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民间艺术传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民艺四宝”

2017-05-25 00:37杜亚莉
山东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家庄泥塑年画

文·杜亚莉

高密民间艺术传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民艺四宝”

文·杜亚莉

凤鸣高天,贤泽密水。高密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自大属封国于高密,高密便在漫长而广阔的历史时空里进入了文明时期。高密人杰地灵,是俊良茂士荟萃之地,各类人才备出。有被誉为“高密三贤”的齐国名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清代大书法家刘墉;有著名的现代书画家张建中,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作家莫言。古老的龙山文化遗址、城阴城遗址、灰埠子遗址、故献遗址,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孙仲隐墓志都座落于此。勤劳智慧的高密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高密的民间艺术有年画、泥塑、剪纸、土陶、草编、条编等二十多个门类,近两千多个单品。其中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茂腔被誉为“高密民艺四宝”,被国务院、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响誉齐鲁的民间艺术代表。

扑灰年画,独领风骚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始创者据传是高密东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王姓人家。王姓户主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由此,带有农村乡土气息的“扑灰年画”便诞生了。

扑灰年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年画中的一个独特画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制作。作者先构思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用柳枝烧制成炭条勾出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这是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扑抹”,如此可以扑抹数张画稿。如再增加数量,可以在扑好的一张画稿上再用柳枝炭条描一遍,重扑。成双成对的扑灰年画也是这样制成的。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工序是“手绘”。扑抹是基础,手绘是关键。手绘复杂的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久而久之,高密年画艺人将制作工作编成一段顺口溜,大至可以反映扑灰年画手绘的制作艺术:“涮涮涮,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作为定型作品畅销于市。清乾隆到咸丰年间,扑灰年画步入兴盛期。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密东北乡公婆庙村著名扑灰年画艺人王氏开始收徒授艺。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学成后分别自开作坊作画出售,题材有所创新,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乾隆末年,高密北乡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分别来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三人艺满归乡,开办作坊。一时,扑灰年画艺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开始使用画、印结合的新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年画制作工艺上的一场革命。清中期,随着年画市场的繁荣,高密北乡一带有新作坊开业,逐渐形成规模生产,引来大批外地画商,商家争相贩运,使扑灰年画名声大噪,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

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蓁立在制作年画

199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高密扑灰年画――中国一绝》专题片,将这奇特的画种搬上银幕,令全国观众大饱眼福,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高密扑灰年画名扬万里。2007年,高密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扑灰年画保护基地。

扑灰年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大多取村于世俗生活,可以归纳为神像类、祝福类、仕女娃娃类、戏曲故事类、人物传说类、山水花卉类、世俗生活类等七类。

神像类题材的扑灰年画过年时用的最多,家家户户依旧俗要在除夕请财神、供家堂。请财神是祈求新的一年财运亨通,供家堂有“感恩先人劳绩”“慎终追远”之意。祈福祝寿类主要针对老年消费者的需要而绘制。代表作品有《祝寿图》《盛世集瑞图》《狮童献寿》等。仕女娃娃类通过仕女、娃娃和一些吉祥花卉、动物的谐音或寓意表达幸福美满、和谐吉祥。如《榴开百子》《麒麟送子》《团扇美人》等。戏曲故事类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娱乐性,主要表现戏曲内容和人物,描绘舞台演出实况,刻画演员真实面容,如《周瑜打黄盖》《白蛇传》《西厢记》等。人物传说类以历史人物、文学典故为题材。山水花卉类则具有以物达情、祈求祥瑞的含义。而世俗生活类主要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家庭和睦、感情和谐,如《姑嫂闲话》《踢毽子》《放风筝》等。

剪纸艺术,惟妙惟肖

高密剪纸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形成空灵韵致的独特风格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明初,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的移民来到高密,带来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促成了民间艺术的大融合,逐渐造就了高密剪纸艺术,成为中华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奇葩。

剪纸艺术是一门很普及的大众民间艺术,自古以来高密几乎村村都有剪纸高手。而参与面最广、特色最突出的地区在潍河东岸,即今天的井沟镇、柴沟镇一带。现在,井沟镇河南村的范祚信,柴沟镇前曹戈庄的齐秀花已成为高密剪纸艺人的代表人物。

高密剪纸的最大特色就是视角上的“金石之韵”,正是凭借这一特色在全国独树一帜。“金石之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构图和剪法。高密剪纸黑、白、灰协调巧妙,平面构图黑白分明,少有灰调子,凡是出现灰的地方,大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惜“灰”如金。白的处理也意味深长,有的地方大块留白,十分慷慨;有的地方空白斑斑点点,十分算计。与构图相呼应的是剪法,高密剪纸非常注重剪刀的尖,用尖“拱”是一大特色,拱中有剪,边拱边剪,行剪徐缓,如有物阻挡,冲破阻力而前行,“力”的感觉跃然纸上。

高密剪纸大致分为人生礼俗剪纸、节令民俗剪纸、民居装饰剪纸、绣样剪纸、传说角色剪纸、戏曲人物剪纸六类。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生礼俗剪纸中的婚礼剪纸、寿俗剪纸和节令民俗剪纸中的春节剪纸。

