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头编子”成词理据新探

2017-05-22 16:21陆杰
辞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朱子语玉篇广韵

陆杰

《汉语大词典》解释“幓头”为束发巾,[1]考《朱子语类》卷八十五:“幓头只如今之掠头编子,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绕髻也。”(黎靖德1986: 2199)句中的“掠头编子”是“幓头”(束发巾)在宋代的俗称,徐时仪(2013: 716)认为“掠头编子”似为由颈到额前掠过头顶的一种类似辫子的束发巾,但学者们似都未探究“掠头编子”的得名由来。笔者认为“掠头编子”中的“掠”有“收聚”义,本文拟就“掠头编子”成词理据略做探讨。

《玄应音义》卷九“考掠”:“掠,古文作剠、二形,同。”,《大会广义玉篇·贝部》:“赋也。”《集韵·阳韵》:“赋,敛也。”《说文·贝部》:“赋,敛也。”字除历代辞书收录,文献用例较少,作为表“收聚”的掠之异体字,因各种原因未被广泛接受而仍使用掠字。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掠”字条第四义项释为:“(一处处)收(钱)”段观宋《文言小说词语通释》认为“宋元时‘掠有聚集义,动词”(段观宋1994: 167),引《鸡肋篇》“丐置一掬其中,旬有一掠,谓之旬头米”,《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翌日众当掠钱馈之”,即由掠()的收聚义引申而来。可知在俗语中,掠字可作“收聚”义并不乏见。

此外,训“取”之字多可训积、聚。如聚,即从取得声。它如《说文·冃部》之最,“犯而取之,从曰,从取”。《说文·冖部》之冣,“积也。从冖,从取,取亦声”。《说文》时代的这两字,到六朝时合为一字,于此最与冣成为同义异形词,兼训取与积。刘歆致书扬雄有称“欲颇得其最目”,陆宗达以为“由多数而总括出来的叫‘最目”。段玉裁认为:“冣与聚音义皆同,与冃之最音义皆别。”《荀子·强国》:“执拘则最。”《韩诗外传》最则作聚。王力《同源字典》(1982)分列“冣、聚”为同源,又在“最、撮”条下训最为聚,可知取义与聚义两者关系之密切。“最目者,犹今言摠目也。”扬雄博采“代语、僮谣、歌戏”,积聚了相当数目的文献资料。又如“裒”,《尔雅·释诂》:“裒,聚也。”《易·谦卦·象传》:“君子以裒多益寡。”《释文》:“裒,取也。”《玉篇·手部》:“捊,《说文》曰:‘引取也。诗曰:‘原隰捊矣,捊,聚也。本亦作裒。”王念孙在《广雅疏證·释诂》里面讲得最为透彻:“取之义近于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亦谓之府;取谓之府,亦谓之集,亦谓之敛,亦谓之收。取谓之捊,犹聚谓之裒也;取谓之掇,犹聚谓之掇也;取谓之捃,犹聚谓之群也。”由此可知取、聚其义关联之绵密。

掠子,古又称导,方以智《通雅》:“即今掠子,疑即古之导。按导,以导发入于冠因簪之。”《释名·释首饰》:“导,所以倒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或曰栎鬓,以事名之也。”《隋书·礼仪志》引《释名》作:“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木、扌相混例多见。《说文新附》:“掠,《唐韵》或作擽。”《希麟音义》卷五“掠”:“下又作擽,同。音离斫切。《字统》云: 击也。”擽、掠,《广韵》皆为“离斫切”,都能证明“擽鬓发”即“掠鬓发”。《广韵·药韵》:“擽,《字统》曰: 击也。”“掠,抄掠,劫人财物。”[2]然“擽鬓发”绝非击打鬓发也,更非劫取义,当是收敛、收聚义。

