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印象

2017-05-26 19:21惠军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采莲小店

惠军明

【主题导语】

宋朝不是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它政治宽松,经济繁荣,是文人们向往的天堂。宋朝如流星一般逝去了,但它曾经散发的文明光芒却照亮过野蛮的黑暗,温暖过无数中国人的心怀,驱散过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宋朝伟大而永恒!

【选文一】

在宋朝吃面

黄亚明

我是懒人,为图方便,秋冬的大清早爱寻个面摊,吃一大碗面。筷子挑起,嘴巴一张,哧溜溜,热汗冒出,胃口大开,又挡饥,又解馋。如果在宋朝吃面,就没有这么痛快了。

宋朝的面条叫“汤饼”,你要是腰里揣几个小钱,对店小二吆喝:“喂,小二,爷们急着赶路,快上面!”小二一准不知所云。你要说“上汤饼”,那也坏事,小二可能送上來一碗面片汤,就是刀削面、面疙瘩、馄饨等等之类,而不是我在街上所吃的面条。这说明,“汤饼”另有讲究。在宋朝,大伙管所有的面食都叫饼,炉子里烤熟的叫烧饼,笼屉里蒸熟的叫炊饼,水锅里煮熟的叫汤饼。

如果你是个小知识分子,读过《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就不会产生鸡对鸭讲的麻烦。

在北宋,孟元老会带你逛东京(开封),在川饭店,能到吃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在南食店,吃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等。川饭店与南食店是专为四川与江淮以南的游子所开设的,怕他们饮食水土不服。

在南宋,吴自牧会带你逛都城汴京(临安)的汤饼店,你可以在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燥面里选择。

上述这些汤饼店,装修高档,热闹花哨,大门口花团锦簇的,上边却挂着半边猪羊,喜感分明。饭厅的窗子上装饰五彩,饭厅里老饕咸集,群餮雅聚,小二服务周到,屁颠颠挨个询问:“大爷,今儿您想吃点啥?”还当众宣读“今日菜谱”。当然面价不低,一般食客只能打酱油,混在门口闻闻汤饼香。上述这些汤饼,能找到京味、鲁味、徽味、苏味的影子,有的是面条,有的是面片,面条过水,面片浇汁,过水的爽口,浇汁的浓鲜。

如果你手头紧,加上饿得够呛,吃素面最省事。《水浒传》第五十回,戴宗和李逵到蓟州寻访公孙胜,晌午时分,两个走得肚饥,进了一个素面店,吩咐过卖(伙计)造四个壮面来。素面店属于食店,在《水浒传》中又称饭店,是一种专营素面的食店。素面当是一种无肉的面条。那么,何谓壮面?壮者,大也。壮面,即大碗的粗面条。

如果以爱吃面来定义北方人,那么宋代到处都是北方人。宋代福建泉州的紫帽山,曾经有位高人做过“梅花汤饼”:用水浸白梅、檀香末,然后用这种香水和面,做馄饨皮,再用梅花样的模子拓,包成馄饨,下到锅里,煮熟,捞在鸡汤里,味道好极了。所谓食不厌精,显然,汤饼到了南方,做法已经变异,变得精细、讲究。

也有在南方吃瘪的汤饼食客。比如倒霉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均贬官南下,在广西梧州市、藤县之间,居然相遇了。路边有个卖汤饼的,两人就买来吃。可是那汤饼味道差,吞不下去。苏辙丢下筷子,长吁短叹,而苏轼几下就扒拉光了。苏轼放下碗筷,抹抹嘴,教训兄弟:“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兄弟,你还要细嚼慢咽吗?然后,大笑而起。

今天早上我对面摊老板说,如果你有能耐穿越到宋朝卖饼,利润起码比现在高出一倍。因为《水浒传》写得清楚:武大郎整个就一自由职业者,一个雇工也没有。每天大概卖“十扇炊饼”,就算每扇有20个,也只卖200个烧饼,他却拥有一座临街楼房。那座小楼,前有相当宽敞的客厅,后有作坊。倘若武大不贪图一点房租,没把一楼租给王婆做生意,倘若媳妇潘金莲没有碰掉支窗棍、误中西门庆那高富帅色鬼的脑袋瓜子,武大活在宋朝卖炊饼,一定是超级的幸福人生。

