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妈祖供品制作工艺

2017-05-30 02:01黄琳
工业设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闽台非遗

黄琳

摘 要:妈祖信仰是闽台的共同信仰之一,每逢妈祖诞辰的时候,都会准备660道供品,称为“水族朝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要求的提高,这些供品不仅在美观上,在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以已列入莆田市非遗的卢埕李氏斋菜为例,浅谈妈祖供品艺术在闽台两岸共同信仰中的作用。

关键词:闽台;妈祖文化;供品艺术;卢埕李氏斋菜;非遗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8-0125-02

Abstract:Mazu belief is one of the common beliefs of Fujian and taiwan,When Matsu's birthday, we will prepare 660 offerings, which is called Pilgrim's pilgrimag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these offering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not only in appearance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In this paper,taking Lu Cheng Li's jai which has list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putian as an example,to discuss on the function of Mazu offerings art in common belief of Fujian and Taiwan.

Key Words:Fujian and Taiwan Mazu culture art Lu Cheng Li vegetarian food offering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早期,人们对一些客观现象还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因此要横渡风信潮汐变幻莫测的台湾海峡,他们寄希望于祖籍地所崇拜的神明,移民到台后,信仰“海神”妈祖的文化也随之传播而来。谈妈祖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妈祖故乡——莆田,近而是人尽皆知的湄洲岛。传说每年妈祖的诞辰日,众多的海洋生灵会游到妈祖庙附近磕头朝拜。海洋鱼类专家证实,每年三月二十三前后的数天,湄洲岛周围确实有不少水族游弋其中产卵。因此,每年在妈祖诞辰的时候,都会准备660道供品,称为“水族朝圣”。

在中国宗教祭祀活动中,充当沟通人与超自然联系的重要媒介就是供品。《诗经·小雅》中说:“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因此,食物类的供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妈祖供品是民间传统敬神献礼装饰造型艺术食品,俗称“妈祖筵桌”,其制作工艺起源于宋代,尤以莆田妈祖供品最具代表性。每逢妈祖诞辰日,岛上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休渔禁捕日,妈祖供品便改用素食仿制各种海鲜品,以符合妈祖博爱精神。妈祖供品制作工艺在千百年传承发展中,以精湛工艺形成包括十三类600多种的食品造型艺术,无论从造型、配料、颜色、衬托等方面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多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塑摆成各种海鲜、果蔬,达到便于保存供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目的。供品以材料的荤素来分,分为碗菜、竖菜、仿生菜三大类,仿生素菜又分为面食斋菜与副食品斋菜两类;荤菜斋菜分为禽兽斋菜和水族斋菜。

卢埕李氏斋菜和霞徐春景斋菜作为民间传统技艺,已分别被列入莆田市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两者均出于涵江这一千年古镇,“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阴百余里。”以明代诗人王伟诗句为证,最迟在明代,涵江即以繁华著称。下面以卢埕李氏水族斋菜为例来简单阐述下闽台妈祖文化下斋菜艺术的联系。

卢埕李氏斋菜以李锦林师傅为代表,李老在2010年11月还被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埕李氏斋菜同样也是源于宗教供品,保留在涵江西街道楼下古街新桥头附近,面临兴化湾。李老说,这里是海产品交易一条街,水产品供应较多,市场繁荣,为他选取海鲜提供了有利条件。清光绪(1875~1908)年间,第一代和第二代传承人李学诚、李永贵父子以经营着简陋的餐饮业为生,就在自家摆放几张桌子。由于厨艺好,因此常被邀请为涵江鲤江庙精心制作素、荤两种斋菜为供品,素食斋菜以面粉捏塑水产品,荤食斋菜用水产品拟人化制作各种民俗活动场景。妈祖供品配套和排序均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卢埕李氏斋菜属于筵桌上的荤筵(荤筵也成为武筵,此外还有相应的斋筵,即文筵)。

