之外,还要对自己的声音类型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声音特点。如果已经确定是抒情女高音,就要进一步确定属于大号抒情女高音还是小号抒情女高音,音色偏华丽还是偏柔美。

(2)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演唱能力、最适合的演唱风格,包括自己的有效音域。有效音域,不是指我们每次练声时能碰到的最高音,而是每一次练习时我们能从容稳定达到的、没有负担的音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最高能练到High E,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选择带有High E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首先要考虑这个音的质量是不是过关,是不是通过巧劲儿唱的,听起来要有一定的富余,而不是达到了嗓音的极限。其次,这个音能否每一次演唱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说百分之百,至少也要做到十拿九稳,或者说在你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能唱好这个音。

(3)要清楚认识自己的最佳音域。最佳音域,是指演唱音区里最漂亮的音色区域。以女高音为例,多数人最漂亮的音区是在小字一组的降b到小字二组的降b之间。选择作品时,要分析作品旋律的音高分布,且集中于哪个区域,要尽量选择能够将自己最漂亮的音色反复展现的作品。

(4)要分析自己唱得最好的元音或韵辙。演唱外国作品要分析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元音,是不是自己擅长的元音,有的人对“a”驾驭得比较好,有的人更擅长“o、u”的演唱,还有的人则“i”唱得更好一些。

演唱中国作品则要注意十三辙。“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一共十三个字,代表十三个韵辙,有的人擅长中东辙,有的人擅长一七辙,有的人擅长姑苏辙。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作品中的元音或韵辙的情况,尤其是最高音的元音或韵辙,尽量要选择自己擅长的。

(5)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擅长的作品风格。从性格上来讲,是适合活泼、开朗的角色,还是适合演唱沉稳、内敛的角色。例如,作为男中音来讲,费加罗的角色就比较外向、乐观、开朗。同样是女高音,《费加罗婚礼》中伯爵夫人的角色就比较沉稳、内敛,而苏珊娜的角色就比较活泼、狡黠。从作品时期来讲,是擅长巴洛克时期的、古典时期的,还是浪漫时期的,一定要明确。从语言上来讲,是擅长意大利语、法语、俄语还是德奥作品,或者是某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歌剧作品。总之,要选择符合自己声音类型、与自己气质比较吻合的作品。

3.选择作品时要注意避免的误区

(1)将音域作为选择歌曲的唯一标准

有的人将音高作为判定作品难易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误区。作品的风格、内在情感的戏剧张力、旋律的进行方式、乐段之间的关系,都是决定作品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如《年轻姑娘应该懂得》最高音就在小字二组的b上一晃而过,但是由于旋律进行过程中有很多大跳音程,想要唱连贯很不容易,所以比一些最高音到High c的歌更难驾驭。再如《黄河颂》,男中音的版本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e,但三次“啊,黄河”的情感递进很容易将男中音的声音用到极限,比一些高音到小字二组的g的歌还要难唱。

(2)歌曲越“大”越好

有些演唱者喜欢选择“大歌”作为参赛曲目,觉得越“大”越能得高分,有的歌曲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完成得非常吃力,这也是误区。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有个词叫“藏拙”,就是说要扬长避短,要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展示好的一面。因为比赛是从整体上来评判的,游刃有余地驾驭一首中等偏大的作品,比起歇斯底里地完成一首难度很高的作品,前者获得的分数一定会高于后者。所以,要区分唱下来与唱好的区别。参加比赛,不仅要唱好一首歌,而且要唱得精彩、唱出特点,要打动评委。如果仅仅只是勉强唱下来了,是远远不够的。

4.如何学习一首新的作品

待作品确定之后,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1)首先要通晓作品背景,每一首作品的演唱都需要放到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去理解与演唱。

(2)反复朗读歌词。按照字对字翻译,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理解每个乐句的意思。要从会到熟,再到有语感,对歌词的熟练程度要达到“口腔肌肉形成记忆功能”的程度,或者说要达到在舞台上脑中一片空白时,歌唱状态还能“自动运行”,依然能流利地将词唱出来的程度。

(3)学歌时要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严格按要求视唱旋律,注意音准节奏,所有的速度标记、表情记号都要准确完成。为了避免谱面的错误,要多找几个版本的乐谱核对比较。

(4)聆听不同版本的范唱。认真区分演唱范本的优缺点,吸收优点,为我所用。

(5)细节处理。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合乎音乐规律和情感抒发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

小 结

总而言之,作为声乐教师二十年,我亲历了身边很多朋友、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过程。有的人,因为一次失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比较消沉,这是很不可取的;有的人,对待比赛是正向的、积极的,真正做到了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继而在比赛失败后不断提高、进步,最终实现了逆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女高音,第二次比赛不仅拿到了名次,还因为唱得精彩被一个剧院经理看中,得到了一个演出合同。如果她还是第一次比赛时的演唱水平,也不太可能会获得这个演出合同。幸运的是,第一次比赛的时候这位剧院经理不是评委,他是直接听到了这位女高音进步之后的声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助者天助”,这两个东西方的典故又一次印证了智慧与坚持不懈的光芒!

猜你喜欢
歌唱家声乐比赛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草丛里的歌唱家
选美比赛
声乐诊疗室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