(选自2012年12月1日《郑州晚报》)

[解读]一碗普通的面,却引发了作者的历史遥想。在宋朝吃面,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命题,吊足了我们读者的胃口。作者调动丰富的积累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宋朝的面,名目繁杂,花样迭出,讲究多多,适合各类人的口味。没钱的吃素面,填饱肚肠;有钱的品汤饼,食不厌精。五花八门宋朝的面伴随着着宋人一路走过,定格在历史的云烟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文章语言明白晓畅,表达方式多样,融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炉,读来长知识,增智慧,添情趣,令人拍案叫绝。

【选文二】

去宋朝采莲

李亮

在雨后的黄昏,或是有雾的清晨,时间会像一条长长青青的藤蔓,在阵阵悠悠的呼唤声中,顺着曲曲折折的小巷一路摸过来,拐过陈桥兵变,穿越澶渊之盟,把它多汁的卷须探到那水水的宋朝、阕阕词曲的宋朝、多情善感的宋朝,在那江南,那水乡,去采莲。

拨开泛着荷香的晨雾,我将在梦境深处采莲。那裙裾飘扬、绿叶花红的莲,扰乱了我少年悸动的心绪,把我残梦的一端放归漂泊的原野。我曾为此浪迹天涯,但荏苒人生只会增添两鬓银发,回味那苦心的莲子。是呀,年少的心肆意放逐,又怎会泊于小小的莲花池畔,擎起莲花的巧笑嫣然?

人渐老,莲花却依旧,剪不断,理还乱,这是百年的梦千年的魂,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恬淡,还是“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的闲情?我的思绪在叠叠宋词里恍恍惚惚、渐行渐远。

雨声滴破荷声,我将在雨后去采莲。在周邦彦的荷叶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圆”;在杨万里的荷池边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苏东坡采莲时,却是“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荷叶上盛满晶莹的雨水,一阵微风,把那离愁别绪与水样的蝉声统统倾泻了。这时,又何妨化作一尾鱼,嬉戏莲花深处,吐落一湖心语,不也是一种畅然一种福气吗?

我也将在日暮晚霞下采莲。莲湖田埂边往昔那些浅浅的牛蹄窝,恰贮了半盅绿绿的蛙鸣。婀婀娜娜娉娉婷婷的莲叶,收拢起轻盈的舞裙,拥拥挤挤地把那满湖碧绿都溢了出来。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星辉,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总会感觉到无比的惬意与舒畅。那是李清照的“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抑或是晏殊的“绿叶红花媚晓烟,黄蜂金蕊欲披莲”?无论如何,左行,右撑,莲舟上总会扬起歌声;花香,衣香,都会消融成一片苍茫。

恰逢朦胧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漠漠水雾中,莲湖里突然扑棱棱飞起两只水鸟,它们湿湿的羽翼,溅了谁一脸微凉?

我曾循着苏东坡的足迹、李清照的心路、辛弃疾的步履、晏殊的诗情,叩敲过老翁的门扉,相逢赶考的白衣秀才和那荷锄归家的汉子,试问采莲何处。他们都遥指说道,在那江南水乡,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秀气姑娘,她们的闺名都叫“采莲”。

是的,我要到宋朝去,就在今年,就在今夏,就在现在,以梦为马,撑一只长篙,架起小船,去江南采莲……

(选自《洛阳日报》)

[解读]宋代流传下来描写江南采莲的诗文佳作颇多,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带着古典的情怀,吟诵着经典的诗句,心中不禁涌动浪漫的遐想。以梦为马,撑一只长篙,架起小船,循着古人的足迹到宋朝去采莲,将是何等的惬意啊!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气韵生动,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读来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选文三】

到宋朝开小店

王太生

这样的小店大概是在山路边,土坡下。或者是《水浒传》中,尘土飞扬的古驿道歇脚点。

鸡毛小店很小,卖些案酒果子、刀切牛肉,但不卖茅台、五粮液。偶尔也派生副业,如孙二娘卖人肉包子;卖肥羊、嫩鸡、酿鹅、狗肉……花里胡哨。也卖热心肠,门口挑着一面招旗,友情提醒:“三碗不过冈。”

