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作文主体建模路径

2017-05-26 07:28姚尚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境界建模文明

姚尚春

马正平教授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指出:“通过对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学习训练和构建,学会将因果、构成、过程、程度‘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原理转化为内在的写作思维模型。进而多角度、多时机进行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思维操练,提高写作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写论述类作文时就是通过构建路径思维操作模型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正如一位优秀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学生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有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结构框架,这样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避免慌不择路、详略失当的现象。学生往往在文章主体部分思维短路,不知道如何建构主体,更不知道如何深入思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模方式教会学生掌握主体思维的路径,让学生易学易操作。具体做法是:

主体部分的建模,我们推出了三种常见的模型,即并列式、对比式和层递式。试看例1:

文明行为体现出一种人格美。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马路边,若是有幸看到一件件善举,心中的愉悦感便油然而生。若自己正是那个善举的受益者,那心中的激动不知如何表达才好。当我们弯腰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时,小小的善举彰显的却是伟大的人格魅力。

文明行为体现出一种社会美。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漂亮的高楼林宇,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总是有着种种不文明的现象,那这个城市的美就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选自2017绍兴模考)

这个主体部分就事说理采用并列式,把理由分作两点,分层表述。其好处就是改卷老师看得清爽;其次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层面阐述理由,说理充分、深刻。这种并列式、从不同角度的说理学生学得快学得好,易于操作。

再看例2:

网络流行语使用得恰当,其效果或许会出人意料。追根溯源,流行语来源于我们最真实亲近的生活。就像漫画家安东尼的作品中那样:两只企鹅一同航行,因口角之争导致船翻。用网络流行语可戏称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既精妙概括了漫画的内容,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社会人际关系愈显薄弱的问题。

然而,最怕的自然是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当人们面对漫天晚霞的美景时,不再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慨,而是满口“厉害了,word哥”,警钟是应该响起。传统语言的千年传承,不仅是文字的传承,更是文明的延续。适时接纳一些新鲜的流行语言,会为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蓬勃向上,生機盎然。(2016诸暨第一学期期末考)

这个主体部分采用对比说理,效果很明显。先阐述网络流行语积极的一面,再表明其消极的影响。这样的说理,学生容易掌握且能体现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再看例3:

何谓文明?小至不乱扔果皮纸屑,大至宽容和谐,合作共赢,都是文明。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姿态。可以想象,比起水浒式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鲁莽,谦让包容更有一种感化心灵的力量。

为什么要文明?显而易见,文明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对于个人来说,文明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气质的凝结。一个文明人,往往使他人更易接受;而不文明的人,常常举步维艰。对于社会来说,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安定、有序离不开文明的氛围。而对于国家来说,文明是国家的标签。中国是礼仪之邦,切不可因你的不文明行为而辱没了这个称号。

那么,如何培养文明呢?习总书记之前就已指出“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三十二字真言,完美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文明要求。家风一词由此兴起。形成文明风气,蕴育和谐家风是社会文明、国家文明的基础工程。(2017绍兴模考)

这个主体部分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顺序说理,在思维上层层递进,清晰地阐明了文明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积极意义,也明确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公民应当怎么做。这个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操作和掌握。

以上是论述类作文主体部分最基本的建模,学生在掌握了这个模型后可以学习另外一些变式建模。比如主体部分也可以结合自身谈感受,提出解决问题的做法等,结尾还可以发出号召、提出建议等等。这样的作文在考试时基准分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各地作文普遍考查学生思想的辩证、深刻。为此,我们也建构了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反向批驳的模型,以此深化学生思想。

横向拓展,就是由此现象联想到类似或反面现象、事例并阐明意义。也可以是思维范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一般在结构上更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如,学生由某职业学院焦老师用“发红包”来提高学生出勤率,联想到厦门集美大学历史教师董立功为了把学生注意力从手机上拉回课堂,穿上龙袍,以清帝自白开场吸引学生。这就是横向联想到类似事件。当然也可以将范围扩大。例如:

