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2017-05-30 18:51王远峤汪沅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王远峤 汪沅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为例,分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的国情,简要叙述了借鉴传统文化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国家层面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无数人的思想精髓,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提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符合当代的民族精神,使价值观更符合当前国际形势,更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牢牢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紧紧地把握住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与传统文化

富强是全国人民心中一直最看重、最关注的方面。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主之所以功者,富强也;主之所以罪者,贫弱也。”管子的思想表明了富强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也表明君主要想国家强盛不衰就需要不斷富强国家提升整体实力。国家富强指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经济上的强大,同时也需要发展军队、文化、政治等实力,富强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表明了首先要民富然后才能国富。正是因为古人的这些富强的思想,才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在许多朝代中都出现了盛世。这些富民思想也为我国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提供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先后提出“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大改革力度”等观点和论断,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提高综合国力,保证人民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富强的精神,不断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2)民主与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代虽然长时间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很多思想家的思想论断仍然体现出与民主相关的思想。民主最早出现在《尚书·多方》中,“天惟时求民主,乃大将显休命于成汤”。孔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希望统治者能够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子指出,“政之所在,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要想发展要顺应民心,国家的发展如果没有重视民意就会衰败。这些思想表达了君主要为人民着想,积极听取民生民意,这样人民才会爱戴他。

新文化运动将两个概念引进中国,分别是民主和科学。我国不断地将民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诠释民主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就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政治基础。要想使我国更加民主,首先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文明与传统文化

古语中没有对文明的解释,但文明与“礼”的意思相近。《论语》中说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和礼法来治理百姓,会让百姓有廉耻之心,并且还会真心归顺于当时的君主。左传中提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句话表明礼仪具有巨大的作用。《管子》中记载很多与文明、重礼的思想,如人要懂得礼仪、恭敬和尊让。“为人君必惠,为人君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这说明不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有礼有节。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直都被称为文明和礼仪之国。对于个人来说,文明与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水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国家而言,文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使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精神依托。并在这样的氛围下,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良好环境。

(4)和谐与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和”的理解和运用,孔子强调“人和”,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处理人和其他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孟子提出过,“不违农时”,强调农耕要顺应自然和节气。此外,和谐还被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孔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国也注重协和邦交。《尚书·尧典》中记载,“百姓昭和,协和万邦”。《礼记》中说“内和外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领导人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发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旨在处理存在于国家间的矛盾。此外,借鉴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我国还注重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我们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社会关系,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惠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5.

[2]洪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契合[D].合肥:安徽学院,2015.

[3]田凤香.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延边党校学报,2013,29(5),112-114.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