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时代的“麻醉药”

2017-05-26 22:34岑天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麻醉药网民工具

岑天蔚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五角大楼启用时,仅仅连接了四台计算机。40年后,因特网连接了这个世界几十亿台的电脑。20年前,Windows系统还只是科研机构的计算工具,20年后,Linux也成为了民用级别的操作系统。电脑从计算工具转变为娱乐工具,并非其本身的巨大改变,而是另一种力量带给它神奇的变化。这位始作俑者,便是网络。

网络,一个来自数学的专业术语,最终被普罗大众熟知。中国凭借着强大的人口实力,早在2008年就成为了当今世上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互联网大国。但这个“大”,仅仅是数量“多”。网络是通往信息中心的路,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路上“挖坑”“设陷”,使其逐渐成为“麻醉”网民精神的“药物”。

且不说满世界飞的“幸运大奖”,光是正牌公司的合法游戏,就够未成年人们“喝一壶”了。他们打着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幌子,却推出“开学季上线礼包”,这居心何在?光凭这点,便可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被麻醉在游戏公司酿造的“学习氛围”中。与其如此,不如让青少年们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

反观青年人,每日沉浸在头条推送的专家牛股,亦或是某某某传奇的创业经历中。被“麻醉”之后,便对自己的黄粱美梦深信不疑。于是坚信,只要多受几次这样的“教育”,明日便能飞黄腾达,下个月就是另一个“马云”!可现实呢?候在公交车站里,害怕因上班迟到被老板扣奖金。那股子年轻人敢打敢闯的劲儿,全用在微信朋友圈了。有深夜里追剧的毅力,却没有留在办公室多写一份公文的决心。还四处吆喝着——这便是生活。他们不仅被麻醉了,还上了瘾。由此看来,年轻人也没能逃脱网络的“魔掌”。

若说他们年幼无知、年少轻狂。可是经过黑白电视年代的大哥大嫂们也受不起这麻醉“药性”。每日弹窗里铺天盖地的专家养生之道,各种养颜健体食谱,所谓祖传秘方,使其深信不疑。这份不行换那份,实在不行每个礼拜轮着吃!请问,创建食谱的人,身体咋样?高龄几何?那他们怎么知道,是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還是科学院的最新成果?那些风风雨雨算计了半辈子的精明人,全被网络麻痹了,还中毒不浅。

更要不得的还是老年人,他们年老体弱,可看病又不方便,于是网络求医竟然盛行!这可不得了,那夹杂着方言的口音,粗糙的病情描述,竟然能被确诊!还特地从千里之外寄来了昂贵的进口特效药。当老爷老太们吃着淀粉捏制而成的药丸子,喝着糖精水泡制的营养液,还自觉得神精气爽、容光焕发!这次网络麻醉药用狠了,简直是慢性自杀。

由此鉴得,无论男女老幼,都该与网络保持些距离。这个新世纪的“麻醉药”,亦好亦恶,若剂量得当,能缓解一时之“痛”。可若控制失调,怕是终生挥之不去了。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一(1)班]

猜你喜欢
麻醉药网民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是一回事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巧用”工具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