人类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不仅在祖训。大凡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和《庄子》,如《诗经》和《离骚》,如二十四史等,它们所传承的文化文明无不具有永久的传世价值。而祖训更具亲和力,从而也就更具有普世的渗透力;祖训中的良训精神具有遍地开花的土壤,它可能不局限于本家族的传播,也可能成为全中国人们的精神食粮,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已不再是一家一族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

这个说理思维由“祖训”扩展至中华文化经典,由一家一族的精神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题的扩大,比较多的也是 “横向拓展”。

“纵向挖掘”就是多方面比较、分析,从而阐明事件意义。也可以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在结构上更多的是层递关系。例如:

文明的境界分为三层:面子境界、约束境界、慎独境界。面子境界就是标语中所言——出国旅游,文明当先。人们佯装出来的文明无非是虚假的供外国人欣赏的面目。在这光鲜的背后却是腐败的灵魂。恰如千年前隋炀帝杨广,为取得父母的信任与宠爱,把自己装饰成节俭清高的模样,而一旦登基便原形毕露,落得个空唱《后庭花》的下场。可见,文明的面子境界最不可取。而所谓约束境界就是部分人认为的“国内旅游,文明也当先”。游客在国内做到行为文明,虽然不是处于保护面子的目的,实则受到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毋宁说它是自发的,不如说它是被强制激发的。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西方社会的宗教思想等并不是人们内心真正需要的。倘若文明落入到约束境界,恐怕会丧失其精神与风骨。文明的最高境界当是“慎独”了。“慎独”要求人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独自相处时,都要讲求文明,将文明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滋养着灵魂。让文明冲破一切世俗的桎梏,成为人类真正自发追求并外现的行为。(2017绍兴模考)

这个主体部分先从文明的面子境界说起,指出浅层的面子境界最不可取,接着又指出文明的约束境界也还是有些片面,最后才谈到慎独境界,指出最高境界的文明应当是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独自相处时表现出的文明。作者层层剖析,渐次深入,将“慎独是文明的最高境界”的理由阐述得透彻而深刻。又如:

2016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最终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鲍勃·迪伦,其实是对优秀歌词的肯定,是对当下某些“文学作品”的彻底否定,是对一些人因陈守旧的“文学”观念的彻底否定。评奖人高瞻远瞩,其视域的扩大必将给作词人带来巨大鼓舞。他告诉人们好的歌词同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一样有对生命、和平、正义、公平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能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这个主体部分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最后决定”的事件中挖掘出事件的本质。即对优秀歌词的肯定和对当下某些文學作品的否定以及对人们陈旧的“文学”观念的否定。扩大了评奖范围,引导人们关注优秀歌词的影响,其意义深远。

“反向批驳” 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例如:

有人质疑,礼仪只是形式,对文明来说可有可无。然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当今世界,日韩的礼仪无疑是佼佼者,他们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并且更好地传承了下去,礼仪的种子在边陲小国种下,孕育出了文明的“大国”。纵使重礼仪的人不一定是文明人,但文明人一定是讲礼仪的。所以,礼仪是与个人或国家的文明息息相关的。(2017绍兴模考作文)

这个“反向驳论”有三个步骤:一是摆出靶子,就是别人的错误观点与看法;二是以“然而”为转折点,分析批驳其中的错误。三是在反驳批驳的基础上,让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加站立起来。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从思维人手。而思维是有规律的,那些名家美文蕴含的思维规律,学生可以“拿来”,理解,融汇,内化,积淀成自己的写作素养。就如同打篮球,先要模仿别人的动作,不断实践,化为自己的技能,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创造适合自己的技术特长。建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来模仿,学生只有在最初学好了模型才能在后期有所创造,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实践证明,通过对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学习训练和构建,学生由简单模仿到立体、多维的综合运用思维方式,其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确大有提高。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猜你喜欢
境界建模文明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请文明演绎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漫说文明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对不文明说“不”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