宋朝,东京汴梁上河一带,虽然店铺林立,但郊外商业配套设施迟迟没有跟上。这时候,这些小店便有机会偶尔当回主角,生意或许不错。

店主人或许是个风骚女子,一间茅屋,三两张木桌子,店外有桩,供顾客系马,散发荒野的气息。

每天人流熙来攘往,这些都是小店的商机。一碗酒才几文银两,路过的人,倚一根哨棒,顺手端上一碗,便打听到路上的情况。

宋朝的小店有侠。路边上演的那些打斗、相识、兄弟义气、江湖闯荡的人生剧,静静地坐在小店里的一角,你只是一个看客。

有的小店还衍生出经济配套体。这时候,一个小酒铺,旁边往往镶客房。一个男酒保,不是在那儿东张西望,就是忙得招架不过来。

大多数服务项目,肯定是要收费的(没有开瓶费),要不然,小店的主人如何营生?当然,也有一项服务是免费的,就是面对南来北往的不同面孔,小店的主人总是极其耐心,永远陪的是一张热情洋溢的脸。

我买东西,一般不去车站、公园那些人声鼎沸的地方,喜欢在安静的小区门口,或偶尔路过的陌生乡村小店,有时会觉得有宋朝小店遗世荒野的气味。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放松地和里面的人不紧不慢、不淡不咸地聊几句。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对方倒是挺热心。在这样的小店买东西,你不必担心有什么伪善或欺骗。然后,点一根烟,心满意足地走出门去。

宋朝的小店,包容各种各样的性格,开小店的人,把自己放得很低。孙二娘创业,日后成为大老板,虽然起步时门槛很低。多少与她的脾性有关——耐得住热闹和寂寞的人,离成功很近。

等待,是永恒的主题。路边的凝望,内心充盈着激动和喜悦,等着一只鸟飞去又飞回。抑或,什么也不想,日子就在那不紧不慢过着,散淡的人,内心满足,波澜不惊地做着平淡的生意。

到北方旅行,当然会寻找“快活林”。我想象夜宿在一座村庄,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忽然眼前一亮,原来是村头一爿小店在做夜市。店前一只大黄狗见远处有人来了,就吠几声,待我们走进小店,买了烟,再买几斤当地产的特产,店主热情,那只狗也很奇怪地冲我们摇尾,好像在说,走好,欢迎下次光临。

有一次,在子夜,我学梁山好汉,壮着胆出去买包烟。记得来时看见离这不远的路边有一爿夜店还亮着灯。于是,便下楼去寻,走過长长的山坡路段,四周不见一个人影,走了大约里把路,果然发现这家小店。店里坐着一个看书的女人,也许这样的夜晚和这样的时间,几乎就没有什么生意,然而小店的主人却坚守着。这样的情形,大约会让人想起一个大龄女子,迟迟待字闺中,大约是在等什么人?

宋朝的那些小店,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载体,还是各路英雄狭地相逢与依依惜别的地方。

(选自2012年08月30日《深圳商报》)

[解读]苟且偷安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富庶的生活促成了宋朝人们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消费观的形成,于是勾栏瓦肆遍布华夏,社会流动人口瞬间增加,适应各色人等消费需求的“小店”便成了大宋朝一道空前绝后的风景。宋朝的小店俯拾皆是,包容着三教九流的人物及其各种各样的性格,上演过一幕幕精彩动人的故事。漫漫旅途中一处温馨的栖息之地,可口的美食,温婉的店主,散淡的过客,遗世荒野的氛围,夜半更深的等待……这一切都让宋朝的小店充满了动人的魅力。文章轻松自然,逸趣横生,读来让人回味无穷,遐想无限。

[作者通联:西安市友谊西路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采莲小店
九九采莲
不如去采莲
凯特的小店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故事小店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正宗万病无忧膏 与众不同效益好 特效健骨外敷散 小店轻松赚大钱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