李老说,这些供品最初并没有如此复杂、精致,只是简单地煮熟、摆放而已。随着改革開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了,对供品外观的要求也提高了,希望能有更多样的品类和呈现形式。由此,以李氏三兄弟为代表,李锦林师傅为主,从采购、创意、设计,再到制作,耐心研磨,追求精致。先是收集外形奇特,大小合适的螃蟹、龙虾、青蛙、鱼、贝类等水产品,将其进行掏空内脏、煮熟、浸明矾水防腐处理,然后进行烘干,最后根据设计的内容情节对它进行拟人造型组合,披上艳丽服饰,配上小巧玲珑的道具,组成一盘盘形象奇特、造型逼真、巧夺天工、妙趣横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场景,而这个过程并非很好把握。首先,海鲜宜小不宜大;其次,只能晒干不能烘干,晒干的时候还需要防止苍蝇等在停留在海鲜上而导致后期因为寄生虫而腐烂;再次,晒干的程度也要把控好,晒得太干容易脆裂,没晒干则会发霉腐烂。最后,也是最难的,在晒干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最终想要的海鲜动作形态。

李氏的水族斋菜世代传承,已传承5代100多年。在民间传统供品制作格式的基础上,将食品工艺美术融入供品中,推陈出新,创作出数十种不同造型的斋菜。从海鲜本身,到后期小道具,都亲力亲为。在改进斋菜艺术造型的过程中,李老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李老说,改革开放后,腰鼓队、舞狮队等等才开始有出游的习俗,在借鉴这些传统节日活动后,他便想到螃蟹出游的主题。结合莆田的“十音八乐”,李老通过用青蛙来制作造型,每只青蛙以不同动作形态逼真地坐在椅子上,手持不同的乐器,生动有趣。作品中的小道具起初只是在小商品市场中直接购买,用糖果外包纸或塑料刀叉等简单装饰,这些小商品主要由浙江义乌进货而来,大同小异,视觉上美观度不够,看多了久了,就不新鲜了,因此李老选择自己制作这些小道具,发挥创意,并成套研制,像《五子登科》《顺风顺水》等,仍是李老引以为傲的作品,它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厚重的艺术内涵,体现了莆仙当地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拜妈祖,怀故国”,莆田湄洲妈祖庙可以说是所有的台湾妈祖庙的祖庙。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台湾众多信徒都会到湄洲岛上“进香”、“交香”。妈祖文化体现着他们对这位“海峡女神”的崇敬和对家乡故园的思恋。卢埕李氏斋菜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闽台民俗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相对台湾的斋菜艺术,莆田的斋菜艺术则更为讲究、精致。

2007年,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期间,文峰天后宫推出妈祖献礼供品展示项目,分4个展区,共600余件食品装饰造型作品。其中有按规范固定的必备供品,还有传统手工制作,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文、武宴,妈祖故事(人物造型:用面粉、豆皮、紫菜、黄花菜、香菇等为材料,制作的如“妈祖故事”、“群仙聚会”、“八仙献寿”、“二十四孝故事”、“岳家军故事”、“杨家将故事”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一般用豆皮制作衣裳,头发用紫菜为原料等。)、水族朝圣(素食仿生,用糯米粉或面粉捏制成鱼、虾、蟹、蚌等各种形象奇特、造型逼真的36种水中生物。)、水族彩阁等,展示期间,观众达数万人次。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与台湾的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台北松山慈佑宫、北港朝天宫、鹿儿门圣母庙、台南大天后宫等,百余个妈祖宫庙交流活动不断。该宫每逢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妈祖神诞和升天纪念日,以及重大的传统节庆,在妈祖祭祀仪式上,都要摆置既“敬神”,又“娱人”的一盘盘色彩缤纷、造型别致的妈祖供品,让来自市区和内陆各地,以及台湾地区,海外华侨、华人的香客,在进香的过程中,默默传递着愿想与神谕。妈祖供品作为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的食品装饰造型艺术,其历史应与850年前,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白湖庙肇建之始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一样源远流长。

结语

媽祖供品是妈祖祭祀礼俗活动不可或缺成份,摆置时间长,并与其它动态艺术活动交相辉映,构成一种特殊民俗文化和静态艺术交融形式。集中了莆田食品工艺美术晶莹,经过精心挖掘、整理、选拔、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艺术性,是妈祖文化的有机组成之一,也充分体现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仁川. 闽台文化交融史[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70-304.

[2]何绵山. 闽台经济与文化[M].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凌志四. 台湾民俗大观(第二册)[M]. 大连:大威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闽台非遗
闽台传统民居习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闽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研究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