擽又和钞同义,都表示聚合。钞有敛义,此义王先谦已言之,《释名·释姿容》:“笑,钞也。颊皮上钞也。”《释名疏证补》引苏舆曰:“此钞字非本义,盖取敛挫之意。”王先谦归结为“是钞敛义同”,“今俗犹呼物相敛著者为钞”。又《说文·金部》:“钞,叉取也。”段注:“叉者,手指相逪也。手指突入其间而取之,是之谓钞。”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叉取也,当作叉也,取也。取也乃撮字义。亦揸字义。撮揸皆爪之后起字。叉也乃钞字本义。”《释名·释姿容》:“揸,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绡……(假借)又为捎。”《释名·释首饰》:“绡头,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同条“齐人谓之,言敛发使上从也”。可知钞、敛、绡(捎)同义。又《玉篇·手部》:“擽,捎也,舒也。”则捎、擽、掠、钞皆为敛义明矣。[4]《玉篇》“捎”“舒”乃反训亦明。敛,《说文》:“收也”,《释诂》:“聚也”。故捎、擽、掠、钞皆有“收聚”义。又《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胡证传》:“因取铁灯檠,摘枝叶,擽合其跗。”“擽合”同用,表聚合义,亦可为证。米芾《画史》里说得也很直观:“士子国初皆有顶鹿皮冠,弁遗制也……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不敢使尊者见。既归,于门背取下掠子,篦约发讫,乃敢入。”[5]“掠起发”,即敛聚、收束起头发。“以事名之”,掠子、掠头即古人用以绾发的束发巾,理据明豁。

“掠头”一语,较早见于司马光《书仪》卷二《冠仪》:“腰带、栉篦、总、幧头。”温公自注:“总,头。幧头,掠头也。”又作“掠头编子”,即前文所引《朱子语类》。李文炤在《家礼拾遗》中说过:“先生初述《家礼》,皆取司马公《书仪》,后来与学者论礼,以高氏丧礼为最善,遗命致丧,俾用《仪礼》,此可以见其去取折衷之意矣。”(李文炤2010: 640)可见朱熹礼学多承司马光而来,“掠头编子”乃“掠头”和“编子”两个语词成分累和而成。

编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玄注解编为:“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今假紒矣。”编即紒也,不过是古今异名。紒,《集韵·霁韵》:“紒,束发也。”朱子《家礼》有称“合紒施掠”。宋代又称编为头编,见洪迈《夷坚志》“经十余日,解头编于我绾同心髻,许嫁焉”,可见掠、编、紒三者都是指用来绾发的束发巾。

综上所述,可见“掠”有“收聚”义,掠头编子即是用来绾发的束发巾。《汉语大词典》对“掠头”仅解释为“梳子”,缺失“束头巾”这一义项,可补。历代辞书未释“掠”和“钞”的“收聚”义,似可补增此义。

附注

[1]具体形制可参见孙机《从幞头到头巾》,《中国古舆服论丛》第200页。

[2]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1页。《漾韵》:“掠,笞也,夺也,取也,治也。”第424页。

[3]“鈔”训敛者,有两种来源可能,其一即为从叉取动作引申而出。或由“取”的“强取”义引申而出,强取他人物以益己,两说并存。

[4]由此可见王先谦以钞为敛之说非常正确。潘牧天《“钞”和“抄”词义演变考》是比较全面考察钞、抄的历史演变的一篇论文,可惜也未能注意到钞之收敛义。潘文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第3期,102—109页。古书中抄录汇总前代文献的类书如唐人《北堂书钞》及《艺文类聚》,一名“书钞”一名“类聚”,或为钞之“聚合”义的承袭。曹先擢以为此类“钞”乃选取、选编义,可备一说。曹说见《辞书论稿与辞书札记》,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13页。

[5]吉原宏伸《〈画史〉集注》,(台湾)美术史研究集刊,2004年,71—72页。吉原宏伸误将“掠”释为“以手披上之意”。

参考文献

1. 段观宋.文言小说词语通释.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六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3. 黎靖德(宋)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 李文炤.李文炤集.长沙: 岳麓书社,2012.

5. 刘熙(汉)撰,毕沅(清)疏证,王先谦(清)补,祝敏彻、孙玉文点校.释名疏证补.北京: 中华书局,2008.

6. 潘牧天.“钞”和“抄”词义演变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3).

7. 朴泰衡.《朴通事》方俗词语浅释.延边大学学报,1986(4).

8. 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9.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11.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 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 赵振铎校.集韵校本.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马沙)

猜你喜欢
朱子语玉篇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Zhang Zai’s Neo-Confucian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ing ofHis Material Force Theory
《朱子语类》中几种常见处置式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
重新认识朱子的“读书法”——以《朱子语类》之“卷十”“卷十一”为例
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馆藏《朱子语类》版本辨正:与《〈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的传播过程考订》商补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