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综述

2017-05-27 20:18马兰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老夫元杂剧西厢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3-01

元杂剧是元代代表性的叙事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就《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而言,母亲形象的作品占总剧目的三分之一。她们作为一个系列的群体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者对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研究状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单一剧本的个别母亲形象的个案研究

此类母亲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崔夫人(《西厢记》)、蔡婆婆(《窦娥冤》)、王母(《蝴蝶梦》)等母亲个体形象的研究。研究者对崔夫人这一母亲形象的研究有一定的争议,如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提出崔夫人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的封建家人的典型”,刘精在《浅析〈西厢记〉的人物形象》中也认为老夫人是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而在程洁《论〈西厢记>中老夫人的矛盾性》、刘清玲《〈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新解》、聂海洋《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陈云发《〈西厢记〉中的崔夫人形象谈》这几篇论文中,研究者结合崔母的为人处世和出身一致认为老夫人是一位真心为女儿幸福着想的母亲。冯晓玲的《旦本元杂剧寡妇形象分析》和张学成的《由蔡婆婆看〈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原因》都认为蔡婆婆是一位软弱怕事的母亲,她自身的性格特点或者价值观念导致了窦娥一步步走向血溅白绫的刑场。赵晓红的《各还命脉各精神》和杨逢泰的《试论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两篇论文都论述了深明大义的继母王婆婆,认为她是一位富有牺牲精神、坚强而勇敢的颇有见识的良母。

2 某一类型的母亲形象研究

研究者发现,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具有相似的一面,于是他们便把母亲形象归为同一类进行分析,这些研究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如下:高红梅《元杂剧旦本女角分类述评》主要把旦本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按照德行标准分为严厉的母亲和贤惠的母亲,从不同角度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李彩云的《元代包公戏中爱夫爱子的女性形象论述》结合当时社会深层主流意识的审美倾向和情感指向,对理想道德化身的王母和贤惠柔弱的张海棠进行了赞扬。刘竟《困境中的幻境》认为元杂剧中的贤母身上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剧作家在她们身上寄予了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望。魏东慧在《通俗文学语境下母亲形象论略》第一章第一节中重点分析了元杂剧中教子有方的正面母亲,指出创作者之所以创作大量的正面母亲,一方面是对于生活中优秀母亲的在现,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些母亲来引导良好的母教风范。刘树胜《论元杂剧里的鸨母形象》,研究者分析了鸨母贪财和虚伪冷酷的性格特征,并探讨了元杂剧中出现众多鸨母形象的社会根源。张艳《元杂剧中“恶妇”形象及创作原因浅析》认为:这些泼辣恶毒、贪婪淫乱的恶母们再现了元代家庭关系的混乱、道德颓败的现实。

3 多元视角下的母亲整体群像的研究随着研究角度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整体研究

这类研究从整体上着眼关注元杂剧中的母亲群体,虽然篇幅有限,但从文化视角、社会性别视角、美学等方面来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如,金秋菊的《从元杂剧谈母亲文化现象》,文中较为全面分析了元杂剧中的各类母亲形象,并把它上升到文化背景来加以讨论,指出元杂剧中的母亲群像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想象,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现象。吴媚秋《论元杂剧母亲形象塑造的得与失》认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填补了文学史中的母亲群像的缺失,但仍存在说教式和概念化的倾向,对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客观评价。刘竞《论元杂剧的母亲形象》从审美价值上将母亲形象体现在阴柔与刚健两种特征上,从社会环境和剧作家两者入手,分析了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一书中来论及元代家庭家族剧的文化阐释时,从“母慈子孝”这一家庭伦理中对母亲形象作了整体的关照,但囿于篇幅的限制,论述的不够深入。王琛舆《论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女性悲剧命运》、王静《女性,男权文化中永恒的他者——论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等文章从男性视角来评价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剧中的母亲人物身上承载着男性的利益,是男性意识的产物。

4 母亲形象艺术功用的研究

关于元杂剧中母亲形象艺术功用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这类研究主要围绕某一母亲形象或某一类母亲形象来探讨其戏剧功能,如齐涛的《〈西厢记〉老夫人形象简论》和吴小侠的《操控全局 治家有方——论《西厢记》中老夫人形象》两篇论文都一致认为老夫人是为推动剧情而设置的,她的存在使得戏剧冲突更为激烈、衔接更为紧凑,老夫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全部。刘树胜在《论元杂剧里的鸨母形象》里指出鸨母形象在元杂剧中对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戏剧冲突以及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詹妮《元杂剧中的鸨儿形象研究》一文回归戏剧舞台,从戏剧要素和戏剧功能等方面,探讨了鸨母角色的戏剧功能。以上关于元杂剧母亲形象的研究成果给笔者许多有益的启发,有的则成为重要线索,引导本人有效地搜淘有價值的资料。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且存在以下三个明显的问题:研究文章比较凌乱,为数不多且与其他类型的研究文章夹杂在一起,没有一部论述元杂剧母亲形象的专门著作;就母亲形象的内部而言研究也不平衡,对单个剧本中的母亲形象研究居多,如崔夫人和王母,而对于其他母亲形象论及较少,显示出元杂剧母亲形象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有关母亲形象功能的研究则极为罕见,而从母亲形象的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更为稀少。这种不成系统的研究不利于我们对元杂剧母亲形象的整体理解和解读。笔者希望通过对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综述研究,能够抛砖引玉, 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于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王琛舆.论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女性悲剧命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高红梅.元杂剧旦本女角分类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4] 聂海洋.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2011(07).

作者简介:马兰(1981-),女,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及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老夫元杂剧西厢记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