高密剪纸《金牛奋蹄》(左)成为1997年牛年邮票

高密的结婚礼仪十分讲究。婚俗有定亲、下媒启、送日子、送嫁妆、娶亲等环节,婚俗喜花被广泛应用。最突出的就是“红双喜”和“饽饽花”。定亲时男方彩礼的点心,下媒启时男方用食盒装的礼品,盛放媒启的拜匣,女方回礼、陪嫁的东西,都要在盛东西的器物上盖一、两个剪好的“红双喜”。结婚当天,新房门、墙上、结婚用具、宴席桌等都要贴“红双喜”。在结婚的整个过程中,凡是饽饽出现的地方,都会放上妇女们巧手剪制的“饽饽花”。

高密民间剪纸艺人齐秀花

受齐鲁孔孟之乡忠孝之风的熏染,高密自古以来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人们以各种方法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寿俗剪纸非常盛行。其中数量较多的是“猫蝶富贵”“老寿星”等。“猫蝶富贵”中,猫蝶与耄耋谐音,表达了人们对老人体健寿高的美好祝福。“老寿星”作为保佑年寿的神仙而深受老百姓喜爱,形象表现为手持鹿杖,上挂寿桃,鹤发童颜,面目慈祥。

春节窗花是高密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剪窗花、贴窗花。花鸟鱼虫、历史传说、戏曲人物和现实生活吉祥的图案均可作为窗花的表现内容,老百姓还会把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美好的祝福都剪进窗花,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聂家庄泥塑,古朴艳丽

聂家庄泥塑给人的印象是望之朴厚,着色艳丽,大俗大雅之间颇显视觉冲击力。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泊镇一带连年受灾,有个叫聂成富的艺人逃荒来到高密东北乡,从此落户聚众,形成聂家庄。聂家庄周围土质独特细腻,泥块晒干后不裂不碎。聂成富为谋生计,研究制作“锅子花”。“锅子花”用当地的泥巴做外衣,中间装上火药,顶部留个小孔,加引信,夜晚点燃引信喷火,煞是好看。后有所改进,给外皮加上颜色,又做成圆柱形的“泥垛子”。“锅子花”“泥垛子”就是聂家庄泥塑的雏形。

清朝初期,聂家庄民间艺人开始制作泥娃娃、泥老虎、泥猴等供摆设观赏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并逐渐形成品种多、技艺高、销售火的可喜局面。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一步改进工艺,多数产品由“哑笨呆板”进化为“能动会叫”,妙趣横生。艺人们将一些泥玩具的造型分为两部分,中间用柔韧的薄羊皮连接,在适当的位置安上哨子,用手按动、摇动或用嘴吹,就会一边动一边发声。如泥老虎会发出呜呜的吼声,泥猴和叫鸡会发出吱吱的叫声。白粉打底,着花花绿绿的彩绘,这些形、声、色俱佳的泥塑很快走出了高密。

聂家庄泥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老虎、摇猴。早期的泥老虎造型粗放,用色简单。随着技术的发展,着色艳丽多样,设计更为精巧,动静结合,形声俱备,栩栩如生。不但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也成为家庭驱妖镇邪的“镇宅”之物。摇猴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款泥塑,其销量仅次于老虎。摇猴的着色较老虎简单省时,但制作相对复杂。中间需放置几圈弹簧,接糊部位要使用废羊皮或人造革封口。接封口时要格外注意,如涂胶不匀或时间掌握不好,弹簧就会把接糊口顶开。所以摇猴造型大都头重脚轻,是为满足内部弹簧的需要。

高密茂腔,质朴自然

高密泥塑——泥老虎

高密茂腔是高密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5月,高密茂腔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密茂腔-《罗衫记》剧照

高密茂腔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萌芽出现在清中后期,其雏形是民间流行的“姑娘腔”。清乾隆年间所刻《缀白裘》戏曲选本中有《思凡》一折,因一周姓尼姑演唱动人心弦,独具魅力,后发展为“周姑子调”,并风靡山东各地。“姑娘腔”和“周姑子调”都以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进行演唱,逐渐形成“肘鼓子戏”。其主要特点是旋律简易,节奏平稳,其唱词是分节式的民歌形式,多数为七字句式,上下句结尾处又以“噢嗬罕”三字耍腔,如同劳动号子粗犷有力。清咸丰年间,苏北女演唱艺人嫁给肘鼓子戏艺人丁某,将她的唱腔“海冒子调”融入“肘鼓子戏”,出现了全新面貌的“冒肘鼓”,成为茂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高密茂腔的主要特点是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这种唱法是从“拉魂腔”里吸收来的,人们称为“打冒”或“打鸣”,“冒肘鼓”由此得名,“打冒”成为茂腔的鲜明特色。

茂腔的女腔特别发达,常有京胡、月琴、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腔如泣如诉。虽然女腔发达,但坤角唱腔调门不稳定,故很长时间内茂腔没有乐谱。后来即使有了谱子,也是依靠伴奏与角色之间长期配合的感觉“跟弦”,这使得茂腔戏的水平高低与角色艺术天赋有着很大关系。茂腔这种质朴自然的唱腔,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高密茂腔多为悲情戏,唱腔凄凉婉转,感人至深,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高密茂腔上演的剧目多反映男女爱情、家庭伦理,以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为主。茂腔的代表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其中,《东京》《西京》《罗衫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作者单位:高密市科技馆)

猜你喜欢
家庄泥塑年画
乡村振兴视野下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牛年画牛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