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论的时代反思:帝国主义依旧存在及根源

2017-05-27 19:32陈红红
魅力中国 2016年38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全球化

陈红红

【摘要】资本主义内部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列宁在20世纪初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的准确把握,从而得出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好战的、垄断的,并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经典论断,但经过一个多世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现实中遭受到了巨大质疑,更有甚者称其已被证伪。因此,清晰、正确、科学的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理论自信,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而实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创新。

【关键词】资本积累;贫困积累;全球化;帝国主义

1916年1月,列宁在伯尔尼开始撰写其代表性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并于同年6月完稿,此本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著作中总结性的指出自《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的新阶段。通过对当时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垄断特征分析,列宁得出了一个科学论断: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好战的,垄断的,并最终会走向灭亡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相互依赖存在的两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各自实践、发展以及两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然与100周年前列宁发表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核心论断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列宁的核心论断主要则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关系实质性对立以及资本全球扩张中‘寄生性和腐朽本质的揭示,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 。事实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验,我们发现资本主义并没有像列宁论断的那样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恰恰相反,其呈现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典型的特征,比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等,这便使得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现实中遭受到了巨大质疑。“提出‘证伪主义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则直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间的明显偏离,干脆认为社会主义实践至此已被证伪。”[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这两大制度间的互动关系给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者,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思考、研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的对待列宁帝国主义论,清晰的阐明其帝国主义论的与时俱进性,深刻的认识帝国主义论中蕴藏的真理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具体历史出发,帝国主义论是指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理论,是列宁主义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且科学的对待帝国主义论实际上是正确的对待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论》,我们应放到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史中去衡量,应该从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进程的特点中去反思和前瞻,应该联系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来认识、理解和发展。这种态度也是我们正确对待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3] 因此,只有正确的认识、发展帝国主义论,我们才能继续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

帝国主义论中认为:垄断的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种垄断的帝国主义因其内在限度而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内部的矛盾会不断积累至一个极限,会使社会制度整个的转向社会主义。反思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习近平以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实践情况为出发,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用来指导和解决中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将康发展。可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很多政策制定的来源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厘清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并对其正确、科学的认识,有利于中国建立适合于本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决策,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体系和话语权。

二、当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依旧存在

不容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内部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内部“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对立。所谓资本积累,即指的是私有资本竞争性的吸取劳动者的“人的自然力”和劳动资料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力”,并将其最大化的转化为资本以实现最大化的资本积累,这是对于资本家而言的。而所谓的贫困积累也就是资本自身存在的限制即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度,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指資本家在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本(财富)积累的同时,也最大化的压低了劳动者的应得工资收入,从而生成了劳动者在物质方面贫困的积累。这具体体现在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极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最终形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畸形局面。世界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发达的资本国家将其实现资本积累的爪牙伸向其他不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低成本的劳动力榨取,这种资本积累的扩张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造成了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内本国和人民物质贫困的不断积累。贫困积累的不断加剧又会引起因人民消费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全球化生产过剩,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认为摆脱危机的方法即是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中认为资产阶级用来克服经济危机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大量消灭存在的生产力,二是不断的去开拓新的市场,彻底的利用所得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对其的破环。所以与此同时,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类似于失业问题等的经济危机是其国家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

第二,指资本竞争性的在总体上过度耗用公共资源与环境而形成资源与环境的贫困积累。具体体现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伴随的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政府若屈从于垄断资本的势力,丧失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人类的未来则不容乐观。”[4] 发达国家将自身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再利用有利资源的同时,也将工业三废排放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地域但又不承担主要的环保及污染治理责任,同时发展中国家在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又面临资金和技术短缺的窘迫局面。而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又是没有国界的,因此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自私的谋求自身财富积累的做法将使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生存、生态和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

第三,指资本竞争性的极大吸取社会劳动组织的自然力以追求资本积累最大化,进而使人的生命在社会发展空间上形成贫困积累。在现代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者受冰冷机器支配,成为了机器的附属物,工人阶级面临的是高新技术发展所伴随的高强度工作任务和自身身体健康的损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个人劳动的真正自由。“而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中,生产过程直接表现为机器体系运作的过程,工人只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5] 由此以来,劳动者的劳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与实现,也就更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而这将直接导致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危机。

三、帝国主义垂死状态依旧存在的根源

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前,即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将其国内的剩余资本向外输出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已经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具备了作为社会主义前夜的“物质条件”。并且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地的扩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垄断”,其通过这种垄断对本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展开了实际性的支配。此时便是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期,所以其国内总体上还是处于劳资关系紧张,僵化的状态。由此可见,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都呈现出了极大的对立状态。这两大对立方面也可以作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两大条件,此时,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具有极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预见性。也就是说在这种发展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夜,将会被社会主义取代。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认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和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6]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在发展中变化的过程,就像列宁所讲到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垂死并不等于马上、立刻灭亡或者消失不见,而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垄断本质长期存在的表现状态,在列宁时期帝国主义所表现出的极大的内部矛盾是其将转为社会主义的预示,但是实际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且呈现出发展的特征,究其根源,主要是:

首先,虽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内生产力已经达到高度社会化进而具备了转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但对于物质条件即资本积累的对立面贫困积累,资本主义国家却已经由列宁时代所表现出的资本对劳动者及环境的单向度剥夺随资本全球化将大部分转向给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转移了“贫困积累”对其国家自身的根本限制,将本属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借助全球化之“传送带”输入到落后不发达地区,这样便稀释了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的浓度,而同时落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客观上也吸纳了这些转移而没有太多排斥,这看似就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假象。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高工资高福利等政策将本国工人阶级由彻底贫困转变为不彻底贫困即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但事实上呢?高工资高福利等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国家剥夺的本质,也没有消除无产阶级的贫穷积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劳动生产率凭借高科技高技术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人阶级也因此被缩短了劳动时间,同时资本国家也由于工人阶级的劳动而汲取了较之以前更多的财富,所以工人阶级创造了大量财富,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高福利只是作为一种“补贴”用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表其“仁慈”罢了。

除此之外,帝国主义对外的扩张随着全球化进程也发生了变化,其采取了新的形式来控制世界。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世界矛盾、戰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初叶,毁灭性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范围内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力战争,而是出现了类似金融资本等垄断性的对外扩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整个世界的控制,一直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无论表现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改变帝国主义的这一本质属性。”[7] 所以综上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贫困积累上就并未达到极点,也就不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条件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四、小结

必须注意的是: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内部的矛盾和剥夺、垄断的的本质就不会消除,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对立状态也不会消除,只不过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由马克思时代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战争和掠夺变为通过更文明外观的资本产业链,形成了自己掌握高附加值的研发和销售,将低附加值的基本加工制造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态势。尽管如此,虽然转移了自身的贫困积累,通过高工资高福利来降低贫困积累对其自身的限制,并且改变了对外剥夺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会越演越烈,并且最终呈现出与之相关联的新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所以,“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运用的阶级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坚持理论分析的客观性、历史性的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依然适用。”[3]

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以帝国主义为话题的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一方面,鉴于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以及与战后世界历史演变的‘关联度,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始终是人们世纪争论的主要话题之一。另一方面,针对战后帝国主义形态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场世纪性论辩还远未终结。”[8]

所以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们要正确、科学、清晰的认识、阐明、发展帝国主义论以便更好的坚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2]邱卫东,胡博成:《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时代困境:历史根源及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3期。

[3][8]凌宏彬:《是科学理论还是“薄弱环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论”辨析》[J],《江淮论坛》,2002年第1期。

[4]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试论—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5]张爱华,邓小伟:《<资本论>中的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6]《列宁选集》,第2卷,第704页。

[7]朱炳元:《列宁<帝国主义论>:方法论、核心意蕴与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8]姜安:《列宁“帝国主义”: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全球化遇阻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